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菩薩蠻
平林漠(mò)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míng)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zhù)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回程?長亭接短亭。
譯文
遠處平地上的樹林迷迷蒙蒙,籠罩在一片好似織成的煙靄之中。寒山仿佛一條長帶擋在眼前,呈現出深深的碧絳顏色。暮色漸漸侵入高樓,樓上有人正在發(fā)愁。
站在玉石的臺階上久久地凝望等待,只見那將棲宿的鳥兒急急地飛歸林中。哪里是心上人回來的路呢?只見大路旁十里長亭接著五里短亭連綿不絕。
注釋
①平林:遠處平地的樹林。漠漠:迷蒙的樣子。②傷心:非常,極其。當時的俗語。③暝色:暮色。④佇立:久立。⑤宿鳥:回巢棲宿的鳥。⑥長亭、短亭:古代設在大路旁的亭舍,供行旅人歇息之所。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賞析
李白《菩薩蠻》和《憶秦娥》在南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被推崇為“百代詞曲之祖”,但盛唐時期是否可能產生內容風格乃至平仄聲律如此成熟的詞作,實在是大成問題。因為如《菩薩蠻》曲調本古緬甸樂曲,唐玄宗時才傳入長安,直到唐末五代才開始流行起來。
此詞有人以為是懷鄉(xiāng)詞,是客子望鄉(xiāng)懷歸之作,其實它是一首懷人詞,是寫閨中思婦登樓念遠、歲晚時佇立玉階久候遠方行人不歸的詞。
上片寫景,視界由遠及近。登樓縱目,望斷天邊,平林如煙,寒山似帶,獨不見她朝夕以待的行人歸來。“煙如織”,形容暮靄濃密;山如碧帶,怨恨遙山阻目。歐陽修《踏莎行》詞“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與此意同而更為顯豁。最后高樓隱沒在蒼茫暮色之中,一天的等候不幸又以失望和憂愁結束。“暝色入高樓”的“入”字極有動感,寫暮色逐漸逼近,由“平林”“寒山”而覆蓋大地,登樓入室,以至吞沒了樓上的思婦,全從樓上人的眺望中寫出。暮色不但模糊了她的視線,也沒入了她的心田。
下片寫情,由己及人。盡管空候一天,還是“玉階”久立,癡癡凝望。看那宿鳥尚知日暮歸林,自己等待的人卻遲遲不歸,莫不是正跋涉于歸途中吧。天遠地遙,山長水闊,歸程迢遞,他將會從何處歸來,又究竟何時歸來呢?這是她失望之余的期待,也是她真心的祝愿。李益《鷓鴣詞》“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與此詞末句意近,但不如“長亭接短亭”還包含著對歸人長途跋涉、歷盡道路艱難的無限關切,候人的思念與歸人的心情融而為一。
這首詞敘思婦盼念之情,含而不露,情辭俱婉,失望之余又起思念,哀怨之中不忘關切,即使不是李白手筆,在唐五代小令中無疑也屬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