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容聲:一部激蕩的中國品牌“質造”啟示錄
- 錢躍東
- 7976字
- 2020-02-25 19:08:38
第一章 創世紀
世上沒有一個偉大的業績,是由事事都求穩操勝券的猶豫不決者創造的。
——托馬斯·艾略特(英國詩人、劇作家)
混沌初開
當“容聲容聲,質量保證”的廣告語響徹華夏大地,當人們津津樂道于容聲冰箱的質量過硬時,甚少有人想到,這樣一個風靡全國的金牌產品,其創造者既不是實力雄厚的國營大廠,也不是聲名顯赫的外資企業,而是一家由三個經營狀況堪憂的小廠拼湊而成的、微不足道的鄉鎮企業。
讓我們順著歷史的長河向上游追溯,然后將腳步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廣東。此時的廣東正處于巨變的前夜:一方面,“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等一系列前所未聞的新詞匯不斷出現在官方媒體的語言中,嚴密而龐然的計劃經濟體制正陸續漏出罅隙,這讓那些嗅覺最為靈敏的人們開始躁動。盡管很少有人能搞得清楚,這些后來演變得極為宏闊的詞匯在當時的真實含義是什么,因而那些躁動不免顯得有些急切而迷茫。另一方面,陳舊制度的慣性并沒有因為新觀念的提出而倏然消失,對于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開放舉動,批判質疑之聲從未斷絕,有內陸官員在參觀完深圳之后,批評“特區除了國旗是紅色的以外,已經沒有社會主義的味道了”,有人甚至警告“廣東這樣發展下去不出三個月就得垮臺”。力主推動改革開放的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后來坦承:“廣東殺開一條血路,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當時廣東改革開放既要探索,又要面對一些不解甚至指責……若非鄧公支持,我早就過不了關了。”
在廣東,除了引人注目的經濟特區深圳和珠海,另一個小小的農業縣——佛山地區下轄的順德縣,即將一躍而起,成為接下來的大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主角之一。1987年,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王志綱等人在經過一番調研之后,寫出了一篇頗有影響力的報道《廣東躍起四小虎》,將順德、南海、中山、東莞四個產業發展最為迅猛、經濟活力最強的縣級市并稱為“四小虎”,而其中順德最受推崇,被看作是“四小虎”之首。當時,順德提出以“三個為主”(即以公有制經濟為主、以工業為主、以骨干企業為主)的方式發展鄉鎮企業,以區區一縣之力,在全國10大鄉鎮企業中占據了半壁河山,貢獻了堪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相提并論的“順德模式”。
然而,在混沌初開之時,一切都是平的。80年代初的順德并沒有表現出雄霸全國的天賦,那些日后叱咤風云的力量,此時無一不在泥土中默然生長:在順德北部的北滘鎮,一家叫作“順德縣北滘公社電器廠”的社隊企業剛剛通過給國有企業做配件加工,嘗試性地進入電風扇生產行業。電風扇的牌子最初叫“明珠”,隨后改成了一個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念起來卻很上口的名字“美的”。在順德縣城,當地的二輕工業局體系中只有幾家塑料廠、制衣廠和五金廠,經營業績平平無奇。在數年后,它們將被重組成順德縣二輕工業總公司,并憑借一個燃氣熱水器項目打開局面,這款熱水器有一個討人喜歡的名字“萬家樂”。在順德南部的桂州鎮,一家名叫桂州羽絨廠的鄉鎮企業從河邊的荒灘上建立起來,當時它的主要業務是以手工洗滌鵝鴨羽毛供外貿單位出口。10年之后,它的創始人決定進入微波爐行業,并把公司的名稱改成更為洋氣的“格蘭仕”。
尚未展露鋒芒的平凡之中,仍然有一些事情隱隱透射出順德人的不凡。在1978年8月,也就是著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個月前,位于順德南部的容奇鎮上,一家名叫容奇鎮制衣廠的小廠落成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這家廠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而是容奇鎮與港商合作組建、專門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的企業,工廠資金、設備、技術、管理人員、原材料、訂單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容奇鎮只負責提供廠房和勞動力。在中央尚未定調之前,這是一個在政治上不無危險的舉動,順德人的“闖勁”由此可見一斑。
本部企業史的主角——容聲冰箱,就誕生在這樣的土壤里。在20世紀80年代初,容奇鎮雖然已開始大力發展工業,但其工業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與順德的其他鄉鎮或珠三角的其他縣域相比,并無本質區別。在容奇鎮上,僅有一些設備簡陋、產品低檔的小型工業企業,由于技術含量低,毫無競爭力可言,因而經常處于產品滯銷、生存困難的尷尬境地。1983年,鎮領導決定將瀕臨倒閉的容奇味精廠和容奇鎮第二機械廠并入效益較好的容聲家用電器廠——后者曾經以制造收錄機及其元器件而聞名,并因此創出了“容聲”(意即“容奇之聲”)品牌,不過在當時,它的拳頭產品已經變成了容聲牌電飯鍋。由于外形美觀、質量過硬,容聲牌電飯鍋內銷和出口的效益都還不錯。但近憂雖解,猶有遠慮:電飯鍋、收錄機等小家電的市場需求正在日趨飽和,如果找不到新的出路,則其未來幾年的衰落也是可以預見的。
在這一背景下,由主管工業的副鎮長胡兆群牽頭,鎮工業交通辦公室副主任潘寧、容聲電器廠廠長兼黨支部書記梁添貴、容聲電器廠副廠長陳福興等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希望通過市場調研的手段,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調研組得出了一個結論:“電冰箱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家電產品。”理由是“世界發達國家家庭的冰箱普及率已高達88%~98%,而中國有10億多人口,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電冰箱的需求也逐漸加大。但國產電冰箱自1956年誕生以來,到改革開放以前的22年間,全國只累計生產了15萬臺,1979年全國冰箱產量僅3萬余臺,而且是檔次較低的單門冰箱,遠遠滿足不了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需求。根據‘市場=購買力×需求’的原理,國內電冰箱市場將極為廣闊”。
時代的抉擇
調研組的判斷無疑是準確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固然不可能讓這個龐大國家在轉瞬間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但在過去幾年,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私營經濟和計劃外的商品貿易正在公開出現。盡管關于新現象“姓社姓資”的爭議反復不斷,但國家對此的態度不再鐵板一塊,這使得民間經濟的活力像鉆透石板的野草一樣瘋長,私人財富的積累開始出現并被承認。此外,當權力中心主動拆除民眾思想中禁錮已久的枷鎖,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向往不再被公開唾棄,壓抑已久的需求便自然而然地噴涌出來。幾年以前,新婚家庭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而現在則變成了“新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幾乎都凝聚在這三種大家電當中。然而,到1982年底,全國電視機的總產量是近600萬臺,洗衣機的總產量是250萬臺,電冰箱的總產量是10萬臺。這些數字相比從前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但比起中國潛在的需求量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
事實上,如果把目光跳脫出順德一隅,轉而回望整個中國商業史的話,人們會驚訝地發現,日后那些最為著名的國產電冰箱品牌,多起步于1983年。恰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名著《人類群星閃耀時》所說的那樣:“無比豐富的事件集中發生在極短的時間里,一如整個太空的電聚集于避雷針的尖端。平素緩慢地先后或平行發生的事件,凝聚到決定一切的唯一的瞬間。”對于國產電冰箱而言,這個“唯一的瞬間”可能正是1983年。
在黃海之濱的山東青島,由于此前所生產的白鶴牌洗衣機因質量問題被淘汰,青島日用電器廠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這一年的10月,在上級的指令下,青島日用電器廠開始著手進行電冰箱的國內市場考察及生產的準備工作,并于次年的1月1日正式啟用“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名稱。在日后,它將擁有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名字“海爾”。
在地處內陸的河南新鄉,一家小型地方軍工企業——新鄉無線電設備廠在這一年迎來了它發展歷程上最重要的一位廠長。這個名叫劉炳銀的新廠長上任之后,為了拯救處于危難之中的企業,決定轉產白電項目。次年,更換了廠名的“新鄉電冰箱廠”上馬了自己的電冰箱生產線,由于引進的冰箱生產技術來源于荷蘭飛利浦,因此品牌的名稱被確定為“新飛”。
在另一個內陸城市安徽合肥發生的故事幾乎是新飛的翻版。這一年,合肥市第二輕工機械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新廠長張巨聲做出了和劉炳銀一樣的決定——轉產電冰箱。次年,合肥二輕的第一臺冰箱正式下線。為了表達“美過三菱”的愿望,張巨聲給新冰箱取的名字就叫“美菱”。
日后,在國產冰箱全盛的90年代,容聲冰箱與前述三個品牌的合計市場占有率超過70%,遠遠蓋過伊萊克斯、西門子、惠而浦、LG等國際豪強,國產冰箱“四大家族”的稱號由此不脛而走。
“四大家族”全數啟程于1983年,與其說是一個有趣的巧合,不如說是這個時代做出的抉擇。當外部條件逐漸成熟,有為者自可以抓住機遇,脫穎而出。從這個角度來說,容奇鎮政府和潘寧、陳福興們并非“獨具慧眼”,而只是勇于抓住時代所遞上的這根“橄欖枝”。但是,如果轉換一個觀察角度,看到進入或準備進入冰箱行業的創業者成千上萬,但最終功成者寥寥這個事實,我們便不得不對容聲冰箱的創造者們抱以虔誠的敬意。“想到”與“得到”之間,始終還有一個“做到”,而“做到”這兩個普通漢字的背后,則是一言難盡的艱難困苦。
于是,對于容奇鎮而言,現在的問題就變得既簡單又困難:“想到”是“想到”了,但指派誰來“做到”呢?
不可能的任務
這個問題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電冰箱產業屬于標準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產業。從技術上說,電冰箱至少包含制冷、保溫兩個核心功能,涉及復雜的制冷、發泡、制塑、電控等技術,需要集合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等稀缺的重要組件,生產流程長,工藝復雜,屬于國家級檢驗產品。從資本上說,當時冰箱產業的配套產業還很不成熟,國內原材料供應有限,需要以進口的方式采購;國內也沒有成套的設備生產線,而要想從國外引進一條年產量數萬臺的成熟生產線,則動輒需要花費數千萬元(這還沒有考慮外匯配額的問題),這在國窮民貧的80年代初,著實是一筆令人咂舌的巨款。當時冰箱行業最著名的兩個廠家北京雪花和廣州萬寶,以及與容奇鎮同時起步的青島、新鄉、合肥幾家電冰箱廠,清一色均屬國有背景,有市級政府這個“婆婆”傾力支持,都以引入國外生產線的方式開始電冰箱生產。但容奇只是順德縣下轄的一個小小鄉鎮,斷然無力挑起這樣沉重的擔子。
因而,開發和生產電冰箱,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也正因此,當鎮領導翻開花名冊“點將”之時,其他備選人員知難而退,擺手婉拒了任命。最后,行伍出身、頗具“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潘寧主動接過了軍令狀。1983年5月,容奇鎮冰箱廠籌建組成立,潘寧任組長;下設冰箱試制組,組員是從三廠合并的人員中挑選出的19人,陳福興任組長。“不可能的任務”正式啟動了。
時年已經46歲的潘寧躊躇滿志地上任了,他面對的是一個光榮偉大的目標和一窮二白的現狀。像其他國營冰箱廠一樣直接引進成套流水線是不可能的,先不說鎮里拿不出幾千萬元,就算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湊齊,誰敢保證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能在市場上取得好的銷售業績?萬一有所閃失,全鎮的老百姓都要背上重債,誰負得起這個責任呢?潘寧和陳福興、王國端等創業元老反復商量,最終拿出一個方案:先向鎮里申請9萬元試制費,自己嘗試研制冰箱,如果能夠試制成功,再考慮建廠。
對于鎮里來說,這當然是一個風險較小、負擔不重的方案,因此,方案很快就被批準,9萬元試制費也撥付了下來。錢的問題勉強解決了,但接下來還有一個致命的攔路虎橫在19個人的面前:以現有的人員結構來看,他們的電冰箱制造經驗為零。
潘寧本人只有中學文化水平,從未接觸過冰箱制造,對此可謂是一竅不通;試制組中也缺少專業技術人才,只有一名鑄造專業工程師、一名機械專業技術員和一名機械專業大學生。以這樣的技術、人才儲備去研發電冰箱,無異于癡人說夢。
當過軍人的潘寧在此刻展現出了在統籌調度方面的偉大天分。他將試制組分成了四隊:第一隊是兩名技術人員,他們被派往西安交通大學學習制冷技術;第二隊前往全國各地進一步調查消費者對于電冰箱的消費意向;第三隊集中調查冰箱行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趨勢,調查競爭者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想辦法買來國內外各種型號的冰箱作為樣機進行拆解,實施“逆向研發”;而第四隊則被派去全國各地的電冰箱廠參觀,“拜師學藝”,當學生。
一番苦功做下來,前三隊各有收獲。技術人員對制冷方法有了系統的了解,后來還將西安交大的教授請到容奇鎮上給整個團隊上課;市場調查人員注意到消費者對于冰箱有日用品和裝飾品的雙重需求,幫助試制組確定了以大小適宜、外形美觀的雙門雙溫103升電冰箱為開發對象;逆向研發團隊則對冰箱的基本構造與各生產廠家的優劣勢有了直觀的認識。
相較而言,第四隊的經歷卻要曲折得多。為了表達對“老師”們的尊重,潘寧和陳福興親自帶領著這一隊人馬,前往各地拜師。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作“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間為了爭奪飯食,互相提防甚至算計、拆臺乃是常事,極少愿意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蠢事”。因而,在出發之前,潘寧們對可能遭到的冷遇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即便如此,“取經”路上發生的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曲折故事,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這一隊人馬首先趕赴省內各家電冰箱廠,上門求教。結果不出意料,強烈的競爭意識讓這些廠對潘寧們的上門表現出很大的戒心,紛紛選擇閉門謝客。其中一家大廠,負責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小職員。結果他聽完潘寧等人的來意之后,眉頭一皺,連領導都沒有請示,就將他們“請”了出去。
敲不開鄰居們的大門,“拜師小隊”并未氣餒,轉而坐車北上,另尋高明。在華東一家大廠,“拜師小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款待。主人將他們請到接待室中,又是熱情寒暄,又是奉上茶食,令人不由產生賓至如歸之感。然而,熱情招待過后,當潘寧、陳福興們提出學習技術、參觀廠房的要求后,對方便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了。雙方枯坐一陣,對方見潘寧一行沒有知難而退的意思,只好開口說:“這樣,我們的舊車間已經落后了,不值得看,我還是帶你們看看我們的新車間吧!”這番話說得潘寧一行喜笑顏開。可到了現場一看,原來是一片施工的空地,不要說機器設備了,連廠房都還在“轟轟”地打著地基呢!潘寧一行這才明白,對方是在以一種幽默而體面的方式,表達回絕的意思。
三番兩次受挫,“拜師小隊”還是不打算放棄。南方找不到“師父”,北方找不找得到呢?潘寧和陳福興繼續帶隊北上。一路上,兩人商量道:“要是再不讓‘拜’,咱們就換個方法再試一試,比方說‘偷’。”
一行人風塵仆仆地直上京華,敲開了一家大廠的門。大概是看到潘寧等人千里迢迢趕路的不易,又念及容奇既遠且小,不至于對自己構成什么威脅,這位主人欣然允諾帶潘寧一行參觀廠房。但出于對商業機密的保護,他最終還是婉拒了他們留下來學習技術的請求。不過,對于潘寧、陳福興等人來說,這就已經夠了。一路上,潘寧一邊四處參觀,一邊刨根問底;一旁的陳福興則少言寡語,只是將所見到的設備和操作流程一一默記于心。參觀結束之后,潘寧一行終于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盡管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潘寧計劃中的“拜師”不得已成了“偷師”,但“拜師小隊”的目的總算是達到了。
庶民的勝利
北上“求學”的一路上,試制組組長陳福興四處搜羅制冷技術書籍,如饑似渴地吸收其中的要點,加上在京師大廠的“求學”經歷,他心中對于應該如何試制冰箱產品已經有了通盤的認識。回到容奇,胸中有丘壑的陳福興立刻組織人手做出雙門雙溫103升電冰箱的設計方案,然后將手下人分成五組,對幾個關鍵部分各自展開攻關。
在技術陳舊落后的1983年,利用電腦進行設計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因此,整個設計工作都必須運用紙筆來手工完成。手工作圖一是耗時費力,二是容易發生偏誤。再加上想要開發的產品缺少現成的樣機可供參照,因此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返工調整實是常事,其中辛苦非寥寥數語所能剖明。
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由于經費有限,試制組是“小米加步槍”的配置,工作場所是一個臨時搭建的簡易工棚,條件艱苦。負責發泡技術攻關、后來做到技術副總裁的黃小池,當時還是一個孕婦,一樣和眾人同甘共苦,毫無怨言。
工作環境不佳尚能克服,但更大的問題是,試制組既沒有成套設備也沒有模具,除了核心部件可以采購得來,絕大多數制造與組裝工序,都必須借用簡陋的工具來徒手完成,譬如使用手錘、手銼進行箱體打造,借助折彎機進行翻邊折彎等,檢測儀器也是最常見的簡易萬能表、溫度計等。
在試制過程中,遇到過幾乎難以跨越的障礙。在制作塑料內膽時,由于自制的真空拉塑機質量不過關,塑料內膽總是無法成型,攻關小組想盡種種辦法,最后總是以失敗告終。試制組組長陳福興被這頭攔路虎激起了倔脾氣,親自將這個重擔挑了起來,還對潘寧立下了軍令狀:要是造不出一個能用的塑料內膽,我就不出車間大門了!
陳福興的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第一天,他一頭扎進車間里,埋頭研究塑料內膽的制作方法,硬是一口氣干了個通宵。此時的陳福興已經45歲,并非精力旺盛的年輕人,這一頓苦熬,著實累得夠嗆。第二天,當潘寧看到眼圈發黑、形容憔悴的陳福興,不禁吃了一驚,脫口而出道:“陳福興啊,你現在五病纏身,還是回去休息休息吧!”陳福興不肯妥協,一口回絕道:“我現在只有一種病,著急的病!”潘寧拗不過他,只好作罷。
經過連續58個小時的反復試驗,到第三天下午,陳福興終于做出了一個完整能用的塑料內膽。大家得知這個好消息后,都是一片歡騰,而此時的陳福興已經面無人色、滿眼血絲,幾乎站不起來了。
就是憑著這樣一股不屈不撓的勁頭,幾個技術難點被各個擊破。到了組裝完成那一天,大家親眼看著一臺雙門冰箱矗立在眾人的面前。雖然外觀簡樸,但它畢竟已經從圖紙變成了現實,這不能不令人心潮澎湃。不過,光組裝完成還不算什么,關鍵問題是,這臺冰箱能用嗎?陳福興不緊不慢地插上電源,派人買來了10瓶玻璃瓶裝的汽水,放進了冷凍室,又將一支玻璃溫度計放入其中。隨后,全體休假,各自回家,只等最后的謎底揭曉。
第二天上班,試制組所有成員都早早地趕到車間,眼巴巴地望著這臺寄托著全體工作人員希望的電冰箱。陳福興上前拉開冷凍室的門,只見一股白色的冷霧向外噴涌出來。等到霧氣漸淡,大家定睛一看,不禁驚呼連連:原來,經過一夜制冷,冷凍室內的10個汽水瓶早已被凍裂,碎玻璃片和汽水結成的冰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冷凍室。再一看溫度計,溫度竟然低達零下18攝氏度!
轉眼之間,驚呼聲就變成了歡呼聲,大家心中一直殘存的那絲疑慮一下子飛到了九霄云外。在場人員無不激動萬分,又叫又跳:“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對于容聲冰箱而言,這是一個“創世紀”般的瞬間。1983年9月,缺少資金、沒有設備、場地簡陋、人才匱乏的容奇鎮冰箱試制組,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氣,手工打造出了我國第一臺雙門雙溫露背式冰箱。后來,為了體現對容聲品牌的傳承,該型號的冰箱被定名為容聲牌BYD-103電冰箱,容聲品牌的第一個冰箱型號就此問世。
回顧這段歷史,最讓人感慨的無疑是這樣一個事實,即容聲冰箱的誕生幾乎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跡”:孕育它的土壤,不是高高在上、權力與資源富集的大城市,而是一個地處偏遠的小鄉鎮;創造它的人們,沒有顯赫的學歷,更無豐富的經驗,幾乎只是一群“散兵游勇”;支持它的資源,并非國家的雄厚資本,也非外國的先進技術,而只是一個鄉鎮政府從有限經費中撥出的9萬元,以及一種無所畏懼、迎難而上的草根精神。“容聲”并非天生貴胄,它滋養于泥土之中,踏實地吸收最淳樸的養分,在天光不可見處露出嫩芽,然后吸風飲露,勃然興起,以橫空出世之姿,發黃鐘大呂之音,遂在偉大時代的交響曲中,唱出了動人心魄的絕響。
那么容聲的誕生真的只能歸結為是一種偶然的奇跡嗎?又不盡然如此。當自上而下的力量認清自己并非全知全能的現實,而漸漸拆去它既管制又呵護的巨幕,則那些原本沉睡于土壤之中的精靈便嗅到了陽光、空氣和雨水的味道。它們從中獲得能量,也被迫抵抗大自然無常的災害襲擾,但幾輪春秋之后,它們當中最聰敏果敢的,已經枝繁葉茂、茁壯生長。在過去的四十年中,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的“成長的精靈”,正是它們共同促成了這個時代的繁華。
因而,容聲冰箱的勝利,是時代的勝利,其實亦是“庶民的勝利”。當春天來到,萬物生長,適逢其會,這正是容聲的幸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