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 鯤鵬于飛
- 秋風暖陽
- 7192字
- 2025-06-09 10:29:32
李世民忽然恨恨地說道,“可有些人朕對他即使是恩寵有加,多次加官晉爵,居然還不滿足,竟然蓄意謀反。”
自從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后,李靖還從來沒見過他如此憤怒,致使他的臉都因盛怒而有些扭曲了。
李靖當然知道李世民罵的人是誰。不用懷疑,這個人肯定是侯君集!但李靖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聽著,卻沒有吱聲。當初李世民向自己推薦侯君集時,自己曾一再指出此人品性不端,但李世民卻很不以為意。是以這時候如果自己在李世民面前再提到侯君集以前的諸多不是的話,擔心李世民的臉上掛不住,自己也似有落井下石之嫌。
沒想到李世民罵了一會仍不解氣,繼續罵道:“那個逆賊侯君集,朕當初對他有多好。他出將入相,恩寵可以說是無以復加。他竟仍然干出這樣大逆不道之事來!提起他,朕的肺都要氣炸了。”
“陛下,您也不要太在意。人心難測,特別是隨著時間和位置的變化,人也總會變的。侯君集當初也是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人,誰又想到他今天會變成這樣的人呢。此賊既已伏法,陛下又何必再為此事而傷心費神呢?”
“要說朕被這逆賊花言巧語蒙蔽了也有可能,那向來以公正、耿直聞名的魏征怎么也瞎了眼呢!以前他在朕的面前多次說他有王佐之才,舉薦他當宰輔。這魏征生前多次規勸朕的過失,每次在朝堂上談經論道總是頭頭是道。是以朕以為他推薦的人肯定是個大才,卻沒想到完全是言過其實,簡直是枉為一代能臣!朕前兩天實在是氣憤不過,還派人把朕親自給魏征撰寫的墓碑也給砸了。”
李靖勸道:“陛下息怒,事情已經過去了。有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臣以前不也曾經被侯君集所蒙蔽了嘛?鄭國公(魏征)乃是一個敦厚耿直之人,就更容易被侯君集所欺騙。他為國舉才也是出于他的一片忠心,要怪只能是怪那侯君集守不住自己的本心而已。陛下大可不必再為此事煩心,保重龍體要緊。”
“愛卿你不知道,朕砸碎魏征的墓碑也不僅僅為太子謀反一事!”
李世民仍然不解氣,說道:“侯君集那個逆賊還害得朕背上了一個殺功臣的罵名!李卿你說,朕即位至今,殺過哪位功臣?尉遲敬德以前那么狂妄不懂事,朕也只是稍加訓誡,讓他改過即可。可侯君集居然做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還害得朕失去自己親生的兒子。他臨死之時,居然還腆著臉求朕放過他的妻兒,以續他的香火。征高昌之時,他就觸犯律法該死,朕念他曾助朕玄武門平叛,又隨卿滅吐谷渾。所以征高昌時,即使他犯下大錯朕還是寬宥了他。他竟然還是不知悔改,居然還攛掇太子謀反!朕現在是恨不得要挖他的心,吃他的肉!他竟然還有臉敢向朕提要求!”
李世民說到這里,氣得手都不住地顫抖。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而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李世民此時可以說是氣得臉色發青,目光可殺千軍。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漸漸平復下來,然后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道:“唉,話又說回來,他既然人已伏誅,談這些也就都沒什么用了。朕現在是真真后悔當初沒有聽從你的勸告,致使有今日之失,以至于還累及愛卿的公子德謇!不過即使這樣,朕還是念他曾經為大唐立過功勞,赦了他全家,保留了他的妻兒。”
李靖看著李世民憤怒的樣子,一時也不知道說什么好。
等到李世民的情緒稍稍平復了一些,李靖才輕聲地安慰道:“陛下,事情已經發生了,該死的也死了,該發配的也發配了,請陛下息雷霆之怒,保重龍體要緊。臣替鄭國公和潞國公他們二人感謝陛下。陛下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克制憤怒,不忘顧念臣僚之舊功,臣以為朝廷內外定會感激不盡的。”
“感激?哼,這個逆賊害的朕……”
“唉,不說了。如今再說起這些,又有何益?”
李世民剛剛攥起的拳頭又慢慢地松了開來,他沉默了一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又說道:“朕為此今后再也不想上凌煙閣了,朕看見他們兩人的畫像就生氣!”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有一段時間了,但可以看出這件事對李世民的打擊至今還是無法釋懷。他頓了頓,才又緩緩地說道:“不過,國不可一日無儲君。太子承乾被流放后,現在太子一位還虛空著。朕在朝堂上與諸臣商議,有的建議立魏王李泰,有的認為該立晉王李治。說起來,這兩個孩子都是朕的親生骨肉,又都是長孫皇后生前所疼愛的。看來看去,這手心、手背都是肉,朕一時也定不下來。所以今天特意把卿請來,也想與卿商議一下。卿可以說是看著這幾個皇子長大的,對他們也比較了解。對于究竟該立哪個孩子為太子,卿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李靖聞聽立刻站起來躬身言道:“立儲之事,乃是陛下的家事。臣乃外人,實不可妄言。”
李世民一聽,頗為失望地說道:“朕也知道這是朕的家事,大臣們俱不敢妄言,怕卷進奪嫡的風波中來。有些大臣又有私心,想立自己扶持的皇子,為自己將來謀取利益。是以在朝堂之上,眾臣雖然議論紛紛,卻仍令朕莫衷一是。朕知道卿一直公正無私,一向秉公辦事。而且朕每次逢大事,卿總能舉重若輕,三兩言即能化解。況且立儲之事,雖是家事,卻也關乎國家命運,更是國之大事。現在就你我君臣兩人在一起說一說知心話,卿何不對朕坦誠相告。朕這一段時間諸事接二連三,也被搞得心煩意亂,焦頭爛額。所以在這立儲一事上,朕也真心地想聽一聽卿的意見。”
李世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英主。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時人和后世無不稱道有加。然而,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即使是再英武睿智如李世民這樣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難處。在李世民在位期間,他就一直陷于廢立太子的煩惱之中。
“這……”
李靖沉吟了一下,才有些忐忑地說道:“陛下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治大國如烹小鮮。每遇大事,都是陛下給臣指明方向,臣哪敢說能舉重若輕呢。陛下有時遇事徘徊不定,只不過是因為身在其中,當局者迷而已。立儲關系國脈,還請陛下慎重。”
“是啊,卿說的一點也沒錯。”
李世民聽了點頭贊許,但他還是很無奈地說道:“朕現在也確實非常迷茫,或許真是像愛卿所說的那樣,是身在其中,當局者迷吧。兩個孩子都是朕和皇后所生的嫡親,都是朕的親骨肉。朕是看著他們從小長大的,看著哪個都喜歡。本來朕一直是關愛承乾,小的時候他做事也確實深得朕心。朕為了能將他培養成為合格的儲君,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啊!”
李世民說到這里,眼中的淚水又情不自禁地涌了出來。
李世民此時也感覺到自己有些失態,不禁有些歉然地對李靖說道:“朕一直把卿當作知己,所以朕在卿面前流露出一些兒女情長也不怕卿笑話。”
李靖連忙躬身道:“陛下明于庶物,察于人倫。既是人君,又是為人之父母,疼愛子女乃是人之常情。臣也為陛下的真情所感動,豈會笑話陛下呢?”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即使承乾后來性格大變,行事乖張,朕雖時時有不滿,但朕也只是嚴加訓戒,從沒有廢太子之心。可沒想到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來!唉,現在不提這些了。關于太子之位該由哪個皇子擔任,朕現在是左右躊躇,難以定奪。雖說這也許就是卿所說的‘身在其中,當局者迷’。但實在沒辦法,朕卻已經是身在局中,難以自拔了。正是因為如此,朕才非常急切地需要愛卿來替朕撥開云霧。卿也是看著這幾個皇子長大的,對他們也頗為了解。卿就不要再說一些推托的話了,快給朕一個好的建議吧。”
李靖見李世民確實陷于左右為難之中。可以想見,此刻傷心、懊悔、親情交織在一起,已經搞得他焦頭爛額,更使他產生了抉擇的迷茫。
看著轉瞬間憔悴蒼老了許多的李世民,李靖實在是不忍再推托。他這才站起身來,委婉地說道:“既然陛下非要臣說一下,臣也只是據臣的觀察和了解妄議幾句。如果哪地方說錯了,還請陛下恕罪。現在太子承乾被廢,臣聽說他與魏王李泰又勢同水火。臣以為如果陛下是打算把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皇子全都保全下來的話,至于立哪個皇子更合適,陛下您自己應該是心中有數的了。陛下是明君,明察秋毫,如何抉擇定然早已是了然于胸了。”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李世民立即轉悲為喜道:“還是卿看得清楚,說得明白。卿這么一說,朕已知其意了。”
其實終其李世民一朝,一直糾纏于廢立太子一事。這件事可以說是驚天動地、跌宕起伏。雖然沒有經歷像玄武門之變這樣激烈的沖突,但是暗地里的風起云涌卻一點也不比玄武門之變遜色。到了這時,李世民也才真正體會到太上皇當初在處理李建成和他之間矛盾時候的糾結和掙扎。
難道真是讓太上皇一語成讖了嗎?
說起當時太子廢立一事,其中是經歷了許多的周折的。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育有三子,長子李承乾,八歲時被立為太子(長孫皇后在世時即立為太子);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晉王(這里的四子、九子是按所有王子的排行算的,并不是說長孫皇后生有九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長大后,行為乖張,放蕩不羈,經常做出一些荒唐無恥的事情來。侍從官于志寧、張玄素等人經常規諫,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還派遣親信紇干承基去刺殺于志寧。幸好紇干承基一時良心發現,不忍下手,于志寧才逃過一劫。而四子魏王李泰多才多藝,深得李世民的喜愛。正所謂“不怕貨比貨,就怕人比人”。兩個兒子在一起一比照,高低立分。所以在李世民的心中,對李承乾便起了廢立之心。
李承乾知道后,大為恐慌。他勾結漢王李元昌(李世民的七弟)、陳國公侯君集(侯君集后又改封陳國公)、駙馬都尉杜荷(蔡國公杜如晦之子)等人,預謀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皇位。剛好此時李世民的第五子、齊州都督齊王李佑殺掉了李世民派去輔佐他的權萬紀,起兵作亂想爭奪皇位。英國公李勣前往征剿,李佑兵敗被俘,李世民將他賜死于內省。李佑造反一事牽連出太子李承乾的親信紇干承基(他是侯君集的女婿,也是齊王推薦給太子的),紇干承基為了求生,便主動揭發了太子一伙的陰謀,這次計劃中的政變因而胎死腹中。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參與者均被處死。
這時候,魏王李泰見李承乾被廢,便也開始謀求太子位,李世民的心中也正有此意。但李泰為人張揚,不知道收斂,引起國舅長孫無忌、宰相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滿。李泰知道后,便主動找到李世民表示,只要讓他當太子,他一定改過自新,還可以殺掉自己的兒子,將來繼位后必將皇位傳給九弟李治。結果宰相儲遂良知道后即對李世民奏道:“魏王(李治)既然能殺自己的兒子,安知他將來不會殺晉王(李治)耶?”這些重臣提醒李世民道,若要立李泰為太子,就必須先殺掉第九子晉王李治,否則日后必然會引發奪位之爭。而朝臣均主張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卻認為晉王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對于立誰為太子一事,導致李世民的心中一直猶豫不決。甚至在極度的煩惱不堪下,李世民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長孫無忌等人抱住,奪下了佩刀。今天,李世民在聽了李靖的話后,才斷然下定了決心。為了確保李治的地位,李世民將廢太子李承乾徙往象州(后封為衡山郡王),降魏王李泰為東萊郡王,徙往濮州軟禁,以消除隱患。
其實李治被立為太子后,李世民也一直不放心。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李治性格太柔弱。是以在李治之外,李世民還有一個非常中意的人,就是吳王李恪。吳王李恪為李世民的第三子,乃是楊妃(隋朝公主)所生。史書記載他英俊不凡,文武全才。李世民生前也很喜歡李恪,常稱其“類己”。李恪也“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卷七十六·吳王恪傳》)。所以李世民還曾一度打算廢掉太子李治,而更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因為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固爭,以為不可”。李世民當然知道長孫無忌的真實心意,他之所以強烈反對無外乎是因為吳王不是長孫皇后所生。然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當時健在的開國功臣已經不多。長孫無忌兼有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的雙重身份,威權日隆,已經大有左右朝政之勢了。
李世民在臨終前,將太子鄭重地托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位重臣,要求他們二人“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太子李治即皇帝位后,長孫無忌以元舅身份輔政,很快就露出了種種弄權的跡象。他甚至不惜制造冤案以鏟除異己,吳王李恪便是其中當然的犧牲品。
李世民死后,晉王李治繼位。高陽公主(李世民的第十七女,嫁給房玄齡的二兒子房遺愛。高陽公主曾私通辯機和尚,被李世民發現后,很是生氣,就處死了辯機和尚。經過這些事情,高陽公主對李世民一直懷恨在心。傳說在李世民去世的時候,高陽公主作為李世民的親生女兒竟沒有掉一滴眼淚。)見李治比較軟弱,于是和房遺愛商議,一旦天下有變,就起兵造反,擁立荊王李元景為皇帝(房遺愛之弟房遺則娶了李元景的女兒)。但是很快消息就泄露了。長孫無忌于是將房遺愛和高陽公主下獄并判處死刑。此事凡是牽連到的人,包括荊王李元景(李世民的六弟),駙馬都尉柴令武(李世民的外甥、霍國公柴紹的次子),巴陵公主(李世民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萬徹(右武衛將軍、駙馬都尉)等人,皆被處死。薛萬徹是唐初名將,屢立戰功。他在死前大喊:“薛萬徹大健兒,留為國家效死力固好,豈得坐房遺愛殺之乎!”隨后引頸就戮。劊子手被薛萬徹的氣勢嚇倒,心驚手抖,第一刀沒砍準。薛萬徹雖血流如注,仍大吼:“何不加力!”。劊子手更是惶恐,連砍三刀才斬下首級。至此,與李靖互為知己的一代名將薛萬徹,最終飲恨而亡。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和高陽公主謀反案乘機把吳王李恪也陷害進去,算是為李治除去了帝位的威脅。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和李恪同父母的李世民第六子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貶為庶人。唐高祖李淵的侄子,戰功卓著的任城王李道宗也被流放到象州,最后在途中病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清除政敵的舉動對唐朝高層產生了重大影響,牽連了太多的宗室成員。如吳王李恪、任城王李道宗、武安郡公薛萬徹、安國公執失思力(李世民把妹妹九江公主嫁給執失思力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封爵安國公。)、譙國公柴哲威(安西都護)、尚書奉御薛萬備等人皆沒逃脫牽連。以至于后來武則天上臺開始殘害李唐宗室的時候,李氏一族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阻止了。最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雖然弄權無數,自己也最終被武則天所殺,得了最后的報應。
歷史總是這樣,因果循環。今天、和昨天乃至明天,又是何等的相似。這也正應了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當然這些種種的事情都是后話,在此不去贅說。
我們只知道李世民在和李靖對話后不久,即正式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治就是后來的唐高宗。
李靖從皇宮中告辭回家,便立即把德謇改徙吳郡一事告訴給紅拂女。紅拂女也高興萬分,讓李靖立即修本感謝圣恩。
但紅拂女的病情也只好了一陣子,因為沉疴日重,已積重難返了。
這一日,紅拂女病情垂危。
蘇定方與秦玉嬌、薛仁貴等都來到李靖家里探望,他們看到紅拂女奄奄一息的樣子,都悲痛不已。
紅拂女自知自己時日無多了,乃拉著李靖的手流淚道:“靖哥哥,我紅拂女本是楊素家中一個卑賤的歌伎。只因當初見靖哥哥雄才大略,氣宇軒昂,仰慕哥哥。蒙哥哥不棄,結為夫妻。古諺言云:‘貴易交,富易妻’。而靖哥哥始終不以妻糟糠之陋,待之如……如一,這是我張氏一生之……之幸也。”
紅拂女說罷,淚水順著臉頰“嘩嘩”地淌了下來。說話也一度哽咽,幾不能言。
“夫人,你別再說了!是我李靖何其幸也,能娶到夫人這樣的賢妻!”
此時的李靖也已是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紅拂女輕輕地搖了搖頭,繼續輕聲說道:“靖哥哥每每出征,我則夜不能寐,生怕靖哥哥有什么閃失,使我失去一生的依靠。幸而上天垂憐,使我與你終生得以相伴。可惜我命運不濟,不能陪靖哥哥終……終老了!”
紅拂女說罷也是淚如雨下。
李靖聽到此內心大慟,蘇定方等人也都哽咽不已。
紅拂女艱難地伸出右手,為李靖擦了擦臉上的淚水。
“靖哥哥是男子漢大丈夫,是英雄豪杰,豈能為我一個小婦人而如此傷心落淚呢!”
“夫人,你豈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婦人呢?你是我李靖執手一輩子的知己,是我的賢妻,是孩子的良母!我……我又如何能與夫人訣別呢?夫人快別亂說了!你安心養病,身體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我欲一直陪伴著靖哥哥,奈何……”
紅拂女痛苦地搖了搖頭,一顆豆大的淚珠又從她的臉頰上滑落。說到這里,紅拂女自己又傷心地哭道:“只是我死之后,再也沒人能如我一樣對靖哥哥噓寒問暖,體貼照顧了。這是我放心不下,也是最最傷心難過的地方!”
李靖聽了,心中難受。但他還是強忍悲痛,輕輕地安慰紅拂女道:“夫人不要胡思亂想,你的病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也肯定會白頭偕老的。”
紅拂女哭道:“古人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們當初曾約定相約終生,同生共死,原來最先失言的竟……竟是我紅拂女了!”
紅拂女說了一會,氣喘不上來,一陣咳嗽。
李靖一邊流淚,一邊安慰著她。停了一會,紅拂女又說道:“我沒有教育好我們的兩個孩子,沒有使他們像靖哥哥一樣成就一番事業,這是我的又一塊心痛。希望我走了之后,靖哥哥能好好教育他們,使他們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兩個孩子都很爭氣,都很好。德謇上次還捎來書信向你問好。他說他在往嶺南的半道上接到詔書,已起程前往吳郡,不日即可到達,目前一切都很好。我一定會好好照顧兩個孩子的,你就不要操心,安心養病就是了!”
李靖含淚點頭答應。
提到兩個孩子,紅拂女又淚如雨下。她對李靖哭道:“靖哥哥,我的德謇兒一個人流放在外,不知過的好不好?不知有誰給他做飯吃,又……又有誰替他漿洗衣服?”
她突然雙手向天,抓騰了一陣,邊喘著粗氣邊叫道:“德謇,我的兒啊,做娘的恐怕是看不到你了。德謇,我的兒啊,娘……娘想你啊!”
李德獎過來拉著母親的手說道:“娘,孩兒在此。您放心,大哥不在,孩兒一定會替大哥孝敬您的。”
屋中傳出啜泣之聲,各人俱哽咽不能自已。
紅拂女拉著德獎的手道:“德獎兒,娘死之后,你一定要好好孝……孝敬你父親,替為娘好好照……照顧父親啊。”
“是,孩兒知道了。”李德獎哭著點頭。
紅拂女閉著眼睛在床上喘息著,但已是出氣多進氣少了。她忽然聚全身之力,斷斷續續地唱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偕……”
歌還沒唱罷,一顆豆大的淚珠從眼角滾落。
“靖哥哥,我先……先走……一步了!”
紅拂女朝李靖深深地、戀戀不舍地望了一眼后溘然長逝。
“娘——”
“師母——”
“夫人——”
李靖悲痛欲絕,號哭失聲!眾人也都痛哭不已。
俄而院中眾仆婢得知主母去世,俱都悲痛,院中響起一片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