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氏璧解謎
- 戴鑄明編著
- 3329字
- 2020-04-30 19:06:39
四、與璧有關聯的古代玉器
1.圭璧
如《詩·大雅》:“圭璧既卒,寧莫我聽”;《后漢書·明帝》:“親執圭璧,恭祀天地。”又如孫詒讓(1848—1908)撰《周禮正義》,文中引聶崇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長五寸”。

圭璧(清)
不少執“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制成”之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和氏璧是圭璧,即一種特殊的璧。認為“圭璧為同一件禮器,上尖下方,依其形態,可以刻為秦璽”(郝用威.和氏璧始末——和氏璧探源之一.寶玉石信息,1989年7月25日)。那么,古書中的“圭璧”到底是何物呢?
古玉專家經過嚴密的考證認為“圭璧之義,有兩種可能:其一,指兩個字而不是一個詞……應為圭、璧,它們是兩件器物而不是一件器物;其二,是一個詞,是一件器物。”(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圭——古玉研究之三.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3期:18-19)。
璧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要弄清楚“圭璧”,還有必要知道什么是圭。圭是玉制“六瑞”中排在第四位的瑞玉,有“等邦國”和區別職務高低等功能。圭的上端呈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為長方形,也有上端為圓形的圭。雖然圭的形狀尺寸多種多樣,但厚度很薄是它們共同的特征。通常,玉圭呈片狀、刀劍形。“圭璧”,是圭和璧的復合體。
據《禮儀·聘禮》《新定三禮圖》(鄭司農繪)等資料,圭、圭璧的形狀如圖所示。

圭與圭璧(1寸約為3.33厘米)
應該指出的是,上圖中的二圭璧、四圭璧,古玉專家常常將其稱為“兩圭有邸”“四圭有邸”。《爾雅》曰:“邸,本也”。根據《周禮·典瑞》,兩圭有邸和四圭有邸分別用作“祀地旅四方”和“祀天旅上帝”,所以有人將其理解為與祭天等用的玉璧有關聯。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漢以前確有圭和璧在一墓或一坑中出現的情況,但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圭璧。周南泉先生在他的論文中介紹,他在漢以后的傳世玉器中曾見過兩件圭璧:一件中央為谷紋玉璧,在璧的外緣,等距離凸出三個大小相同的圭形物;另一件為在璧的外緣凸出四個大小相同的圭形物,只是這四個圭形物飾以獸面紋。
顯而易見,圭璧乃薄形器物,是不可能改制成玉璽的。

明仿古圭璧
2.璧琮
琮也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琮是外方、內圓、中空的柱狀瑞玉。它由琮體和“射”兩部分組成:通常琮體由四個面組成,琮的上下兩端各有一“射”,為圓柱體。琮在“六器”中有著重要位置,排列第二。

璧琮
琮始見于《周禮》等古籍。鄭玄補注《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之形,中虛圓,以應無窮,象地之德,故以祭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解釋為世人所認同。“車釭”是車轂中的鐵,即車轂上包住木桿的鐵箍。
有人認為和氏璧是一種“璧琮”,因此可以將其改制成璽。
璧琮是一種非正規的名稱,即短寬琮,因其俯視圖近似于璧,故亦稱璧琮。璧琮的寬度一定大于高度,一般分為兩節,四角飾以獸面紋,中心為貫通的圓孔。
圖中的璧琮為良渚文化的出土物,高為8.8厘米,重為6500克(璧琮重量不輕,其寬度遠大于高度,也不可能改制成玉璽)。
3.玉琮
玉琮均為四方柱體,中心有孔,表面常常刻有饕餮紋飾。玉琮有大有小,有的玉琮僅有一節,而最多的則達十九節。
玉琮的主要象征意義和功能如下。
首先,是祭祀用的重要禮器之一,琮代表地,象征陰,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璧圓代表天象征陽,琮方代表地象征陰。因此可以說琮是天地貫通的象征;其次,琮乃“玉”“宗”合寫,象征宗廟和祖宗;第三,琮是王后及諸侯夫人的瑞玉,象征母權;第四,琮為通神的法器,古代巫師用琮作為通天地、敬鬼神的法器;第五,琮是葬器,巫師常用玉琮(或被燒過的玉琮)、石琮,來鎮墓壓邪、斂尸防腐、避兇驅鬼。
據考古研究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琮,其玉材為產于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多制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代略薄。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致的獸面紋、勾云紋等紋飾。漢代時國家已經不再制造玉琮。宋以后出現了仿古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多。

玉琮
4.玉圭
圭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始見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戰國。《說文》解釋:“剡上為圭”,指的是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
圭的形制特點因時代不同、種類相異而存在較大的差別,新石器時代的“玉圭”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真正的圭。這種長條形、平首帶穿的玉器多見于龍山文化,以素面為多,少數在下端飾有陰線弦紋,精美者刻有獸面紋。紋飾系用利石刻成,有明顯的刻劃痕跡。真正的玉圭見于商代,有兩種形式,一種平首,圭身飾雙鉤弦紋,另一種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長15~20厘米。
戰國時期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寬窄不一,現今所見的均為光素。山西侯馬盟誓遺址所出的盟書均書寫于不規則的石圭上。漢代玉圭已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貴族為了顯示其地位,才特別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歷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狀,有的器表滿布浮雕的谷紋或蒲紋,有的陰刻出四山紋,寓意安定四方。
今日所見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作品。清代偽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玉圭
圭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
諸侯朝覲周天子時,作為表示身份等級的標志。通過不同尺寸的圭,顯示了上至天子、下到諸侯的不同等級;不同尺寸的圭有不同的名稱(如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顯示了周室安邦理國的信念。
②玉圭是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禮》記載圭有多種形制、多種用途,戰國以后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點綴朝廷的威儀時曾制造過,但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
③玉圭是行使職能的依據,是天子使者所持的符節。不同名稱的圭賦予持有者不同的權力或職能。
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傳達使命的人須手持珍圭作為憑證;遇自然災害,周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為珍圭(《周禮?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兇荒)。
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周禮·考工記》: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從《周禮·春官》:谷圭以和難)。
琰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等職能[《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 (tè),以易行]。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
④玉圭也作為葬器使用。
5.玉環
玉環為古玉器的一種,是一種體薄、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形狀與現在的手鐲類似。與此器近似的則是玉璧和玉瑗。
考古學家、玉文化學者認為,玉璧、玉環和玉瑗三者孔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當初它們的用途各不相同。
玉環的功用和象征意義為:玉環多作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顯示著財富和地位,象征團結、圓滿等意義。

玉環
6.玉瑗
玉瑗亦為古玉器的一種,明白了玉璧、玉環的形狀和尺寸特征,則玉瑗的含義也就很清楚了。
玉瑗的最初功用為帝王、后妃等權貴行走時,為了防止其不慎跌倒,用玉瑗供特定的下屬與帝王間各持一部分,作為牽引器,起到安全和導向的作用,故玉瑗的孔大于玉璧和玉環。
玉瑗作為牽引器的功能,在歷史上早已喪失,后來更多的是作為裝飾物,象征富有、品位和高雅。

玉瑗
7.玉璜
在古代的玉璧中,有一種璧是由數個玉璜聯合而成的,所以玉璜與玉璧有關聯。
玉璜,是玉禮器之一。在“六器”中,用其禮祭北方之神。“以玄璜禮北方”,這是《周禮》中的有關規定。
玉璜的形體有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為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以便系繩佩戴。商周以后,玉璜的功能逐漸有了擴展:成為了禮器和佩飾兩種器物。
商代前,因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自商代起,玉璜在飾紋和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商代起玉璜成為流行的佩帶物。戰國時期出現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以后玉璜漸漸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種玉佩飾品。

黃龍玉仿古玉璜(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