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玉器鑒賞
-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 1933字
- 2020-04-30 18:44:17
第一節 玉石概念的演化和玉器
一、玉石概念的演化
什么是玉石?玉石和玉器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這是中國玉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的問題。《禮記·聘義》載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這是孔子從儒家學說的角度,用擬人的手法闡釋的玉概念。許慎則在《說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玉的概念,指出玉即“石之美”者,即玉的材質比一般的用于制作生產工具的石料美麗。可以說,這是總結了前人流傳的習慣認識并加以條理化、概念化所得出的結論。
從現代礦物學角度而言,玉石是地球在地質歷史時期,通過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由具有纖維交織結構的透閃石、陽起石晶體,交織而成的自然礦物集合體。儒家關于“溫潤而澤”“縝密以栗”“理自外”“廉而不劌”“其聲舒揚”“不撓而折”的說法,實際上是對玉石的自然屬性的一種描述和詮釋;關于“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的說法,則是一種人文理念的比附和賦予。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比附和賦予,玉石這種美麗的纖維狀礦物組成的集合體,才具備了豐富的人文理念和神奇的功能。
由于受認知水平和檢測技術的限制,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們對玉石和非玉石的科學概念并不十分了解,概念也是十分模糊的。因為玉石和巖石都是自然界礦物的集合體,差別僅在于前者是礦物成分相對較為單一的、結構縝密的單礦物或多礦物集合體,而后者是結構相對疏松的多種礦物集合體。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兩者除了美與不美的區別外,其外觀形狀基本是一致的。許慎關于“玉,石之美”的說法,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有關玉文化的研究必須立足于這樣的歷史事實,由此引申出狹義和廣義兩種玉石概念。
從玉石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廣義的玉石概念和狹義的玉石概念具有非對稱的特點。
其一,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具體來說就是從礦物學的角度而言,玉石的概念應該是狹義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玉石學研究應該從礦物的成分組成上,將玉石和非玉石的礦物屬性區別開來,這是現代礦物學研究能夠做到的。
其二,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看,即從玉文化的角度而言,玉石的概念有著很強的外延性。以漢代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從玉器產生到漢代,所有用美石制作的裝飾品、工藝品和禮儀用品都應屬于廣義的玉石概念的范疇,此期還可以細分為史前時期和歷史時期兩個階段。史前時期的玉石則是一個更為寬泛的廣義概念,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非傳統意義上的玉石材料,如石英巖、大理巖、硅質巖、變質板巖、橄欖巖等。
魏晉時期特別是唐宋時期以后,應是有條件的狹義的玉石概念,大部分的非礦物學概念的“玉石”,如瑪瑙、水晶和各種寶石已從玉石“家族”中逐步分離出來。真正意義上的狹義的玉石概念,則是現代礦物學出現以后的事情。在中國,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礦物學者,將由角閃石族的透閃石和陽起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定名為軟玉(和田玉),莫氏硬度為6~6.5;而將由輝石族礦物硬玉等組成的玉石,定名為翡翠,莫氏硬度為7。玉器鑒定行業多以礦物學中的角閃石族礦物組成的軟玉(和田玉)稱為“真玉”。而以其他玉質,包括獨山玉(南陽玉)、岫巖玉等玉石種類稱為“非真玉”。玉石學研究則應根據玉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不同時期的玉石概念做出切合實際的說明。
二、玉器的概念
何謂玉器?眾說紛紜,至今尚無一個權威且統一的概念。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時代對玉器的理解有所不同所致。
著名的古玉器研究專家楊伯達先生認為:凡經過人們加工改造過的玉(傳統文化的玉、礦物學的玉),具有幾何形體或生肖等新造型,以適應新的社會需要的實用性工具、器皿和非實用性的飾品、美器、神器、瑞器、祭器、禮器、佩飾、擺設以及繪畫性的、雕鏤性的藝術品等,均為玉器。
為了便于理解,本書中關于玉器的定義是:凡符合《珠寶玉石 名稱》(GB/T 16552—2017)國家標準規定的玉石,經雕琢成的具有一定造型的制品都統稱為玉器。定義中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
(1)玉器的原料為國家標準規定的玉石 即由自然界產出,具有美觀、耐久、稀少性和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少數為非晶質體。
(2)玉器具有一定的造型 包括藝術造型和幾何造型兩大類。
① 藝術造型。強調玉石的造型美是傳統玉器的制作追求。包括兩大類玉器:一是雕琢有花紋和形象的玉器,如佩飾、花件、人物、動物、花鳥和器皿等,古玉器中多屬此類。二是雕琢后經過組裝形成的造型藝術品玉器,如盆景花卉、玉屏風、玉船等,這類玉器造型復雜,要求具有高超的琢制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
② 幾何造型。強調玉石的內在美,以裝飾品玉器為主,如戒面石、玉戒指、玉串珠、玉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