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和氏璧解謎
  • 戴鑄明編著
  • 3063字
  • 2020-04-30 19:06:37

第二章 驚心動魄的記載和撲朔迷離的傳說

在中國玉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最驚心動魄和撲朔迷離的一頁,莫過于關于和氏璧的記載和傳說。

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為了讓世人認識到一塊毫不起眼的玉璞的價值,雖然先后被砍去了雙腳,堪稱千古奇冤,但最終使美玉得見天日……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和氏璧流離于楚國、趙國和秦國。楚、趙、秦都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強國。和氏璧誕生于楚國,所以有必要多了解一點楚國的情況。據《史記·楚世家》《世本》及《左傳》等文獻記載,楚是古帝高陽之后裔,高陽傳至陸終,陸終生六子,最小的一個叫季連。“季連名也,羋(mǐ)姓,諸楚所出”。楚人艱苦創業,苦心經營我國南方長達千年之久,特別是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楚武王之子楚文王遷都于郢(湖北省江陵縣北)后,征戰連年獲勝,勢力日益強大,周天子對其無可奈何,只得承認了既成事實,在賞賜的同時,讓楚國“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到了楚莊王時,國勢日強,問鼎周室,大有取而代之之勢。那一歷史時期的楚國,疆土遼闊,物質富饒,文化燦爛。從1982年春天在江陵縣楚墓出土的精美絕倫絲織品中,我們可以窺見燦爛的楚文化之一斑。

2300多年前楚國的九彩繡錦(湖北江陵出土)的精美絲絹:龍鳳大花紋

春秋后期至戰國中期,楚國在今天的湖南北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一帶;趙國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的西部和南部;秦國在今天的陜西中部、甘肅的東部。

在春秋和戰國時代,楚國對我國長江流域的開發和經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推動歷史文明的進程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現代的人們沒有見過和氏璧,而我們可以通過楚國輝煌的文明,想象一下和氏璧的風格和風采。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子(公元前約280 —233 年),在他的文章《和氏》中是這樣記述和氏璧的: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一玉璞,獻于楚厲王,厲王命玉工鑒別,玉工說這是一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是在行騙,砍去了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命玉工鑒別,玉工仍然說這是一塊很普通的石頭。于是悲劇重演,卞和以同樣的“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腳;武王死后,文王繼位,卞和在楚山中抱玉璞痛哭三日,淚血俱下,感天動地,消息傳到楚都,文王派人詢問,卞和回答: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美玉被當成了頑石,忠誠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文王乃命人剖開“石頭”,終于使文王和天下之人認識到了卞和懷抱之玉璞,果然是一塊絕世佳玉。玉璞經琢磨后制成了玉璧,被命名為“和氏璧”。卞和為了使真實的、美好的事物被世人認同,所表現出來的執著、堅貞和勇敢,令人肅然起敬。

帶璞的玉石

從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約四百年間,和氏璧世代相傳,一直歸存于楚國王室。而到了楚威王時,因嘉獎昭陽滅越敗魏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予昭陽。后昭陽于赤山舉宴會飲,應眾賓客所求而拿出和氏璧與大家共賞。想不到宴盡人散,和氏璧竟然神秘失蹤!當時尚未發跡的張儀正屈附于昭陽門下,眾人疑其品行不良,認為是張儀偷盜了和氏璧。于是“共執張儀,掠笞數百”。痛打其一頓后,終因查無實據,只好作罷。究竟是否冤案一樁,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無蹤影,不知去向。一代牛人張儀在此之后投奔了秦國,憑三寸不爛之舌和胸中縱橫天下之大略,終被重用,當上了秦國丞相。楚人重物輕才,玩物喪志,歷史教訓,值得反思。

50年后,趙國太監纓賢偶遇和氏璧,不勝欣喜,以500金購置,密藏于府內,由于有人告密,和氏璧“理所當然”地落到了趙惠文王的手里。至此,和氏璧在趙國,天下之人無不知曉。繼韓非子之后,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為世人記述了“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戰國后期,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國,派人送信給趙王,說愿意以十五座城邑進行交換。趙王明知有詐,但迫不得已,只好派藺相如捧璧出使秦國。藺相如見到秦王,奉上寶璧,秦王十分欣喜,遞給左右觀賞,并不提割城之事。相如趨前對秦王說:“璧上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將璧遞給相如,相如接璧在手,退于柱旁,突然色變,怒發沖冠,厲聲對秦王說:“趙王為了送璧入秦,齋戒五日,然后才派我前來,是何等的真誠和鄭重,而你得到了玉璧,卻隨便交給身旁的人,嘻嘻哈哈毫不莊重,我看你無意將城邑交給趙國,所以我將璧取回,大王若是要逼迫我,我的頭和這璧將一起碎在這柱子上!”說罷舉璧于頭,眼看柱子,作欲撞柱狀。秦王愛璧心切,連忙道歉。相如請秦王齋戒,另擇吉日交璧。回到驛館后,相如火速遣使,由小道秘密將璧送回趙國。相如憑著過人的膽略和智謀,在中國歷史上演出了一場流傳千古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結局是“秦終不予趙城,趙亦不予秦璧”。

長樂雙螭出廓玉璧(東漢,故宮博物院)

通過司馬遷蕩氣回腸的記述,美玉連城、完璧歸趙的故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和氏璧的形象和價值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那么和氏璧以后的情況又怎么樣呢?

關于和氏璧的記載、傳說和故事還有很多,最盛行的傳說是,秦滅趙,得到了和氏璧。之后,又統一了中國,因“璧象環天”,于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在和氏璧之上,由玉工孫壽雕刻為玉璽,尊為國家威嚴和權力的象征。

秦璽上由李斯書寫的鳥蟲形篆字

秦璽上文字放大

漢滅秦后,此玉璽被漢高祖劉邦封為“傳國玉璽”。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稱帝,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大怒而擲玉璽于地,磕損一角,乃用黃金鑲之——此后便有“有眼不識金鑲玉”之說。據說當劉秀的大兵殺入京城,王莽在臨死之前,還將“傳國玉璽”掛在脖子上,以示其“受命于天”,應為“正統”。王莽被誅后,“傳國玉璽”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所得,并作為“天”的象征往下傳。東漢末年,玉璽幾經輾轉,被投入井中,為孫堅所得,后歸袁術,袁術失敗后,玉璽回歸漢獻帝。曹魏受禪,曹操得璽。晉以后,傳國璽輾轉相授,至唐高宗李淵時,傳國璽改稱“寶”,但五代時突然失蹤。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時,命人找到。元朝順帝敗北,將璽“攜至大漠深處不知所終”。相傳清進關以后,傳國璽再度“浮出水面”,元后裔又獻璽于努爾哈赤,清得之遂以稱帝。然而,清亡后,在溥儀所交出的25顆玉璽寶印中,并無由“和氏璧”做成的“傳國玉璽”的半點蹤跡。至民國初年,還有一些軍界、政界的要人,如警察總監張璧和鹿鐘麟等人,曾經苦苦追尋這一寶物的下落。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和現代一些研究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學者,經過嚴謹地考證和認真地分析,認為傳國玉璽——秦璽(但筆者認為此玉璽與和氏璧無關),于后唐清泰三年(公元836年,后晉天福元年),已被后唐末帝從珂焚毀。

傳說中的傳國玉璽

關于和氏璧的記載和傳說可以說是真真假假,版本不少。過分地渲染神化了和氏璧,各種假象如同迷霧一樣,使和氏璧的下落復雜化。傳國玉璽是怎么失蹤的?和氏璧——傳國玉璽到底在哪里?為解開這千古疑案,不少人至今仍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線索。歷史上也有不少荒唐之人,謊稱或誤認為得到了“傳國玉璽”。筆者以為,對和氏璧的分析,應以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分水嶺,記載秦統一六國前的故事和傳說,有真實的部分,亦有渲染的成分。以后則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了玉璽”這樣的記載或傳說問世并流傳。后來關于和氏璧的記載或傳說,則純屬于假象、編造或錯誤地認識。我們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玉璧和玉璽之間毫無聯系,也不難推理分析秦始皇為什么要設置和氏璧被制成玉璽這一假象的動機,更不難理解,為什么秦以后的歷代帝王及統治階級明知(或不知)“傳國玉璽”并不是和氏璧的“后代”,但無一不維護著傳國玉璽即和氏璧這樣的假想、假說和假象。

莊重威嚴的玉璽

卞和捧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青浦区| 张家界市| 巩义市| 林西县| 安阳县| 岑巩县| 海宁市| 铜梁县| 汽车| 绥德县| 宁波市| 裕民县| 黔南| 三门峡市| 五峰| 油尖旺区| 嵊州市| 蒙山县| 平利县| 新闻| 公主岭市| 安福县| 买车| 蓝田县| 宜宾县| 锦屏县| 中方县| 新邵县| 桐乡市| 宣汉县| 明星| 新安县| 黄骅市| 渝中区| 永州市| 勃利县| 壤塘县| 巴林左旗| 屏边|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