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瓜類傳染性病害

?第一節 黃瓜傳染性病害

一、黃瓜立枯病

(一)癥狀

黃瓜立枯病多在床溫較高階段、育苗的中后期發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地下根部。初期在莖部出現橢圓形暗褐色病斑,逐漸向內凹陷,邊緣較明顯,擴大到繞莖一周時,莖基部干縮,最后幼苗干枯死亡,但不倒伏。根部發病多在近地表根莖處,皮層變褐色和腐爛。在苗床內,開始時僅個別瓜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經數日反復后,病株萎蔫枯死(圖1-1)。病部有輪紋、不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的菌絲。

0101?

圖1-1 黃瓜立枯病根部癥狀

(二)病原特征

病菌的無性態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病菌的有性態為絲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 (Pat.) Rogers.],屬擔子菌亞門薄膜革菌屬。無性態產生菌絲和菌核,有性態產生擔子和擔孢子。菌絲體初期無色,老熟時變成淡褐色,具隔膜,直徑為8~12微米,分枝處顯著縊縮。病組織表面的氣生菌絲體可結成菌核。菌核近球形、無定形,直徑0.1~0.5毫米,無色、淺褐至黑褐色。擔孢子近圓形,大小為(6~10) 微米×(5~7)微米。菌絲生長的溫度為10~38℃,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9℃,在13℃以下、35℃以上時受抑制,致死溫度為52℃。

(三)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組織上越冬,腐生性較強,在土壤中可腐生存活2~3年,病菌從傷口、表皮直接侵入幼莖,引起根部發病。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傳播。幼苗生長衰弱、徒長、受傷,易受病菌侵染。當床溫在20~25℃時,濕度越大發病越重。溫暖潮濕,播種過密,澆水過多,造成床內悶濕的環境極易發病。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選育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控制立枯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病害發生區應因地制宜選育和栽培抗病、耐病品種,如津研7號、北京大刺、長春密刺、中農5號等。選用背風、向陽、排灌方便的田塊作苗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這是防病的重要栽培措施。選用無病營養土,營養土在使用前最少曬兩周以上,營養土中的有機肥選用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含植物病殘體。營養缽一次澆透,待水充分滲下后播種,出苗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及光照,可結合煉苗、揭膜、通風、排濕、降溫等措施進行管理。

2.藥劑防治

(1)苗床滅菌 播種前,在苗床、營養缽表面撒施一層薄薄的藥土,播種后用藥土覆蓋,營養土200份+58%甲霜靈,或64%惡霜·錳鋅,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充分混勻。

(2)噴施用藥 出苗后發病時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8%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400倍液,或80%霜脲氰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3)藥土圍根 用58%甲霜靈,或64%惡霜·錳鋅,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拌種靈粉劑1份+細干土50份,充分混勻,發病時撒施于根際周圍表土,該病流行地區作播種時的覆蓋土。

(4)噴撒粉塵劑 保護地可噴撒適量5%百菌清粉塵劑,效果比較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芜湖县| 穆棱市| 武陟县| 梨树县| 连山| 双柏县| 岳阳市| 静安区| 彰化县| 沙坪坝区| 宜阳县| 漠河县| 钟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额济纳旗| 铅山县| 隆化县| 郓城县| 普兰县| 克什克腾旗| 喜德县| 志丹县| 长顺县| 肃南| 尚志市| 仁寿县| 台南县| 宁强县| 松潘县| 夹江县| 连江县| 宁津县| 都昌县| 侯马市| 黎城县| 前郭尔| 东乡族自治县| 棋牌| 陕西省|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