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希望(五)
- 期待春暖花開的日子
- 青青子裳
- 3309字
- 2020-03-28 10:59:42
今天是3月6日,晶晶和爸媽吃完早餐后,爸爸去上班了,媽媽輪休在家縫被子了,晶晶站在陽臺上望著樓下和遠處,感慨三月的春天,是真的很美好!雖然還帶著絲絲寒意。
吹面不寒楊柳風,告別冬日的嚴寒,終于迎來了草長鶯飛的春天。
樓下高高的白玉蘭樹開花了,開得素凈淡雅;杏花開滿了枝丫,盡管花開的還有點小,但可以預期它慢慢會花朵綻放、結(jié)成果實,很想念本地那種酸酸甜甜的大杏果了。
遠處地里有人在挖野菜了,這個季節(jié)的野菜,是一年之中獨有的美味。這個季節(jié)吃野菜,可以取天地的生發(fā)之氣,不僅順應時令,促進陽氣生發(fā),更能祛病痛。
這個季節(jié),紫花苜蓿和白蒿也正當時。
紫花苜蓿原產(chǎn)伊朗,是當今世界分布最廣的栽培牧草,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含有5種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還有10種礦物質(zhì)及類黃酮素、類胡蘿卜素、酚型酸三種植物特有的營養(yǎng)素,現(xiàn)在很嫩,可熬湯或蒸了吃。
白蒿學名茵陳,可泡水喝,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肝炎有顯著的療效。有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作用。
還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qū)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菌的作用。
生命,是一樹花開,或安靜或熱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就在歲月的年輪中漸次厚重,那些天真的、沉思的靈魂,就在繁華與喧囂中,被刻上深深淺淺、或濃或淡的印痕。
當安靜下來的時候,世界就安靜下來了,只剩下最純凈的自己,才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心音,看清自己真實的模樣,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前進的方向在哪里?
也許,我們應把最美的期盼,一秒一秒地交給時間;把最好的心愿,一份一份地交給努力。
春天里,杏花飄雪,紫燕結(jié)伴歸來;桃紅霞飛,彩蝶翩然起舞。
今天是3月5日,晶晶看了今天的疫情情況:截止到昨晚24時,新增確診病例139例,新增死亡病例湖北31例,新增疑似病例143例。新增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000多例。
晶晶深深地為這些數(shù)字頭疼,更為醫(yī)護人員心疼。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預防意識也不斷增強。口罩已經(jīng)成為最短缺的,尤其是在湖北。從一月下旬開始,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國家紛紛捐獻口罩等醫(yī)療設備,各國華人也從當?shù)刭徺I郵到國內(nèi)。
中國開始穩(wěn)定了疫情,工廠也在加班加點生產(chǎn)醫(yī)用口罩等醫(yī)用器械。農(nóng)民把自己種的菜拉到醫(yī)療隊分文不取,小飯館老板免費為醫(yī)護人員做幾百份飯菜,國外回來的人背著一箱箱的口罩送給公務人員。共赴國難的家國情懷,中國老百姓比任何國家都高。
最近幾天,隨著外國疫情也在逐步蔓延,中國開始回饋世界,源源不斷向各國捐獻口罩等醫(yī)療設備。中國人講: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中國,第一時間聯(lián)防聯(lián)控,防止疫情擴散,為全世界爭取時間,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同時毫無保留地支援他國,出人,捐物,傳授經(jīng)驗。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只想讓每一個患病的國民活下去。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曾感慨于中國人民的自覺與團結(jié),他說:“我一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動員。”
中國千年的傳承: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還有一個傳統(tǒng):知恩圖報。一場疫情,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古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用真誠之心去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禮回之,幫人就是幫已。
這樣的中國,值得我們自豪,值得全世界點贊!
晶晶為這樣的祖國感到驕傲,雖然歷經(jīng)眾多磨難和千辛萬苦,但在國人的共同努力下,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堅戰(zhàn)。
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切平安,好好活著。
作為中國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其實背后都是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而中國人的同心同德,卻曾一度被認為是求同心理,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國人甚至自我解剖,要學習西方的求異心理,追求個性的釋放和價值……而今的疫情全球蔓延,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差異,各有長短。
中華民族的偉大總是在緊要關頭得以更加完好的詮釋,那些顧全大局,那些知足常樂,更有那些奮不顧身,那些責無旁貸……危難之時的凝心聚力整齊劃一,都讓我們深以為傲。
我相信,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回轉(zhuǎn)。道路曲曲折折,總會有到達的那一天。
晶晶在感動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以前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完美,感覺自己思想還不夠成熟,以后得多學習,多歷練。
人生從懵懂到成熟,總需要經(jīng)歷命運的千錘百煉;歲月,總有許多的遺憾,需要去彌補;生命,總有許多的迷茫,需要自己去領悟。
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都是人類不可掌控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界里,月缺月圓、花開花謝,也從來不以人的意愿而轉(zhuǎn)移;平凡日子,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時刻伴隨在我們的生活里。
但是活著,本身就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平安無恙,便是福分。朝夕走過,便是慶幸。歲月在,世界在,祖國在,人民大眾在,自己和親人在,就已經(jīng)足夠!能迎接黎明,遇見陽光,擁抱山川河流,便是最好的幸福日月。
法國文學家、思想家,世界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偉大的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現(xiàn)在,希望自己在腳踏實地的風雨兼程里,用心感知生命的不容易,凡事皆且行且珍惜。這次新冠狀病毒的流行,讓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內(nèi)涵:原來幸福就是平時不曾在意的正常上學放學;幸福就是車站依舊人來人往;地鐵依舊擁擠,商場依舊熱鬧,街道仍喧嘩,幸福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幸福就是身為中國人!
我會更加珍惜每一天,平凡的幸福,瑣碎的嘮叨,細水長流的日常。希望疫情早日結(jié)束,那些按下暫停鍵的城市,早日恢復往日繁華。
……
晶晶溜達著去媽媽房間,看到媽媽在床上,把棉花放薄碎花棉布上,鋪得很均勻平整,然后順著棉花縫了一圈,再豎著縫。
我看著媽媽彎著腰很吃力,問媽媽:“媽,豎著得縫幾行啊?”
媽媽說:“最少得6行,縫的密了棉花不容易溜。”
“那我替你先縫一會,你先歇一歇,我在學校里洗了被套后,套棉花時,又在被子靠頭尾那里各縫了一行,這樣不會亂了。”我笑著說。
媽媽:“行,我坐一邊,指導著你,看看你縫的怎么樣?”
晶晶搬了個能夠到床上被子的椅子,老老實實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左手托著底部,右手拿著長的縫衣針,慢慢地開始縫。
媽媽讓自己手上戴頂針,晶晶沒同意,戴上不會用,反而礙手礙腳的。
頂針,是從古代傳下來的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圓形,看媽媽是套在中指上,是用金屬材料制成,上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小窩,用來抵住針鼻兒,使針易于穿過活計而不至于弄傷手指。
雖然認真的干活態(tài)度很好,可是不太熟練,縫了一行歪歪斜斜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啊!針又扎了手兩下,出了一點血,媽媽就死活不用自己了。
自己就在旁邊認真地看著媽媽做活,不得不說,媽媽的手真巧!手指細長靈活,不一會兒就縫了三行。
看著媽媽的腰累的不行,就勸著媽媽在床上躺著歇一會再干活,媽媽也累了,就同意了。
聽媽媽說,她做針線活的手藝,都是跟著姥姥和老姥姥邊看邊學的,老人們手藝都很好,什么針線活兒都難不倒她們,媽媽羞愧地說自己不如她們,也就會基本的縫衣縫被之類的活,像剪裁衣服、用老式的縫紉機等都沒學會。
老式的縫紉機是用腳蹬的那種,除了老人,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會用了,這種物件在家庭里也不多見了。
現(xiàn)在流行的是電動縫紉機,放在桌上固定住,插電后,放上軸線,就無所不能了。前兩年,媽媽自己也在淘寶上買了,一開始買了一個簡易的,才64元,收到后用了,發(fā)現(xiàn)只能縫很薄的布,就閑置不用了。
后來,逛淘寶時,媽媽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高大上的一款,就像老式縫紉機的上端一樣,沒有下面部分。試了后,很滿意,果然600多元的縫紉機沒有白花啊!其實網(wǎng)上又出現(xiàn)有幾千元的縫紉機,肯定會更好用。
晶晶和媽媽說了一會貼心話,又給媽媽和自己泡了一杯綠茶,媽媽慢慢地喝了一杯后,就又干剩下的沒做完的活了。
晶晶又給媽媽添了熱水,慢慢涼著,等媽媽做完活就可以喝了。
晶晶告訴媽媽自己去學習了,就回到了自己房間。
……
午飯時,爸爸告訴她們,現(xiàn)在外國疫情開始每天都有新增,國內(nèi)疫情已經(jīng)有所緩解,市民可以去外面人少的地方去了,也可以去老人那里去看看了,但去哪里都必須戴著口罩,現(xiàn)在還不能排除有病毒感染的可能,聽了都非常高興!
午飯后,得知明天星期六爸爸媽媽都不用去上班,可以一起去奶奶姥姥家去看看他們了,晶晶樂得跳起來歡呼!
爸媽笑容滿面,終于春暖大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