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附錄

文中提到一些棋盤術語,特此說明。

四國棋盤中間的“田字”,文中稱為“九宮”,正中間的位置,稱為“天元”。

其次是各家陣位命名。

前線:陣地的第一條線,也可以叫鋒線。

邊路:陣地側翼兩條線,左邊的叫左邊路,右邊的叫右邊路,旗側邊線還可叫作主邊,非旗側邊線可叫作輔邊。

底線:陣地倒數第二條線。

后排:代表陣地最后兩條線所指區域。

中腹:代表陣地五個行營及其附近四個可步子位置。

關于陣位的命名,可謂五花八門,只有個別位置基本約定俗成了,在這些命名中,一種以人體部位進行命名很具有代表性,但我認為這種命名雖然很形象,但反而把一些已經約定俗成的位置給更名了。因此一般認為陣位命名可以二者結合采用。具體如下:

左鋒-左眉-中鋒-右眉-右鋒

左二線-左前營-咽部-右前營-右二線

左三線-左腹-中營-右腹-右三線

左四線-左下營-臍部-右下營-右四線

左底角-左旗臺-中臺-右旗臺-右底角

左底-左旗營-中底-右旗營-右底

左(前)鋒、左眉、中鋒、右眉、右(前)鋒:分別代表由左至右前線的五個位置。眉位有的也叫肩位,但考慮到這個位置常放工兵,易受攻擊,“眉”更可以體現該位置柔弱、飄飛的特點。

二線、三線、四線:左右邊路分別第二、第三、第四個位置。基本約定俗成,其他的叫法都沒有普及。

左前營、右前營、中營、左底營、右底營:五個行營。上、下營的叫法不夠規范。

咽部、臍部、左腹、右腹:中腹四個可以布子的位置。也有人借鑒足球菱形中場的位置命名,但是對左右兩邊的位置還是不妥;也有人以上、下、左、右腹命名,也不夠形象。

左(底)角、左(旗)臺、臺中、右(旗)臺、右(底)角:其中軍旗大本營前的也叫旗角、旗臺,另一側也叫反角、假臺。

左底、左旗、中底、右旗、右底:不放軍旗的大本營也叫假營。

行棋術語

各類棋類的行棋術語都有很多,不勝窮舉。軍棋也不例外,但常用的大概也就是十幾種,也比較統一。目前被引用比較多的是一種“軍棋十三手筋”的叫法,其實并不合理,首先就手筋一詞的借用就不夠合理,其次并沒有指明是常用術語,真正行棋術語十三招根本無法概括,再次某些常見術語并未涵蓋。關于行棋術語現有的定義中,我以為以《軍棋格調》中最為詳盡,其中的大部分定義和解釋我也深表贊同,本文只對棋評中可能常用的幾種列舉說明:

殺:與對方棋子發生碰撞。同時,按照殺過后的大小結果還可以分別叫做吃、兌、撞。目前所有行棋術語中都沒有定義“殺”,這對于軍棋棋評是很不方便的,其他棋類在棋評中可以說下一步應“吃馬”“兌車”等有明確結果的招式,但軍棋對這樣的行棋必須創造出一種與結果無關的術語,我把它定義為“殺”。有人可能已經定義為“碰”,這要么容易與“撞”混淆,要么容易將“碰”與“兌”相并列了。

炸:炸彈主動與對方棋子發生碰撞。

挖:工兵與對方地雷發生碰撞。

啃:殺對方后兩排未動也未被我方工兵飛過的子。

扛:殺對方軍旗。

擋:擋住對方棋子的直線行走。

封:用實力子將對方目標棋子堵在一定范圍內。

飛:工兵的非直線行走。

出、回:將子從行營中走出或返回。

捉、逃:追殺敵子或躲開敵子的追殺(不含進營)。

嚇、騙:威脅對方的強子叫嚇,誘騙對方的小子叫騙。

技巧術語

雙聯手:由于四國軍棋是四家每次輪流各走一步,因此每一輪,相對于任何一家,對方兩家共可先手走兩步,有人也叫“落步原理”。利用這個特點,一方兩家可同時針對對方同一家行棋,形成在該輪次中對此家形成二打一多走一步的局面,從而獲利。

二捉一:一方兩家利用雙聯手從不同方向捉對方某一家同一個子,令目標子無法直線逃脫,也可叫“十字捉”。

二捉二:一方兩家利用雙聯手捉對方某一家的兩個不同子,令對方必舍其一。同理有“二殺二”或“一捉一殺”。

雙飛:一方兩家利用雙聯手同時飛對方某一家旗區,準備扛旗或挖雷扛旗。

閃電:起手就開始連續攻殺至至少滅掉一家對手。

空炸:直接炸對方未殺過棋的子。

布局術語

三角雷:旗臺雷+同側底雷+中底雷

直角雷:旗臺雷+同側角雷+同側底雷

梯形雷:旗臺雷+同側底雷+臺中雷/旗臺雷+同側角雷+中底雷

窩心雷:左右旗臺雷+中底雷

其余包括:進攻型、防守型、均衡型、烏龜陣、聯手陣、疊炸等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汉沽区| 封丘县| 凤冈县| 贵定县| 墨竹工卡县| 逊克县| 政和县| 长白| 柞水县| 布尔津县| 唐海县| 清镇市| 泰兴市| 平泉县| 泰和县| 澎湖县| 乌苏市| 古田县| 乌苏市| 甘南县| 隆安县| 汽车| 大田县| 平安县| 本溪市| 安图县| 乐陵市| 堆龙德庆县| 博乐市| 新和县| 克什克腾旗| 大姚县| 泽普县| 清新县| 平乐县| 潜江市| 聊城市| 于都县| 田林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