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璧?
要探尋和氏璧的秘密,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是璧,并進一步明確璧的基本特征。璧是古玉器名稱,玉璧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直至明代和清代,以及近代和當代,都不難見到玉璧。
遠古時期,先民認為天是圓的,仿天而作璧,所以璧的外形是圓的;《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璧圓像天”;對于璧與相似器物的區別,《爾雅·釋器》中說得明白:“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在這里,“肉”指扁圓形玉器的實體部分的寬度(尺寸B),“好”作孔解釋,即孔徑(尺寸d),“倍”應該作“大于”解釋,而不必如《墨子·經上》所解釋的“倍,為二也”。
盡管《爾雅·釋器》中對玉璧的概念解釋得很清楚,但什么是璧?在我國近代的考古界,還是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意見。
①體扁平,圓形,中間孔徑小于玉器實體部分寬度者為璧,孔徑等于玉器實體部分寬度者為環,孔徑大于玉器實體部分寬度者為瑗。
②體扁平,圓形,中間孔徑小于或等于玉器實體部分寬度者,均可視為璧。
③體扁平,正方形、長方形或長方圓角形,中間有孔者即可稱為璧。
筆者贊同古玉專家周南泉先生等人的觀點,原則上認為第一種意見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