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勸說
- 穿越古代當寶媽
- 玥曰
- 2149字
- 2020-03-27 14:53:07
江小復三人滿載而歸,這可瞞不了人了。
這年月村里一年也出不了一件轟動的大事。
捕獵,還是竹鼠,這可真是個稀罕事。
老鼠不能吃,吃了容易生病,這是老幼皆知的事。
于家這一大早的,上哪去逮著這么一窩大肥鼠,難道他們饞肉到可以食用老鼠的地步?且這鼠看起來長得跟常見的不一樣。
村里人一傳十十傳百,全都聚集在于家這個房子里,你一舌我一嘴,問個不停。
于大川打小到大就沒經過這陣仗,站在人群中,他驕傲得高昂著頭,宛如剛剛打勝仗的將軍。凱旋回歸,百姓夾道歡迎,得意極了。
于狀保雖說一把年紀,也比兒子好不到哪去。
今兒個可真是長了老臉了。
自從于狀保二十來歲因倭寇燒村搶掠,一路從沿海逃到李家村。從此就定居在這小山村。
跟以前比起來雖然山地更加貧苦,但是沒有匪患,沒有地痞流氓,村民們也都很和善,他夠知足了。
平日里因為自己是外來人的身份,總覺得格格不入,沒辦法完全融入李家村。但是這一刻,他有種錯覺,自己早已被接納。
故而父子二人那時有問必答,連如何尋找、判定、捕抓都說的一清二楚,沒有絲毫藏私。原本站在邊上的張翠芬享受這人生中難得的高光時刻,被老大媳婦李問蘭一陣使眼色,自己還以為對方眼睛抽搐。
等回過味來,完了,老頭子把底子都掀開來。
原本是于家獨門手藝,這下好了,人盡皆知!
張翠芬忍不住拎起于大川的耳朵教訓起來,“你個瓜娃子,老大不小,嘴里也沒個把門。還不趕緊家去。”
“桃花,你眼瞎哪,沒看到川兒手上還一個大口子流血呢。光站那看熱鬧,要不要再給你捧一把南瓜子,搬個小板凳哪?”
“娘,人這么多,大家伙正高興著,您咋又數落起我來呢。”
“大川今天這么辛苦,娘該好好獎勵一番才是。您倒好。。。”
“你在那神神道道些什么?我現在是使喚不動你們了?”
“那我們先不打擾了。”
被張翠芬這么一打斷,個中貓膩大家都想到了。于狀保臉上閃過懊悔,偏還得裝作一副大度的樣子,顯得十分滑稽可笑。此刻站在人群中,不再意氣風發,反而惱恨不已。
“大家伙別看了,都散了,散了。”
里長說著驅散著圍著看熱鬧的村民。
至于個別腦筋動得快,別有心思的人反正該探知的已經知道,痛快的也跟著人流往外走。心里想著趕緊回家帶上家伙去林里找找看。深怕遲了,竹鼠窩都被別人給端了。
江小復一看這不虧了嗎,怎么說也是分享知識,哪能白給呢。
她向前一步靠近于狀保,悄聲說道,“公爹,事已至此,何不大方些,還能給家里換些好處。”
于狀保一想確實有理。
故而,一臉深明大義地說道:“我一家三十年前避難李家村,幸得里長和諸位村民善意接納,方有這容身之處。區區一個捕鼠,小技而已,愿與眾人分享。”
里長和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聽,這于狀保如此知恩圖報。倒顯得他們小人之心了。
“我們李家村也不是那種奪人手藝的人,不過既然個中要訣大家都已知曉,怎么回報于家,咱們再合計合計。”
“于頭,你這邊收拾好了,帶上大川到村口大榕樹下,咱們嘮嘮。”
“行,我們一炷香后過去。”
于狀保痛快地說道。
個中關節他活這么大把年紀,被江小復一提醒,很容易就想通了。
村民們聽到這個,這下都雀躍起來。
每個人心里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所謂上陣父子兵,這個時候,還有比自家人更靠譜的嗎?
他們各自興奮地商討著,如何更快地分一杯羹,至于補償,里長會處理好這事的。他們李家村還能怕于家嗎?怎么樣都不會吃虧。
真是恨不得即可就去實施。
里長還能不知道他們的尿性,早就告誡在沒有和于家談妥前,不允許村民去竹林。
古代這點比現代好得多。
沒有什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舍有得,相反想要收獲,就得先付出。
江小復看著被約束的村民并沒有多少怨言。各個眼睛里閃著光。
真是可愛又質樸的人啊。
在現代,這種人跟珍稀動物一般罕見。
也許其他項目也可以一起跟李家村合作?
江小復從來不覺得一個人富裕是最好的事,如果于家真的掌握一些特殊秘技收獲財富,那么李家村也待不下去。所謂木秀于林風必催之。特別是古代這種交通、信息不通暢,出行不便利。
在現代,形成產業鏈和產業規模才是最正確的方法。我們通常可以看到一個村,一個鎮,甚至一個縣從事一個行業或者種植一個事物。只有形成大規模聚集,才能形成獨特的經濟效益、政策扶持和吸引力。
最典型的是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在現代那真是做到了遍地開花,有人總結說每個大學門口必定有一家沙縣小吃。江小復覺得這個可以縮小到小區了。
江小復把利害關系都闡明,然后說用利益與李家村捆綁一起。竹鼠總有抓完的時候,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呢?可以引入現代的養殖業。
說句更實在的話,他們現在抓到的十幾只竹鼠,靠兩條腿走山路送到十幾公里外的鎮上,鎮上不一定有這個能力消化。
按照江小復的計劃,他們得去漳郡售賣,才能賣個好價錢。同時又能從當地批發魚類海鮮,可以沿途售賣,也可以帶回村里給村民們嘗嘗鮮,都是一舉兩得的事。
一旦要去漳郡,那就不是一兩句話那么簡單的事情。
古代沿途喊著“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摘”的半路劫道者,不會少的。
為了安全起見,把李家村組成商隊,一部分人捕抓,一部分人外出售賣,兩不耽誤。
等出去一趟,真的掙到真金白銀,就鼓勵村民們家家戶戶搞養殖。
養殖成功,產量上去了,還可以制作熟食叛賣,江小復想拿一定很有前景。
江小復只是簡單畫了個大餅,就把于家眾人說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這大山去世后,江小復為母則剛,變化很大。
他們也只是以為江小復被打擊得變了個人。沒有別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