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 鯤鵬于飛
- 秋風暖陽
- 5137字
- 2025-06-09 10:33:31
李靖此時彈的正是漢時司馬相如的《鳳求凰》,以及自己作的《秦王破陣曲》。只是彈得正投入之間,突然驚見有人,琴聲便戛然而止。李靖悚然起身四望,卻見大石臺旁的山路上有一位老僧正站在那兒側耳傾聽。
那老僧見李靖的琴聲突然停了下來,撫掌惋惜道:“善哉,善哉。老僧已好多年沒有聽到這般美好的清雅之音了,故而一時入了神,竟失聲贊了出來。只是老僧這一失聲夸贊,可惜這美妙琴音卻也停了。”
那老僧說罷接著復又高聲問道:“彈琴的人可是李靖李施主么?”
李靖聽這聲音雖然感覺很耳熟,但話語中又夾雜有些許的域外之聲。再看他臉色黢黑,滿面風塵,讓他一時間愣在那里,竟然實在是想不起來這人到底是誰了。
“哦,只是十幾年不見,施主就不記得貧僧了么?”
那老僧慈眉善目,聲音更顯得是那樣的平和近人。待那老僧走近,李靖才忽然想起,這眼前之人,不就是十幾年前西行求法的玄奘嗎!李靖大喜,他連忙放下古琴,高興地迎上前去。
“哎呀,真是想不到,原來是玄奘大師回來了。今天能在這里又一次得遇大師真是三生有幸!”
走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不遠萬里西行天竺取經的玄奘法師。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求取佛法真諦。玄奘大師于貞觀三年獨自一人西行數萬里,歷經艱辛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他在印度遍訪名山古剎,前后十七年,遍學了當時佛教大小乘各種學說,現在終于回國。
兩人絕想不到會在這里并以這樣的方式見面,所以這一見面自然是非常高興。兩人執手相牽,同到巨石上就坐。李靖高興地問道:“大師,您是什么時候回來的?今天靖能夠在此巧遇大師,真是恍如夢中。”
玄奘也高興地說道:“貧僧也是剛剛回來。回來后想起當年在草堂寺時,慧文大師對貧僧西行的鼓勵和支持,非常感念。所以本次貧僧回到長安剛安頓下來,第一時間就是想著到草堂寺去告慰大師。貧僧西行十七年,終于有所收獲,幸沒辜負慧文大師的囑托。”
當初玄奘出關的時候,曾經過李靖駐守的靈州。李靖當時還冒著違反大唐律法的風險只身送了他一程。那一段路雖然只是玄奘大師西行路上的一小段,卻也讓李靖感受到大師這一路西行取經的不易,也更讓李靖感受到大師不懼千辛萬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毅力。李靖看到玄奘大師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宏圖大志,不由得衷心地贊道:“大師此行,功德圓滿,真是可喜可賀啊。”
玄奘法師雙手合十,也感慨道:“貧僧云游天竺各地,遍訪當地名賢大德,才真正感知到佛法的廣大無邊。貧僧此行雖收獲頗豐,但也只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已,還談不上功德圓滿。古話說的好,‘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萬里之行,只將將完成了第一步。以后還有更艱難、更多的事情要做呢。”
李靖聽了,不由得詫異道:“大師西行十七年,頂風冒雪,行程數萬里。可以說是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才終于取回真經。怎么說只是完成了萬里之行的第一步?難道還有什么比這個更艱難的嗎?”
玄奘擺了擺手,微笑著說道:“李施主太高看貧僧了。這西行的路上哪有那么多的艱難險阻?萬事都是知難行易罷了。在貧僧看來,那些所謂的艱難險阻,只不過是對我們佛門弟子的種種考驗罷了。這些事情與當年佛祖修行時所受到的考驗相比,連一點點皮毛都不到。況且這一路上,貧僧還得到了無數人的無私幫助。這里面當然還有李施主的功勞呢。當年若不是李施主仗義放貧僧出關并護送一程,貧僧說不定還完不成西行的任務呢!”
聽到玄奘大師這么說,李靖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大師說的是,在意志堅定者面前,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當初與大師一別時,靖還特別擔心大師難以宏愿。如今看來,是靖多慮了。靖當年所做的那一點點事情與大師的艱難行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大師千萬不要掛在嘴邊,靖沒有幫上什么大忙,心中甚是慚愧。”
玄奘笑道:“貧僧能得以西行,哪是貧僧一個人的功勞,是無數人幫助的結果。哪怕只是點滴之恩,有時對于貧僧來說也是莫大的幫助。”
李靖聽他如此說,點了點頭。是啊,有時在別人最艱難的時候,你的一個小小的善舉,對別人也有可能是雪中送炭。
玄奘繼續說道:“貧僧此次西行,帶回了大量的經卷。去學習取經倒不是貧僧的終極目的,最終能把真經佛法在我華夏大地發揚光大,才是貧僧的最終目標。所以要想讓這些佛教經文在我華夏大地上傳播,還需要有人潛心翻譯,布澤施教才行。這項工作比起單純地去求取真經更加浩繁艱苦,所以貧僧才說更難的事情還在后面呢。”
“原來是這樣!”
李靖拱手道:“大師堅定求法,其心堅如磐石。能以一己之力走過萬里征程,跋山涉水歷經無數艱險的人,再難的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憑大師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肯定能譯經成功,使佛法廣澤人間。”
玄奘大師雙手合十贊道:“善哉善哉,但愿誠如李施主所言。”
玄奘接著又好奇地問道:“李施主真乃雅興,怎么一個人在這山野之中操琴?貧僧以前所見之施主,是何等的意氣風發,灑脫豪爽。而今天貧僧聽施主所奏之音,雖有鏗鏘,卻在宮商轉換之間帶有許多的無奈與惆悵。貧僧駐足聽之,也一直在納悶。難道施主的心中有何不快之事?”
“大師原來不僅精于佛法,于音律之上也是大家。在下情之所至,以至于在音律間稍有流露。大師只在須臾間便能體會出來,實在令在下佩服。”
玄奘大師是何等樣人!他見李靖眉宇間隱隱透出些許的哀怨,心中甚是不解。
“施主難道是遭遇了什么重大的變故了嗎?”
“唉,真是一言難盡啊!”
李靖于是乃把紅拂女去世,自己也身體有恙。今日百無聊賴,遂騎馬遠足,在此彈琴一事對玄奘一一說了。
“阿彌陀佛!”
玄奘大師雙手合十,高宣一聲佛號。
“沒想到貧僧走了這十幾年,早已是世道變遷,物是人非了。紅拂女施主乃是一位巾幗豪杰,竟然也已仙逝。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紅拂女施主往生極樂,斷離煩惱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間,定會因善緣而結善果的。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常態,李施主也不必掛懷。”
“大師說的是!老神仙也是這么勸在下。不過夫人與在下相知相識,朝夕相處,感情篤厚。如今她遽然離去,若說能立即放下,一點也不掛懷,在下也確實很難做到啊。”
“若是貧僧沒猜錯的話,施主這琴應該是傳世名品‘焦尾琴’吧?”
玄奘大師見李靖心中哀怨,漸漸又流于情表。而且一時之間,又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勸解的。于是他索性岔開話題,把李靖的注意力轉移到琴上。
“大師法眼,此琴正是‘焦尾琴’。原來大師對古琴也有研究?”
“善哉善哉,佛門中人四大皆空,天地無私,更無所謂什么研究。好琴劣琴,于出家人而言,只是世間普通一物而已。但此琴聲從施主指間流出,確如天籟一般。所以看到此琴的模樣,便想這琴大抵是吧。”
“施主你看,”
玄奘說罷用手一指古琴道:“世間萬物,有多少是能真正做到完美無缺的?其實人事亦然。這古琴經歷炭燒焦尾,卻從沒有影響它的音質,甚至彈奏起來更加動聽,以至倒更成了傳世至寶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地輪回,滄海桑田,這又是誰能左右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能完美無差地演繹到最后的?施主又何必徜徉于這悲傷之中,而不見人生之中更多的快樂呢?”
“大師所言極是,藥王老神仙也對在下這么說。但在下與夫人感情實在是深厚,遽然分離,肯定是難以割舍。不過說來也真是慚愧,在下太過于兒女情長,也實在是有負于老神仙和大師的厚望了。”
“誒,施主說哪里話來。話又說回來,人非圣賢,又孰能無情?就是像貧僧這樣修行了這么多年的佛門中人,也難以做到完全的斷舍離,何況是你們這樣一對情篤意合的夫妻呢!即使是圣賢,難道就不食人間煙火?思親念舊,本也是人之常情。突然聽到紅拂女施主去世,貧僧的心中也甚覺難過,這是人性使然也!若是沒有傷古懷今,思親念舊的情感,人又何以為之人呢?但若是一味地沉迷其中,則又不是像施主這樣的英雄豪杰之所為了!不過施主能以琴寄情,于哀怨中又不失鏗鏘,可見施主已經基本上走出了傷心煩惱,也實是可欽可賀的了。”
“大師說的是。聽了大師之言,讓在下頓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心中也感覺輕松了不少。”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李施主如今終能放下一切傷心、煩惱,善莫大矣。在這人世間,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實際上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就能戰勝一切。貧僧也是摒棄自己身上的貪、嗔、癡各種雜念,才能得以遠行萬里,求得佛法真經的。所以施主與貧僧雖處僧俗兩道,卻是異曲同工啊。”
李靖拱手道:“李靖有何德何能,敢與大師相提并論呢。”
二人在石上談經論道,盡興乃歸。李靖邀大師到家中小住,玄奘笑著說道:“貧僧乃是出家的僧人,不便到施主家中打擾。貧僧回來后還沒向朝廷報備,等候陛下的旨意安排。貧僧先到長安的大慈恩寺去掛單,施主不必操心。”玄奘說完便與李靖依依道別。
這一日,李世民親自到李靖的府上問候病情。君臣落座后,李世民關切地問道:“李卿,現在卿的足疾怎么樣了?要不要讓朕派太醫來診治診治?”
李靖起身謝道:“臣感謝陛下關心。陛下政務繁忙,日理萬機還這么關心臣的病情,臣實是感恩不盡。臣的足疾還是老樣子,只是以前足疼,現在牽連到整個右腿甚至半邊身子。臣估計還是人老了,身體的各項能力不行了的緣故吧。”
李世民安慰李靖道:“李卿不要憂心,好好靜養就是了。年紀大了,什么毛病就都來了。朕也是,感覺身體是大不如前了。想當年我們馳騁沙場,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如今卻只能是坐在這里聊聊天了。”
兩人相對而坐,一起唏噓感嘆人生的變幻無常。
李靖關心地問道:“陛下,臣多日沒上朝,消息也不靈通。最近朝廷上下應該一切都平安順利吧?”
李世民笑道:“朝中也沒有什么大事發生,一切還是按部就班的進行。現在太子李治也很勤奮,已經能幫朕分擔一部分事情,所以朕倒也清閑了不少。”
李世民頓了頓,又有些憂慮道:“只是最近一段時間,高句麗大莫離支(高句麗官名)淵蓋蘇文弒君殘民。他為君不仁,不僅侵暴鄰國,還藐視我大唐朝廷。朕想發兵征討淵蓋蘇文,不知卿意下如何?”
高句麗原是大唐的一個屬國,其主榮留王的權力受到權臣淵蓋蘇文的威脅。榮留王準備除掉淵蓋蘇文,不想卻被淵蓋蘇文反殺。淵蓋蘇文弒君之后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并擔任攝政。高藏王形同虛設,兵權國政皆由淵蓋蘇文獨攬。
淵蓋蘇文還與百濟聯兵大舉攻伐同為大唐屬國的新羅,新羅不敵,向大唐求援。李世民遣專使攜詔書前往高句麗調解制止,卻遭到了淵蓋蘇文的拒絕。淵蓋蘇文甚至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大唐的關系,大有要抗衡大唐之勢。李世民覺得蓋蘇文殺君欺臣,殘虐民眾,已是憤怒。今他又違詔抗旨,侵略鄰國,不可不討,遂欲發兵征討高句麗。
李世民說道:“今日在朝堂之上,朕與群臣議及此事。有些大臣反對,特別是諫議大夫褚遂良言辭最為激烈。英國公李勣倒表示贊同。他認為戰勝高句麗后,北疆可保安寧。所以今日朕一方面是來探視卿的身體情況,另一方面也是想聽聽卿的意見。”
李靖沉吟了一會,說道:“老臣愚鈍,多時不在朝,不了解情況可不敢胡說了。”
李世民笑著催促道:“卿雖然已久不在朝,但天下大事,卿卻如臥龍崗上的諸葛先生一樣,早已有謀略在胸。卿的意見還是中肯的,不管是贊成還是不贊成,卿不妨說出來給朕參考參考。”
李靖連忙站起來,躬身說道“陛下,靖愚鈍,哪能與諸葛孔明相比?”
“誒,愛卿就不要再推托了。你有什么好主意,就快說出來吧。”
李靖又稍沉思了一會,才緩緩說道:“既然陛下動問,臣就說一下臣的粗淺的看法。以前,臣倒也聽說過淵蓋蘇文這個人。聽說他生性殘暴,弒君害民,有如煬帝楊廣。臣以為像如此暴君必然會激起民變,不久即會倒臺。臣記得孟子曰‘國無外患者國恒亡。’因此臣擔心若我大唐軍隊前去征伐,倒反而會使他全國同仇敵愾,上下凝聚一心,說不定還會使他的統治暫時得到鞏固。況且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臣以為不如徐徐圖之,派遣偏師對其進行襲擊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等其自亂再加以征伐也不遲啊。”
李世民聽了搖了搖頭,有些恨恨地說道:“淵蓋蘇文竟敢藐視我大唐詔書,挑動薛延陀部與我大唐作對。像這樣的惡人不除,天理何在?卿看來真是老了,沒有一點雄心壯志了。”
李世民說到這里,忽然意識到自己笑話李靖年老,話或許說的有些重了,他便又連忙笑著說道:“其實何止是卿老了,朕現在也是大不如前了。只是太子生性老實懦弱,不識戰爭。朕不想在朕百年之后,這高句麗成為我大唐的一大威脅。所以朕想趁你我君臣及一班老臣尚在,提前把這個問題給他徹底地解決了!”
李靖見李世民好似決心已定,遂苦笑著說道:“陛下龍馬精神,神采奕奕,哪里顯出一點老啊。只是老臣可能真的是老了,有失陛下的期望。既然陛下執意要征討高句麗,兵鋒所指,必然所向披靡。只是臣有一建議:征之靠武力,而要想使高句麗、新羅、百濟永遠臣服,卻還是要靠仁義。只有讓他們感覺到我大唐天恩浩蕩,才能真正地心悅誠服。”
李世點點頭,轉而高興地說道:“嗯,李卿這么說,朕就感到欣慰了。卿的這個建議倒真實地說出了朕的想法,朕記住就是了。”
李靖又接著問道:“不知此次出征,陛下打算以誰為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