- 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
- 尹芳 張無敵 許玲等編著
- 1556字
- 2020-04-29 18:08:11
3.2 含淀粉類的生物質資源
淀粉是自然界植物體內存在的一種高分子化合物,由成百上千個葡萄糖分子通過α-1,4-糖苷鍵聚合而成的大分子。淀粉屬于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產量僅次于纖維素。植物以葉綠素作為催化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經過各種生物化學反應,最終生成淀粉等多聚糖。淀粉主要存在在于植物的種子或根莖中,為其各類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在我國及世界范圍內,淀粉資源非常豐富,價格低廉,具有可再生性。因此,淀粉在農業、工業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都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隨著現代有機及高分子化工的主要原料、石油和煤炭供應的日趨緊張,以及由此引起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人們將目光轉向淀粉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生物降解、對環境友好的天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研究和開發。
淀粉類生物質是燃料乙醇生產的主要原料,包括薯類、糧谷類、野生植物類和農產品加工的副產品等。薯類原料主要有:甘薯、馬鈴薯、木薯等。糧谷類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麥、小麥、稻谷等。野生植物類有:橡子、金剛頭、土茯苓、芭蕉芋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主要有:米糠、麩皮、各種粉渣等。其基本化學組成見表3-3。
表3-3 幾種主要淀粉類原料的基本化學組成

由表3-3可見,上述原料均含有較高的淀粉組分,鮮料一般含70%~80%的水分,淀粉量則達12%~25%;干料一般含11%~14%的水分,淀粉量則達60%~70%。從原料組分上看,這些淀粉類原料都是非常理想的燃料乙醇生產原料。但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考慮原料的資源潛力和可持續性。
甘薯又稱紅薯、地瓜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對土壤適應性強,耐酸堿性好。在我國分布廣泛,特別是四川、安徽、河南、山東、河北等省產量較多,不同地區人們對它的稱呼也各不同。鮮甘薯含有70%~75%的水分、20%~25%的淀粉、2%的可溶性糖、2%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甘薯中的淀粉結構松脆,易于蒸煮糊化,這些都為糖化發酵創造了有利條件。甘薯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較少,在發酵過程中生酸幅度小,可以降低對淀粉酶的破壞。目前國內大多數乙醇工廠都采用甘薯為原料生產乙醇,根據文獻報道,平均每8t鮮甘薯可產1t乙醇。因此,利用甘薯這樣高產作物生產乙醇也是比較經濟的。
木薯(Manihot utilissima)又名樹薯、木番薯,地下部結薯,為世界三大薯類(馬鈴薯、甘薯、木薯)之一。木薯起源于巴西,是大戟科木本植物,其生長在地下的可食用圓柱形塊根重達幾千克至幾十千克,其葉和莖能做動物飼料。木薯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云南、海南和福建等省。木薯塊根含30%~40%的干物質,鮮薯中淀粉含量為32%~35%,蛋白質含量為1%~2%,脂肪含量為0.3%~4.3%,纖維素含量為1%~2%,灰分含量為1%。木薯生長在熱帶雨林,也十分耐旱、耐瘠,基本不用澆水或施肥,在山坡或平地都可種植,不需要田間管理,每公頃產量可達10~40t。乙醇生產是利用木薯塊根中的淀粉,平均7t鮮木薯可產1t乙醇。
芭蕉芋又名旱藕、蕉藕、姜芋,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淀粉作物。芭蕉芋喜溫耐旱,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病蟲害危害極小,在我國西南、江南至華北均有栽培,四川省尤為豐富。芭蕉芋塊莖淀粉含量在22%左右,含量比甘薯略低,其淀粉是制乙醇的原料,平均9t鮮芭蕉芋產1t乙醇。芭蕉芋最顯著的特點是可以在地里儲存和越冬而不腐爛,可以隨用隨挖,從而延長了保存時間,降低了產干片的費用。因此,如果能利用荒山坡地種植芭蕉芋,可提高乙醇生產原料的供應能力。
葛根,適應性強,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特點,適合在荒山和荒地等區域種植,目前在盆地周圍山地有大規模的自然分布。四川省野生葛根資源相當豐富。葛根淀粉含量在25%以上,與木薯淀粉含量接近,7t葛根可生產1t乙醇。目前葛根加工以生產保健功能食品為主要利用途徑。
以上幾種淀粉類原料生產乙醇情況如表3-4所示。
表3-4 2009年不同淀粉質原料單產、乙醇產量、原料成本和適宜區域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