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化學品事故消防應急救援
- 張宏宇 王永西主編
- 6178字
- 2020-05-07 14:47:28
四、危險化學品的分類
目前,我國對危險化學品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則》(GB 13690—2009)分類,這種分類與聯合國《化學品分類及標記全球協調制度》(GHS)(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Chemicals)相接軌,對我國化學品進出口貿易發展和對外交往有促進作用;二是根據《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GB 6944—2012)分類,這種分類適用我國危險貨物的運輸、儲存、生產、經營、使用和廢棄物處置。
(一)根據《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則》分類
根據聯合國 GHS(第二修訂版)對危險化學品危險性分類及公示的要求,我國作為一個化學品生產、消費和使用大國,執行GHS對我國化學品的正確分類和在生產、運輸、使用各環節中準確應用化學標記具有重要作用,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化學品進出口貿易發展和對外交往,防止和減少化學品對人類的傷害和對環境的破壞。我國將《常用危險化學品分類及標志》(GB 13690—1992)修訂為《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則》(GB 13690—2009)。GB 13690—2009從理化危險、健康危險和環境危險三個方面,將危險品分為28大類,其中包括16個理化危險性分類種類,10個健康危害性分類種類以及2個環境危害性分類種類。
1.理化危險性
按理化危險性分為:爆炸物;易燃氣體;易燃氣溶膠;氧化性氣體;壓力下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反應物質;自燃液體;自燃固體;自熱物質和混合物;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混合物;氧化性液體;氧化性固體;有機過氧化物;金屬腐蝕物共16類。
(1)第1類 爆炸物
爆炸物質(或混合物)是一種固態或液態物質(或混合物),其本身能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氣體,而產生氣體的溫度、壓力和速度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其中也包括煙火物質,無論其是否產生氣體都屬于爆炸物。如疊氮鈉、黑索金、2,4,6-三硝基甲苯(TNT)、三硝基苯酚。
爆炸物除具有爆炸性外,一般還具有:反應速度快(0.0001s);有一定毒性,如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甘油(又稱硝酸甘油)、雷汞[Hg(ONC)2]等;能與酸、堿、鹽、金屬發生反應,生成更容易爆炸的化學品,如苦味酸遇某些碳酸鹽能反應生成更易爆炸的苦味酸鹽等特性。因此在儲運中要避免摩擦、撞擊、顛簸、震蕩,嚴禁與氧化劑、酸、堿、鹽類、金屬粉末和鋼材料等混儲混運。
(2)第2類 易燃氣體
指與空氣混合的爆炸下限小于10%(體積比),或爆炸上限和下限之差值大于20%的氣體。如甲烷、氫氣、乙炔等。易燃氣體分為2類,見表1.1。
表1.1 易燃氣體的分類及分類原則

(3)第3類 易燃氣溶膠
氣溶膠是指噴射罐(系任何不可重新罐裝的容器,該容器由金屬、玻璃或塑料制成)內裝有強制壓縮、液化或溶解的氣體(包含或不包含液體、膏劑或粉末),并配有釋放裝置以使內裝物噴射出來,在氣體中形成懸浮的固態或液態微粒或形成泡沫、膏劑或粉末或者以液態或氣態形式出現。
如果氣溶膠含有任何按《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GHS)分類為易燃的成分時,該氣溶膠應考慮分類為易燃的。
易燃氣溶膠具有易燃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所具有的特性。
(4)第4類 氧化性氣體
氧化性氣體是一般通過提供氧氣,比空氣更能導致或促使氣體物質燃燒的任何氣體。
(5)第5類 壓力下氣體
壓力下氣體是指高壓氣體在壓力等于或大于200kPa(表壓)下裝入貯器的氣體,或是液化氣體或冷凍液化氣體。壓力下氣體包括壓縮氣體、液化氣體、冷凍液化氣體、溶解液體。壓力下氣體的分類見表1.2。
表1.2 壓力下氣體的分類

注:臨界溫度是指高于此溫度無論壓縮程度如何純氣體都不能被液化的溫度。
氣體具有可壓縮性和膨脹性,裝有各種壓縮氣體的鋼瓶應根據氣體的種類涂上不同的顏色以示標志,不同壓縮氣體鋼瓶規定的漆色見表1.3。
表1.3 不同壓縮氣體鋼瓶規定的漆色

(6)第6類 易燃液體
易燃液體是指閃點不高于93℃的液體。這類液體極易揮發成氣體,遇明火即燃燒。易燃液體以閃點作為評定液體火災危險性的主要根據,閃點越低,危險性越大。易燃液體的分類標準見表1.4。
表1.4 易燃液體的分類標準

(7)第7類 易燃固體
易燃固體是容易燃燒或通過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體。易于燃燒的固體為粉狀、顆粒狀或糊狀物質,它們在與燃燒著的火柴等火源短暫接觸即可點燃和火焰迅速蔓延的情況下,都非常危險。
易燃固體因著火點低,如受熱、遇火星、受撞擊、摩擦或氧化劑作用等能引起急劇的燃燒和爆炸,同時放出大量毒害氣體。如赤磷、硫黃、萘、硝化纖維等。
(8)第8類 自反應物質
自反應物質或混合物是即便沒有氧(空氣)也容易發生激烈放熱分解的熱不穩定液態或固態物質或者混合物。本定義不包括根據統一分類制度分類為爆炸物、有機過氧化物或氧化物質的物質和混合物。如環氧化物、氮丙啶類、鏈烯烴、亞磷酸鹽等,不包括GHS分類為爆炸物、有機過氧化物或氧化物質的物質和混合物。
(9)第9類 自燃液體
自燃液體是即使數量小也能在與空氣接觸后5min之內引燃的液體。
(10)第10類 自燃固體
自燃固體是即使數量小也能在與空氣接觸后5min內引燃的固體。
不同結構自燃物質具有不同的自燃特性。例如,黃磷性質活潑,極易氧化,燃點又特別低,一經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引起自燃,但黃磷不和水發生化學反應,所有黃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二乙基鋅、三乙基鋁等有機金屬化合物,不但在空氣中能自燃,遇水還會劇烈分解,產生氫氣,引起燃燒爆炸。因此,儲存和運輸時必須用充有惰性氣體或特定的容器包裝,燃燒時亦不能用水撲救。
(11)第11類 自熱物質和混合物
自熱物質是發火液體或固體以外,與空氣反應不需要能源供應就能夠自己發熱的固體或液體物質或混合物;這類物質或混合物與發火液體或固體不同,因為這類物質只有數量很大(千克級)并經過長時間(幾小時或幾天)才會燃燒。
(12)第12類 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或混合物
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或混合物是通過與水作用,容易具有自燃性或放出危險數量的易燃氣體的固態或液態物質。如鈉、鉀、電石等。
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除遇水反應外,遇到酸或氧化劑也能發生反應,而且比遇到水發生的反應更為強烈,危險性更大。因此,儲存、運輸和使用時,注意防水、防潮、嚴禁火種接近,與其他性質相抵觸的物質隔離存放。遇濕易燃物質起火,嚴禁用水、酸堿泡沫、化學泡沫撲救。
(13)第13類 氧化性液體
氧化性液體是本身未必燃燒,但通常放出氧氣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質燃燒的液體。
(14)第14類 氧化性固體
氧化性固體是本身未必燃燒,但通常因放出氧氣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質燃燒的固體,如氯酸銨、高錳酸鉀等。
氧化性物質具有強烈的氧化性,按其不同的性質遇酸、堿、受潮、強熱或與易燃、有機物、還原劑等性質接觸的物質混存能發生分解,引起燃燒和爆炸。
(15)第15類 有機過氧化物
有機過氧化物是含有過氧鍵結構的液體或固態有機物,可以看作是一個或兩個氫原子被有機基替代的過氧化氫衍生物。有機過氧化物是熱不穩定物質或混合物,容易放熱自加速分解。且具有強烈的氧化性,遇酸、堿、受潮、強熱或與易燃物、有機物、還原劑等能發生分解,引起燃燒或爆炸。
(16)第16類 金屬腐蝕物
金屬腐蝕物或混合物是通過化學作用顯著損壞或毀壞金屬的物質或混合物。
2.健康危害
按健康危害分為:急性毒性;皮膚腐蝕/刺激;嚴重眼損傷/眼刺激;呼吸或皮膚過敏;生殖細胞致突變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一次接觸;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反復接觸;吸入危險10類。
(1)第17類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在單劑量或在24h內多劑量口服或皮膚接觸一種物質,或吸入接觸4h之后出現的有害效應。
以化學品的急性經口、經皮膚和吸入毒性劃分五類危害,即按其經口、經皮膚(大致)LD50、吸入LC50值的大小進行危害性的基本分類,見表1.5。
表1.5 急性毒物危險性類別LD50/LC50值

(2)第18類 皮膚腐蝕/刺激
皮膚腐蝕是對皮膚造成不可逆損傷,即將受試物在皮膚上涂敷4h后,可觀察到表皮和真皮壞死。
典型的腐蝕反應的特征是潰瘍、出血、有血的結痂,而且在觀察期14d結束時,皮膚、完全脫發區域和結痂處由于漂白而褪色。
(3)第19類 嚴重眼損傷/眼刺激
嚴重眼損傷是將受試物滴入眼內表面,對眼睛產生組織損害或視力下降,且在滴眼21d內不能完全恢復。
眼刺激是將受試物滴入眼內表面,對眼睛產生變化,但在滴眼21d內可完全恢復。
(4)第20類 呼吸或皮膚過敏
呼吸過敏物是指吸入后會引起呼吸道過敏反應的物質。
皮膚過敏物是指皮膚接觸后會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
(5)第21類 生殖細胞致突變性
主要是指可引起人類生殖細胞突變并能遺傳給后代的化學品。“突變”是指細胞中遺傳物質的數量或結構發生永久性改變。
(6)第22類 致癌性
致癌物是能誘發癌癥或增加癌癥發病率的化學物質或化學物質混合物。
具有致癌危害的化學物質的分類是以該物質的固有性質為基礎的,而不提供使用化學物質發生人類癌癥的危險度。
(7)第23類 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是指對成年男性或女性的性功能和生育力的有害作用,以及對自帶的發育毒性。生殖毒性被細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對生殖和生育能力的有害效應和對后代發育的有害效應。
(8)第24類 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一次接觸
由一次接觸產生特異性的、非致死性靶器官系統毒性的物質。包括產生即時的和/或遲發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功能損害的各種明顯的健康效應。
(9)第25類 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反復接觸
是指在多次接觸某些物質和混合物后,會產生特定的、非致命的目標器官毒性,包括可能損害機能的、可逆性和不可逆的、即時或延遲的明顯的健康效應。
(10)第26類 吸入危險
“吸入”指的是液態或固態化學品通過口腔或鼻腔直接進入或者因嘔吐間接進入氣管和下呼吸系統。吸入毒性包括各種嚴重急性效應,如化學性肺炎、不同程度的肺損傷和吸入致死等。
3.環境危害
環境危害分為危害水生環境物質和危害臭氧層物質兩類。
(1)第27類 危害水生環境物質
危害水生環境物質分為急性水生生物毒性和慢性水生生物毒性。
急性水生生物毒性是指物質具有對水中的生物體短時間接觸時即可造成傷害的物質。
慢性水生生物毒性,是指物質在與生物生命周期相關的接觸期對水生生物產生有害影響的潛在或實際的物質。
(2)第28類 危害臭氧層物質
化學品是否危害臭氧層,由臭氧消耗潛能值(ODP)確定。臭氧消耗潛能值是指一個有別于單一種類鹵化碳排放源的綜合總量,反映與同等質量的三氯氟甲烷相比,鹵化碳可能對平流層造成的臭氧消耗程度。臭氧消耗潛能值還可以表述為使某種化合物的差量排放相對于同等質量的三氯氟甲烷而言,對整個臭氧層的綜合擾動的比值。
(二)根據《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分類
根據《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GB 6944—2012)國家標準,將危險化學品按危險貨物具有的危險性或最主要的危險性分為爆炸品、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和易自燃的物質及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氧化性物質和有機過氧化物、毒性物質和感染性物質、放射性物質、腐蝕性物質、雜項危險物質和物品。
(1)第1類 爆炸品
爆炸品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熱、受壓、撞擊等),能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瞬間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使周圍壓力急劇上升,發生爆炸,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的物品,也包括無整體爆炸危險,但具有燃燒、拋射及較小爆炸危險的物品。
爆炸品的爆炸性是由本身的組成和性質決定的。而爆炸的難易程度則取決于物質本身的敏感度。一般來講,敏感度越高的物質越易爆炸。但爆炸品的敏感度的高低還與密度、溫度、雜質、結晶以及包裝好壞有關,故通常用熱感度、撞擊感度和爆速的大小作為衡量是否屬于爆炸品的標準。熱感度實驗爆炸點在350℃以下,撞擊感度實驗爆炸率在2%以上,或爆速在3000m/s以上的物質和物品為爆炸品。如疊氮鈉、黑索金、2,4,6-三硝基甲苯(TNT)、三硝基苯酚等。
(2)第2類 氣體
氣體是指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物質:溫度低于50℃時,其蒸氣壓大于300kPa;或在20℃,標準大氣壓下完全處于氣體的物質。本類包括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溶解氣體和冷凍液化氣體、一種或多種氣體與一種或多種其他類別物質的蒸氣混合物、充有氣體的物品和氣霧劑。
氣體按其性質分為以下三項。
①易燃氣體。是指在20℃和101.3kPa條件下,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13%或更少時可點燃的氣體;或不論其爆炸下限,其爆炸極限范圍大于或等于12%的氣體。如壓縮或液化的氫氣、一氧化碳、甲烷、液化石油氣等。
②非易燃無毒氣體。是指在20℃、蒸氣壓力不低于200kPa條件下運輸或以冷凍液體狀態運輸的氣體。如氧氣、壓縮空氣、二氧化碳、氮氣、氖氣、氬氣等均屬此項。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氣體雖然不易燃燒、但由于處于壓力狀態下,故仍具有潛在的爆裂危險。
③毒性氣體。是指其毒性或腐蝕性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氣體;或者急性半數致死濃度LC50值小于或等于5000mL/m3毒性或腐蝕性氣體。如氟氣、氯氣等有毒氧化性氣體,氨氣、磷化氫、煤氣、溴甲烷等有毒易燃氣體均屬此項。
(3)第3類 易燃液體
易燃液體是指在閉杯閃點試驗中溫度不超過 60.5℃, 或者在開杯閃點試驗中溫度不超過 65.6℃時, 放出易燃蒸氣的液體、液體混合物、固體的溶液或懸濁液(例如油漆、清漆、瓷漆等)。
易燃液體在常溫下易揮發,其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按閃點分為低閃點液體(閃點<-18℃)、中閃點液體(-18℃≤閃點<23℃)和高閃點液體(23℃≤閃點≤61℃)。
(4)第4類 易燃固體和易自燃的物質及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①易燃固體。是指燃點低,對熱、撞擊、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點燃,燃燒迅速,并可能散發出有毒煙霧或有毒氣體的固體。如紅磷、硫磷化合物(三硫化二磷),含水量>15%的二硝基苯酚等充分含水的炸藥,可以擦燃的火柴、硫黃、鎂片,鈦、錳、鐵等金屬元素的粒(粉或片)。生松香、安全火柴、棉花、亞麻等均屬此項物品。
②易自燃的物質。是指自燃點低,在空氣中易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而自行燃燒的物品,包括:發火物質和自燃物質。發火物質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與空氣接觸,在不到5min內便能燃燒的物質;自燃物質是指發火物質以外的與空氣接觸不需要能源供應并能自己發熱的物質。
③遇水產生易燃氣體的物質。是指遇水作用易變成自燃物質或能放出危險易燃氣體的物質。且有些不需要明火,即能燃燒或爆炸,如鈉、鉀等。
(5)第5類 氧化性物質和有機過氧化物
氧化性物質是指具有較強的氧化性能,分解溫度較低,遇酸堿、潮濕、強熱、摩擦、撞擊或與易燃物、還原劑接觸能發生反應,并引起著火或爆炸的物質。
有機過氧化物是指分子組成中含有過氧鍵的有機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極易分解,對熱、震動和摩擦極為敏感。
(6)第6類 毒性物質和感染性物質
毒性物質是指經吞食、吸入或與皮膚接觸后可能造成死亡或嚴重受傷或損害人類健康的物質。毒性物質的毒性分為急性經口毒性(LD50≤300mg/kg)、皮膚接觸毒性(LD50≤1000mg/kg)、吸入毒性(LC50≤4mg/L的粉塵或煙霧及LC50≤5000mL/m3的液體蒸氣)。
感染性物質是指已知或有理由認為含有病原體的物質,包括生物制品、診斷樣品、基因突變的微生物、生物體和氣體媒介,如病毒蛋白等。
(7)第7類 放射性物質
本類物質是指放射性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放射性活度,過去稱為放射線強度,是度量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的一個物理量。放射性活度的單位用貝可(Bq)或居里(Ci)表示,表示每秒內某放射性物品發生核衰變的數目或每秒射出的相應離子數目。
(8)第8類 腐蝕性物質
腐蝕性物質是指通過化學作用使生物組織接觸時造成嚴重損傷或在滲漏時會嚴重損害甚至毀壞其他貨物或運載工具的物質。本類包括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物質:使完好皮膚組織在暴露超過60min、但不超過4h之后開始的最多14d觀察期內全厚度毀損的物質;被判定不引起完好皮膚組織全厚度毀損,但在55℃試驗溫度下,對鋼或鋁的表面腐蝕率超過6.25mm/a的物質。
(9)第9類 雜項危險物質和物品
是指其他類別未包括的危險的物質和物品,如:危害環境物質、高溫物質、經過基因修改的微生物或組織。

1.什么是化學品?什么是危險化學品?
2. GHS是什么含義?
3.根據《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則》(GB 13690—2009),危險化學品分為幾大類?各類是什么?
4.危險化學品的主要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