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循環經濟綜述

2.1.1 國外循環經濟研究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Boulding K.E.)從太空中的宇宙飛船上宇航員的生存方式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循環經濟的初始理念,被普遍認為是循環經濟的最初萌芽。鮑爾丁認為地球如同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人類生產、生活不斷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并改善生態環境,人類只有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在地球上永續生存。因此,人類要學會不斷地重復利用自然界有限的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鮑爾丁提出的反饋型發展模式逐步替代單向的線型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建立起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對環境生態造成污染和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資源的循環式經濟發展模式。

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關心的重點是污染物產生之后如何治理以減少其危害的問題,即環境保護的末端治理方式。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口膨脹、資源過度消耗、污染不斷加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人們認識到必須重新審視對世界的態度,并開始意識到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環境容量有限,污染預防活動廣泛得到開展,人們逐步重視在污染源進行污染削減和廢物回收利用。20世紀90年代,不少國家認識到污染控制應當從末端治理轉向污染預防,這是工業污染控制戰略的一個根本性轉變,意義十分重大。

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Pearce D.W)和特納(Turner R.K.)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中根據物質平衡原理第一次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模型,確定“資源管理規則”。他們認為環境經濟大系統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循環的系統,人類就是要協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整個環境經濟大系統的良性循環[3]。1996年,德國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首次在國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的產生是由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導致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的速度超過了自然環境承受的能力。循環經濟模式的目標是從源頭減少廢棄物排放和預防污染的產生,循環利用資源和廢棄物,以市場機制為推動力,在使資源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零污染”。循環經濟產生的本質是國際社會在尋求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矛盾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新的發展模式的最大特征是物質的循環利用、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即資源能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不同國家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差異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循環經濟的認識與實踐方面,必須借鑒國外理論和經驗。

盡管國際上沒有專門的循環經濟理論與技術的研究,但一些發達國家在解決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同時,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理論和技術也取得了發展與應用,例如綠色設計、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資源稅法、環境稅法等技術和制度。本書將從循環經濟模式運作機理、系統模型、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及應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手段和國際循環指標體系的發展五方面進行回顧。

(1)循環經濟模式運作機理

圖2.1[4]顯示了基于生態經濟學的循環經濟模式運作機理。有限的資本在這個模型的基本形式為:自然、人力和制造,以及產權制度。這三者之間的可替代性是復雜的、靈活的,范圍涵蓋從個別到一般,以公共財產自然資本獲取太陽能作為一個自主的復雜系統的行為,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的生產和服務設施都以不同的方式有助于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并創造個人和社會效益,也有浪費的經濟過程,對生產、資本和生態服務產生負面影響[5]

id:2147494274;FounderCES

圖2.1 基于生態經濟學的循環經濟模式運作機理

(2)循環經濟系統模型

皮爾斯(Pearce D.W.)和特納(Turner R.K.)認為循環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使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相融合,建立可循環利用的資源管理模式,構建的循環經濟系統模型如圖2.2所示,圖中R為自然資源,A為環境同化吸收能力,P為經濟生產,U為生產的效用,C為消費,W為產生的廢物;實線箭頭表示物質流,虛線箭頭表示價值流;ER表示耗竭性資源,RR表示可再生資源;r表示廢物循環利用率,h表示資源開采速度,y表示資源再生速度[3]

id:2147494281;FounderCES

圖2.2 循環經濟模型

美國學者萊斯特·R.布朗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設計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傳統的化石能源應為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所替代,反對過度消費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可循環利用的物品[6]取代。

(3)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及應用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農首次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產品生命周期是指市場上的營銷壽命,產品的生產消費過程也要經歷制造、組合、應用、廢棄這樣的周期,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里,產品的生命周期發生的時間和過程不同,費農把這些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Sujit Das通過研究美國廢舊汽車回收利用率,認為運用價格調節工具、產品的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可以促進廢舊汽車的回收利用[7]。L.Reijinders認為合理的設計可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防止產品因老化而衍變成污染物,并能夠促進資源的重復利用[8]。StuartRoss,DavidEvans對塑料包裝材料進行產品生命周期評價,認為循環利用塑料包裝材料可以提高該產品的生命周期[9]

(4)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手段

通過對不同產品生產、消費領域內的回收利用系統的研究,國外學者總結出運用稅收、價格、財政政策等手段能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Pearce D.W.,Turner R.K.指出對過度的包裝商品征收包裝稅能夠有效提高包裝物的循環利用,降低包裝廢棄物的處置成本[10]。A.Lans Bovenberg通過構建內生增長模型,認為進行環境稅收改革,對環境污染行為增加稅收并提高企業所得稅率,可以促進資源和產品的循環利用效率,促進系統經濟的內生增長[11]。Annegrete Bruvoll運用一般均衡模擬方法,研究征收原生資源稅對廢棄物排放量和資源循環再利用量的影響,得出征收原生資源稅可以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有效解決資源浪費問題[12]

Hirohisa Kishino,Kazunori Hanyu通過研究日本紙張的生產、消費及回收利用的壽命周期,認為價格控制和行政手段能夠提高紙張的循環利用率。John E.Tiiton通過研究各類資源回收政策,得出價格政策可以促進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結論[14]。Yasuo Kondo通過對廢舊冰箱的循環利用策略的研究,認為通過價格控制、命令控制等手段可以解決廢舊冰箱資源的循環利用問題[15]。S.Spatan通過對歐洲銅的回收策略的研究,認為市場自由調節的價格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能夠提高銅的循環利用效率[16]

(5)國際循環指標體系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奧地利、德國、日本、荷蘭、美國共同合作發展了物資流核算體系,1997年由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牽頭,這些國家合作發表了《國家的重量》(The Weight of Nations)的研究報告,在這個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直接物資輸入、國內過程輸出等用于表征一個國家實物流的指標。

1999年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前通產省)的產業結構理事會(Industrial Structure Council of the Formal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提出了“建立循環經濟(Towards the Creation of Recycling-Oriented Economic System)”的建議。這個建議的核心就是在日本推進實施“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方針政策。在這個方針指導下,日本制定了《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六個與廢棄物管理和再循環利用的相關的法律,并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的定量化指標,作為評價循環經濟發展的依據,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社會的建設。日本從資源的投入、生產、消費以及最終廢棄處置等過程提出六項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見表2.1。

表2.1 日本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  

2001年由歐盟委員會統計局EUROSTAR發表了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irived Indicators——A Methodologal Guide,這個指南為歐盟成員國編制各國全經濟范圍的物資流的核算和綜合平衡提出了總體框架和實際編制的指南,并且在編制MFA的基礎上導出了一系列的用于表征一個國家或地區全社會經濟范圍物資的輸入、消費、國內過程輸出、物資流的外貿平衡等描述實物流的指標體系。歐盟物資流指標體系見表2.2。

表2.2 歐盟物資流指標體系  

2.1.2 國內循環經濟研究

2.1.2.1 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自誕生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基本理念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并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循環經濟理論已成為與當今社會三大熱點:人口、資源、發展最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但是國際上并沒有循環經濟的通用術語,其專屬名詞在學術界尚有爭議,對于循環經濟內涵和本質的定義還存在一定的差異,“Circulate Economy、Circular Economy、Recycle Economy、Circling Economy”這些英文名稱的翻譯成中文都是循環經濟。由于循環經濟涉及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各不同層面,所以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對循環經濟的定義也就有所不同。

(1)從生態經濟的角度定義

從生態經濟角度對循環經濟進行定義的學者著重分析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的關系,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強調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17~19]。從生態經濟角度定義循環經濟的觀點,肯定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的一種,認為循環經濟應該充分考慮到資源環境是支撐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經濟社會是生態環境的子系統。循環經濟應當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經濟規律發生作用是在生態學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其運作方式是提高資源環境生產率,減少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加工處理、循環利用廢棄物,保證生態系統正常運轉,進而實現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轉。

(2)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角度定義

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來定義循環經濟的學者認為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循環經濟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20,21]。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角度定義的循環經濟,在生產方式上認為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變革,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經濟規律首要發生作用的是經濟規律起主導作用,生態規律發生作用是在經濟系統內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前提下進行的。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以保持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全社會共享經濟增長的利益,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公共財富所追尋的目標。

(3)從“環境、社會、經濟”大系統優化的角度定義

從“環境、社會、經濟”大系統優化角度定義循環經濟的學者主張以物質閉環技術為基礎,強調社會經濟系統內的物質能量循環與生態系統相協調,通過資源減量化和循環利用達到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22~24]。從“環境、社會、經濟”大系統優化的角度定義循環經濟,把循環經濟看作是經濟、環境、社會三者整合的經濟形態,由人類、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龐大系統,強調的是整合的觀念,強調經濟、環境和社會的統一協調。這種觀點充分考慮到資源環境是支撐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實現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正常運轉的同時,應當提高資源環境生產率,減少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以及廢物排放,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保證實現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

(4)從生產的技術范式的角度定義

從生產的技術范式的角度定義循環經濟的學者認為“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直線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解決的途徑是建立“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生產技術范式,從而盡可能地減輕經濟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5~28]。從生產的技術范式的角度定義循環經濟的學者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模式過程中,科技進步起重大作用。循環經濟就是轉向運用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盡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藝方法,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可以說循環經濟就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工藝或技術系統。這種定義是從實現循環經濟的技術和經濟范式進行的,為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指導方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如圖2.3所示。

id:2147494320;FounderCES

圖2.3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從上述分析論述中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在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模式,其宗旨是通過資源減量化和循環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不論從哪一角度去定義循環經濟,都是想讓人們理解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方便循環經濟的綜合研究。循環經濟是對以前沒有考慮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不能簡單地以某種理論為基礎,而應結合各個領域的特點,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綜上所述,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為其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的模式,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減少污染排放,以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公平、良性的互動循環。

2.1.2.2 循環經濟的原則

(1)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Reduce)原則又稱輸入端控制原則,目的是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的使用和減少污染的排放[29]。減量化原則為了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和能源流量輸入,對廢棄物的輸出不是通過末端治理而是預防來加以避免,在現代化生產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按照減量化原則的要求,產品在生產、生活和消費的全過程中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用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來達到生產或消費目的,從經濟生產活動的源頭就注意資源的節約和污染的減少,最終使廢棄物減量化。

(2)再使用原則

再使用(Reuse)原則又稱過程控制原則。指延長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商品的使用時間,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28]。再使用原則要求產品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盡可能循環使用各種資源及其原材料,在產品的設計時充分考慮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

(3)再循環原則

再循環(Recycle)原則又稱輸出端控制原則。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30]。按照再循環原則的要求,消費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不是成為不可恢復的廢棄物,而是成為新的可以利用資源,通過必要的物化過程,使廢棄物轉化為可以從新利用的資源。再循環原則屬于末端控制。

循環經濟的“3R”原則能夠比較準確地闡述循環經濟運行模式的整個過程,每一項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必不可少: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入端方法,再使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再循環原則針對的是輸出端方法。“3R”原則的先后順序是: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再循環原則。首先要減少源頭的污染產生量,生產階段和消費使用階段應盡量避免各種廢物的排放;其次是對于源頭不能削減的污染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棄物等要加以回收利用。大多數學者支持上述循環經濟的“3R”原則,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徐匡迪提出“4R”原則是“3R”+再制造[31],季昆森認為“4R”原則是“3R”+再思考[32],崔和瑞認為“4R”原則是“3R”+再回收[33],任勇認為在“3R”原則中還需要增加無害化原則[34],李趕順提出“6R”原則“3R”+可再生+可替代+可恢復重建[35]。學者們提出的這些不同的循環經濟原則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發揮相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循環經濟原則的核心部分仍然是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3R”原則。

2.1.2.3 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理論與生態理論相融合的經濟運行模式,在其內在本質、經濟運行、生產技術、價值觀念、消費方式等方面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不僅要考慮企業運轉、獲得利潤的能力,還要考慮對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其次,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21]

(2)循環經濟的運行特征

傳統工業經濟沒有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效益,而是極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獲取利潤,創造社會財富。而循環經濟的運行特征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使物質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36]

(3)循環經濟的技術特征

循環經濟是用先進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接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等龐大技術群支撐的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求盡可能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的資源,使資源消耗在自然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之上;盡可能利用高科技;盡可能以創新概念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資源協調統一的最佳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物質的循環流動,能源的梯次使用,清潔生產,源頭治理,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37]

(4)循環經濟的環保特征

在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組成的大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的物質、能量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38,39]

(5)循環經濟的觀念特征

循環經濟是一種功能經濟[40]。循環經濟在考慮原料選擇時,將原材料的采取看作生態環境協調中物質流動的一部分,要充分考慮資源的可利用性。在考慮產品生產時,循環經濟更注重物品全壽命周期價值,生產的物品要能夠長期使用,并能夠循環利用,最終可降解消化,所運用的技術要能夠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自修復能力,成為對環境有益的技術。循環經濟理念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要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價值。關于循環經濟的觀念特征主要如下[41]

① 新的系統觀

循環經濟系統是由人與自然資源、其他生產要素等構成的大系統,人們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要將自己作為該系統的一部分,按照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② 新的經濟觀

循環經濟的經濟觀要求人們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社會經濟活動,在考慮工程承載能力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生態承載能力。

③ 新的價值觀

循環經濟的價值觀將自然環境資源視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充分考慮科學技術的運用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的影響,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④ 新的生產觀

循環經濟的生產觀要求人們充分考慮自然系統的生態承載能力,提倡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創造對生態環境無害的社會財富。

⑤ 新的消費觀

循環經濟的消費觀提倡適度消費,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在社會上樹立起循環生產和消費的大眾觀念。

可見,與傳統線性經濟模式不同,循環經濟體現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貫穿生產消費的全過程: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程度的加深,對循環經濟特征的表述也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經濟發展模式、人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技術創新、觀念創新等。這種認識上的深化,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宏觀政策導向、立法,以及推動實際工作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2.1.2.4 循環經濟的系統模型

循環經濟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數量,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因此諸大建構建的循環經濟模型如下式所示[42]

I=P×A/T2   (2.1)

式中 I——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P——人口數量;

A——消費水平;

T2——循環經濟的技術,其特征是可再生的而不是開采性的。

該模型體現的含義是經濟系統追求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規模,在提高人類生存價值的同時使得環境影響越來越小。

吳季松在提出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方程的前提下,給出了循環經濟的系統模型如下[41]

S=   (2.2)

式中 S——可持續發展指數;

R——經濟生產中不可再生資源投入總量;

P——人口總數量;

UR——產業資源利用率;

ER——自然資源依賴型產業比例;

EnR——非自然資源依賴型產業(包括資源循環型和智力型產業)比例。

S-S當代≥0,就是可持續發展。國家人口越多,S越低;自然資源總量R越大,S指數越高。目前工農業生產中的經濟決策、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和工人素質使資源利用率提高,國家非自然資源依賴型經濟成分越高,可持續發展指數越高;循環經濟就是盡可能降低經濟生產中不可再生資源投入量R,提高非自然資源依賴型產業的比例EnR,提高產業資源利用率UR,從而提高可持續發展指數S

史寶娟將城市循環經濟系統定義為:“以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準則,在城市內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通過人力、資源、經濟、技術、管理、環境等內部子系統及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達到生產、生活等活動生態化的開放系統”(City Circular Economy System,CCES),用概念模型表示如下[43]

MaxCCES=fx1x2x3x4x5NS)   (2.3)

式中 CCES——城市循環經濟系統;

x1——人力資源;

x2——物質資源;

x3——經濟資源;

x4——技術資源;

x5——管理水平;

N——自然環境;

S——社會環境。

2.1.3 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

2.1.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Brundtland)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44]。”

循環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之間是手段和目標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部署,兩者都是戰略層面的東西,而循環經濟則是屬于戰術層面的突進和措施,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資源循環使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的利用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循環經濟從大系統分析觀念出發,實行總量控制,以資源循環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

(2)循環經濟保障經濟、社會與環境、生態協調發展。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循環經濟使廢棄物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循環經濟從生態系統平衡的觀點出發,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減量化,維持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

(3)循環經濟保障資源利用的代際均衡。循環經濟實行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證可再生資源的再生能力的原則,使當代人給后代留下不少于自己可利用的資源量,實現了資源利用代際均衡的原則。

(4)循環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當工業化完成以后,使區域發展不均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然資源擁有量的差異,循環經濟提供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大減低了由于自然資源擁有量差異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均衡。

(5)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原則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生產原則是完全一致的,即低資源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原則。

2.1.3.2 傳統工業經濟發展模式

“資源提取—產品加工—廢物排放”的線性經濟模式為傳統工業經濟的主要特征,傳統工業經濟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環境自我調節的規律,倡導“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環”的經濟發展原理,呈現出“資源提取—產品加工—廢物排放—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與自然界相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對傳統工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創新,二者之間的對比見表2.3。

表2.3 傳統工業線性發展模式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比  

2.1.3.3 產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學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Frosch和Gallopoulos模擬生物新陳代謝和生態系統再生過程所開展的“產業代謝[46]”研究,其含義是指研究社會生產活動中自然資源的全代謝過程,組織管理體制以及生產、消費、調控行為的動力學機制,控制論方法及其與生命支持系統相互關系的系統科學[47]

產業生態學理論研究多以區域性產業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在經濟、社會、環境系統中模擬自然生態發展過程,以提高物質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減輕環境壓力為目標,強調其閉路循環特征,注重系統內的橫向耦合,以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逐步實現有害污染物在系統內的全面回收和向系統外的零排放[48]。循環經濟是基于系統生態原理和市場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及整體、協同、循環、自生功能的網絡型和進化型復合生態經濟[49]。循環經濟將經濟社會環節系統中的消費活動納入循環過程,將生產、消費環節形成的廢棄物的資源化作為重點,從經濟、社會、環境系統層面而不單是考慮生產活動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循環經濟可以看成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生態系統的模擬。

2.1.3.4 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是指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讓產品在整個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中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循環,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能量的潛力,以期達到資源和能量的零輸入以及廢棄物的零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生態經濟學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由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復合而成的生態經濟社會系統運動規律的科學,研究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性[50]。循環經濟作為仿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51]

循環經濟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提取—產品加工—廢物排放——再生資源”的閉環式物質、能量循環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本質上具有如下相同的共性。

(1)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發展要求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本質上都是要求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應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道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發展具有循環連續性,每一代人在發展經濟和治理生態環境時,應該建立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合理的生態經濟利益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2)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系統架構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生產者、消費者、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的同時不能把自身置于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通過系統內的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智力流等的系統優化配置,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的融合起來。

(3)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效益目標

以生態經濟理論為基礎的發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同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循環經濟在“三效益”指標的基礎上,指導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以最少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生產勞動,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支撐技術體系,區別于傳統工業經濟模式的低水平物質循環利用方式,從而建立循環經濟支撐技術體系。

(5)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消費理念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提倡綠色消費,即物質消費過程中要確保自然生態的平衡,實現節約型的物質消耗,發展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樹立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危險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6)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具有相同的實現手段

循環經濟利用生態經濟社會總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理論,指導資源配置者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手段,輸入盡可能少的社會總資源,輸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勞務,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要和生態需要,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并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52]

2.1.3.5 環境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的主流理論源于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 Pigou)關于外部性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1920年《福利經濟學》中提出的污染征稅方案:應當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對排污者征稅,用稅收來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使二者相等。

環境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對人類知識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理論和方法上的系統性和深化,使人們在分析環境資源的配置時具有較為堅實的基礎。

(2)擴展了環境科學的內容,使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增添了經濟分析的視角。

(3)在應用方面使經濟科學在更為現實和客觀的基礎之上得到發展,增強了經濟學對于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的解釋力,為人類克服環境危機的現實行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53]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嚴格避免污染的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全程監控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并能相應地做出系統內自我調整。同循環經濟不同的是環境經濟學沒有考慮經濟系統的范圍和規模,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對于公共物品的環境,由于消費中的非競爭性導致“公共物品的悲劇”——過度使用;由于消費中的非排他性導致“搭順風車”——供給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而運用“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經濟學的核心理念已不能完善地解決這些問題。目前,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應用于對特定的政策和項目選擇提供決策依據,方法是將不同政策或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貨幣化,并將之納入傳統的政策或項目的經濟分析中,便于對政策和項目做出更全面的評價。

2.1.3.6 清潔生產技術

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其含義是通過排污審計、工藝篩選,實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術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最小化[54]

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循環經濟是清潔生產的深化和拓展。二者之間存在如下共性。

(1)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均以產業生態學作為理論基礎

產業生態學以生態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工業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存、生產活動和生物生存模式相互兼容,其解決途徑之一就是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仿效生態系統的結構原則和運行規律。

(2)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有共同的目標

清潔生產的內涵包括實現不同層次上的物料再循環,減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減廢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及節約能源、能源脫碳等要求,與循環經濟主要著眼于實現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再循環的目標是相同的。

(3)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有共同的實現途徑

清潔生產的實現途徑包括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復使用原料、中間產品和產品,對物料和產品進行再循環,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采用對環境無害的替代技術等。現階段循環經濟已經滲透到生產、營銷、財務和環保等各個領域,將環境保護與生產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全部生命周期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說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具有相同的實現手段。

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主要區別如下。

(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所考慮的側重點不同

清潔生產著重于經濟社會環境系統中的“資源提取—產品加工—廢物排放—再生資源”閉合活動過程的產品加工及服務環節;而循環經濟注重系統中整個活動過程的各個環節,更有利于解決生產、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2)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研究層面不同

清潔生產強調改進設計,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設備與綜合利用,屬于技術理論研究層面;循環經濟根據生態學原理,利用經濟發展理論,平衡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使社會經濟活動同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相結合,屬于學科理論交叉的研究層面。

(3)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實施條件不同

實施循環經濟比清潔生產需要更高的科技創新水平,雄厚的經濟實力,更成熟的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更健全的市場機制,更正常的資源配置秩序,更多的科技與管理人才,更強的民眾環保意識和普遍的綠色消費傾向等[55]

2.1.3.7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是應對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以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量過高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56]。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從保護全球環境的角度評價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應對氣候變化是低碳經濟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57]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雖然提法不同,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1)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重大轉變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主要從資源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角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末端治理的成本,以應對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低碳經濟則主要從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進形成低碳的經濟結構,來應對全球化石能源過速消耗和全球氣候變化。

(2)作為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貫穿于經濟的全過程。在生產領域,循環經濟要求生產環節實現資源減量化,并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棄物實現再利用;在消費環節實現產品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進而實現全過程的低耗、低排目標。低碳經濟要求生產環節消耗更少的碳能源,多使用清潔的替代能源以維持生產的能量供應,形成低碳的經濟結構;消費環節減少以化石作為能源的消耗,代之以消耗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形成低碳的消費模式,進而實現全過程的低碳目標。

(3)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的實現,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涉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是一個系統工程和需要全社會參與的重大行動,而兩種發展模式總體目標是一致的,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

(4)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都是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證,以生態經濟倫理為支撐點。低碳經濟要求低碳技術的配套,循環經濟要求循環技術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重大突破都將成為兩種發展模式的強大動力。

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循環。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緩和溫室氣候,是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2)理論核心不同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使各種物質循環利用起來,以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3)產業導向不同

低碳經濟側重強調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石油的產業體系,而循環經濟強調無論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均對廢棄物循環使用。

(4)實施方式不同

低碳經濟是從建立低碳經濟結構、減少碳能源消費入手,進而建立起全社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機制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在滿足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學原理,對經濟活動中的有限資源不斷地進行循環利用,高效率或無浪費地使用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库尔勒市| 新民市| 通化市| 景谷| 大余县| 南靖县| 鹤庆县| 西林县| 烟台市| 马龙县| 谷城县| 元氏县| 泸州市| 泸定县| 峨边| 昭通市| 察隅县| 山阴县| 建阳市| 上饶县| 理塘县| 大埔区| 清水县| 宜章县| 东兰县| 雅安市| 同仁县| 太和县| 兴仁县| 永寿县| 许昌县| 瑞昌市| 无极县| 咸宁市| 鄂托克前旗| 胶州市| 民和| 来安县| 喀什市|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