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氏璧解謎
- 戴鑄明編著
- 1280字
- 2020-04-30 19:06:37
序二
中國玉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最久遠、最具特色、傳播時間最長的文化之一,它映射著古代政治、經濟、哲學、美學、宗教和社會關系,凝結著人們對自然、對人生的樸素理解。玉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見證和結晶,還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
但是,在中國玉文化歷史的長河中,真實與虛假、精華與糟粕并存。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關于和氏璧與傳國玉璽之間的記載和傳說。和氏璧是中國玉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關于和氏璧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人們贊嘆卞和的慧眼和堅貞,贊頌和氏璧的美麗和珍貴。有文獻記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和氏璧卻被改制成了傳國玉璽……這樣的傳說值得質疑!然而,這樣的觀點經常出現在古代、現代乃至當代的很多書籍和文獻中,困惑了世人兩千多年。
本書作者關注玉璧四十余年,對玉文化、寶石學、中國社會及傳統文化進行了持續不懈的研究。歷史上,尤其是近代,對和氏璧進行探索辨析的文章不少,但更多的是從地質學、寶石學的角度,探討和氏璧是什么玉料、出產在哪里,而作者從玉器、玉文化的發展史,從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發展來論述和氏璧,通過梳理其歷史脈絡,把八千多年來玉璧的類型、寓意、結構、幾何尺寸、紋飾特征、功能和用途、形制演變等,系統地向世人展示,運用寶石學、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分析判斷和氏璧是什么材料?下落何處?——這樣的思維、眼光、角度和推理論證方法,顯得尤為難得。
雖然璧不能改為璽的道理很簡單,但璧被改璽的傳說,居然還是謠傳了2000多年。這樣錯誤的觀點,居然還在一些教科書、百科全書等書籍里出現。看了書稿后,不難理解出作者的寫作用意:通過對各種玉璧的歸納和總結,用數據和事實證明和氏璧不可能改制成傳國玉璽,從而證明流傳了2000多年的璧改璽論調的荒謬性,進而對傳統文化中的謬誤進行有意義的揭示,并引導人們探尋事物真相——我想,這才是作者編著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亦是該書的主要價值之一。
《和氏璧解謎》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作者探索研究問題既有大局意識,又能從細微處著眼。對中國玉文化發展、對璧不能改璽、璧的材質與產地等問題的分析,邏輯性強,論證有深度,論據有力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清晰明了,引人思考,具有可信度。作者經過分析后得出的推論、結論和五條建議,是對社會有價值的奉獻;體現在書中的客觀、科學、探索求真、推理求準的精神,令人欣賞,也使人耳目一新。
近30多年來,在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玉器、古玉文化的普遍關注與收藏熱。文物是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載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財富,是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因此,對古玉器等古文物做好研究發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逗褪翔到庵i》以新的方法,解讀了考古內容。作者肯吃苦、善鉆研,堅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對中國玉璧的源流和現狀做了梳理,對中國玉文化做了普及,這是一件具有積極意義的事。閱讀之余,樂以為序。
希望這本書可以得到人們的關注,也希望作者不斷努力,為行業、為社會多做貢獻。?!逗褪翔到庵i》的出版發行獲得成功。
云南省收藏家協會原會長 李德昆
2018年5月1日 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