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逄先知
- 5953字
- 2020-02-19 17:57:07
立足中國實際,走自己的路
——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
最近出版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編入鄧小平同志1982年十二大至1987年1月這一時期的重要講話和談話,共四十四篇,比1984年出版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篇幅增加了一倍以上。這個增訂本可以看作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的續編。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總結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貫穿增訂本全書的根本指導思想。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歲月,付出許多代價和犧牲,終于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同樣,為了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并且付出過高昂的代價。從50年代開始,毛澤東同志和其他一些老一代革命家都為此做過艱苦的努力,從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問題上,做出各自的貢獻,提出一些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芒的思想;也曾想到對當時已有的社會主義現成模式在某些方面應有所突破,做一些改變,希望開創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更由于后來在指導思想上發生錯誤,當時我們黨沒有能完成這一任務,而且還犯過嚴重錯誤。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對建國以來的歷史進行全面的深刻的總結,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論斷,使全黨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堅持我們過去一切正確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糾正和拋棄一切錯誤的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恢復和發揚一切被破壞了或者被歪曲了的正確的東西。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從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探索新的問題,創造新的局面,開拓新的路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幾年勇敢而又謹慎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終于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根據中國的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向前推進了一步。鄧小平同志說:“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成果。
鄧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
他針對極左思潮對于社會主義的歪曲,多次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同志一貫的思想,也是他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一個新的社會制度代替和戰勝舊的社會制度,歸根到底,在于它能創造更高的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制度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當然也是這樣。而且,社會主義社會還要為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創造物質基礎。提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正是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由于中國是在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的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因此,強調發展生產力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明確了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是什么,這就解決了長期以來被搞亂了的關于怎樣搞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的問題。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黨的八大的決議曾經正確地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正確方針后來被“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指導思想所否定,長期得不到貫徹執行。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恢復了這個方針,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但是,怎樣發展生產力,用什么方法發展生產力,過去我們黨也進行過探索和實踐,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例如“大躍進”的方法,“政治掛帥”的方法,就是不成功的,它們不但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而且脫離了中國的實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總結經驗,解放思想,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逐步提出改革、開放、搞活等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方針和政策。
鄧小平同志在他的許多講話和談話中,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和政策,作了全面的、深刻的闡述。他在三中全會前后就開始講這個問題,十二大以后進一步展開。他說:中國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搞建設,主要是靠自己。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來幫助中國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是不可能的,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他反復說明,中國的開放政策是正確的,是不會改變的,而且還要更加開放。如果沒有對外經濟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是不可能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12月為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提出來了。他尖銳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后來,他把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概括為“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又及時地提出改革政治體制的任務。他說:不搞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不能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化”成功。而且,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他指出,我們進行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同時又要謹慎小心,步子要穩。通過改革,要取得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條件。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是三中全會路線的一個基本點,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點。
但是,改革、開放、搞活,不只有一個要不要實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按什么方向實行的問題。毫無疑問,我們的改革、開放、搞活等政策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些政策的社會主義方向。對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作過反復說明。他在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的連續性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究竟什么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等內外政策,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不會動搖的。”他特別強調:改革必須堅持兩條原則,一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主體,一是共同富裕,不能導致貧富兩極分化。有計劃地利用外資,發展一部分個體經濟,都是服從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總的要求的。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他指出:我們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進行的。執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外國的技術,利用外資,這只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補充,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在執行對外開放政策過程中,一旦發現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情況,國家機器就會出面干預,糾正過來。從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必須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在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實行的。當然,鄧小平同志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不只是作為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前提和基礎提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作為我國的立國、治國之本,作為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礎,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提出來的,就是說,是在更寬廣、更深遠的意義上提出來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三中全會路線的又一個基本點,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又一個基本點。
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把兩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以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不能或不應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或者以為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就不能或不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都是不正確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基礎和前提,保證改革、開放、搞活,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地發展。改革、開放、搞活,作為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方法,目的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談不上什么社會主義;不實行改革、開放、搞活,也就無所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艱巨的事業。探索和實踐這條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是在不斷地糾正各種錯誤傾向、排除各種干擾的斗爭中前進的。
首先是糾正“左”的錯誤,排除“左”的干擾。不但糾正“文化大革命”那種極左的錯誤,還進一步糾正從50年代末期開始在指導思想上形成的“左”的錯誤,把工作重點轉到“四化”建設上來。實行這個轉變,曾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力。有些人對三中全會以來的政策不理解,對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不理解,有的人還誤認為是搞資本主義。這些“左”的影響和干擾,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但是,實現這個轉變,總的來說是比較順利的。這是由于,人們對于“左”的錯誤,認識比較容易,察覺比較敏感,因為大家受過它的害,吃過它的苦頭;更重要的是,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確實給我們國家帶來生機和活力,絕大多數人得到了實際利益。但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對‘左’的錯誤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因此,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改革日益深化的進程中,還要繼續提倡解放思想,絲毫不能放松排除“左”的干擾以及舊的習慣勢力的影響。
干擾不僅來自“左”的方面,也來自右的方面。一個時期以來,更多的是右的干擾。鄧小平同志在1987年1月說:“搞改革、搞四化可不簡單。我們從來沒有自我陶醉,沒有認為會一帆風順。一定會有來自多方面的干擾,有‘左’的干擾,也有右的干擾。如果說我們過去對‘左’的干擾注意得多,對右的干擾注意不夠,那末這次學生鬧事提醒了我們,要加強注意右的干擾。”所謂右的干擾,主要是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同志在糾正“左”的錯誤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松對于右的,特別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警惕和批評。他明確指出,在我們國家,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不顧中國的國情,既不懂得中國的歷史,也不懂得中國的現實。他們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全盤西化,要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全盤搬到中國來。鄧小平同志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說明為什么中國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講得非常鮮明、實際、透徹,令人信服。同時,他又客觀地分析了在中國產生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社會歷史條件,指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長期性。他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斗爭將貫穿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在五十年到七十年內都存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
不論是反“左”還是反右,都必須站在正確的立場,站在四項基本原則的立場。站在右的立場反“左”,就會把正確的東西當成極左來反,把不帶引號的左當成帶引號的左來反,把糾“左”變成“糾正”社會主義和馬列主義,而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其他腐朽思想的泛濫開方便之門。站在“左”的立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會重犯過去反右擴大化的錯誤,把有些正確的意見和好的東西也當成資產階級自由化來反,掩蓋了工作中實際存在的缺點和錯誤,損害群眾的正當利益和積極性。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甚至嚴重損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鄧小平同志在指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地開展兩條戰線的斗爭,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他立足中國實際,不理會那些不負責的、妨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輿論,敢于頂住和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指導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認識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里,重溫一下毛澤東同志的有關論述,是很有意義的。二十五年以前,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的時候說:“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要有一個過程。”他在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革命規律的認識過程以后說:“我講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艱難地但是成功地認識中國革命規律這一段歷史情況的目的,是想引導同志們理解這樣一件事: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
我們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同樣也要經歷一個過程,現在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完成了或者接近完成這個過程,而是還需要做出很多的很艱苦的努力,在實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和認識。但是,我們畢竟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是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做到的。
鄧小平同志說:“中國搞社會主義走了相當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任何一項重要決策,無一不是遵循了這條基本原則的。他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果斷精神,和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性和自信心,歸根到底,都是來源于這一基本思想原則。總之,他是從中國自己的實際——歷史和現狀出發,不是從概念,從書本,或者從別國的什么模式出發,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同學習《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一樣,人們會被鄧小平同志的理論力量、邏輯力量、明快的思想和特有的語言風格所吸引,所打動,意氣風發,受到鼓舞。如果把這兩本書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南,那是很恰當的。
最后,我們用鄧小平同志在《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一文中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有希望。”
- 讓生命的激情在干事創業中燃燒:《部長與國家》學習心得匯編
- 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訓規定學習手冊(2016年版)
- 富強(英文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協調發展理念研究: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制勝要訣
- 法治中國(兩會必讀)
- 府際關系:新興研究議題與治理策略(臺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兩岸學術合作叢書)
- 理論的現實與現實的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探究
- 西藏與歷代中央政府來往政務公文選編
- 廉政新規速覽
- 共青團與相關團體關系研究:歷史的視角
-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組織史資料(第三卷)
- 工業大國國情與工業強國戰略(修訂版)
- 政府工作報告全編(2008年)
- 潤物無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成果集萃
- “五新”戰略任務系列理論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