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偉大紀錄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青年》1960年第19期。——介紹《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在慶祝建國十一周年這個歡樂的節日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了。全國青年和全國人民,將掀起一個新的學習高潮,熱烈歡迎這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的出版。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編輯了毛澤東同志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也就是從抗日戰爭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這一段時期的重要著作。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在這個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最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民主的人民共和國。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鼓舞著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階級進行英勇的斗爭。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個勝利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

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方才得到的。不論困難有多少,困難有多大,只要有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中國人民總是無往而不勝。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把一個為美帝國主義全力支持的蔣介石集團所發動的全國規模的軍事進攻完全粉碎,取得了革命的基本勝利。指導這次革命勝利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毛澤東思想,它的集中體現就是《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的內容非常豐富。不論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它充分地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的最堅定最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對著兇惡的敵人,敢于同他斗爭,敢于奪取勝利;它深刻地表現了毛澤東同志在極端復雜的革命斗爭中,如何純熟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策略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和前三卷一樣,都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并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不但是指導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勝利的思想武器,對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它又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現代修正主義斗爭最銳利的思想武器。我們應當認真地學習和研究《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當作一項重大任務,以提高我們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祖國。

以下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的一些主要問題作一些簡略介紹。

一、對付反動派的方針和策略,以革命的兩手反對反革命的兩手

在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分析中國政治的基本形勢說:“新的情況和任務是國內斗爭。蔣介石說要‘建國’,今后就是建什么國的斗爭。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呢,還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30頁。這就是中國的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斗爭。這個斗爭構成了從抗戰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歷史時期的基本內容。

蔣介石賣國集團,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在抗日戰爭一結束,就要從人民手里搶奪抗戰勝利的果實,使中國仍舊成為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把中國變為美國的殖民地。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們老早打定了主意,用打內戰的辦法,消滅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但當時他們還不能立即發動全面的內戰。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受到國內外反對中國內戰的政治力量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還要爭取時間,準備內戰,等到準備好了的時候,再向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發動全面進攻,一下子把革命力量消滅干凈。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在日本投降以后不久,表面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停止內戰的要求,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就在談判的同時,國民黨不斷地向解放區發動軍事進攻,加緊部署全面內戰。一方面裝出和平姿態,同共產黨進行談判;一方面積極進攻解放區,積極準備全面內戰,這就是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的反革命的兩手政策。

國民黨的反革命兩手政策,是由它的階級本性決定的。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階級分析的理論,對于反動派的本性作了徹底的揭露。毛澤東同志指出,反動派是堅決與人民為敵,堅決要消滅人民的力量,“反動勢力對于人民的民主勢力的原則,是能夠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準備將來消滅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85頁。。他用“寸權必奪、寸利必得”這句話刻畫出國民黨反動派堅決消滅人民力量的本質面目。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實現它的反革命目的,常常施展各種欺騙陰謀。它是既殘忍又陰險,既兇惡又狡猾。毛澤東同志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本性的時候,特別指出,不能幻想反動派的本性會有什么改變,任何善良的愿望也改變不了它的階級本性的一絲一毫。毛澤東同志在去重慶的前兩天及時地提醒全黨:“絕對不要希望國民黨發善心,它是不會發善心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4頁。

為了在中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毛澤東同志針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政策,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方針,這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他說:“蔣介石對于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我們呢?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我們是按照蔣介石的辦法辦事。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現在蔣介石已經在磨刀了,因此,我們也要磨刀。”《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26、1127頁。毛澤東同志特別提到我們黨歷史上由于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而使革命遭受失敗的慘痛教訓。他說:“陳獨秀對于反革命向人民的進攻,不是采取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結果在一九二七年的幾個月內,把人民已經取得的權利統統喪失干凈。這一次我們就要注意。我們和陳獨秀的方針絕不相同,任何騙人的東西都騙不了我們。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方針,要不犯錯誤。”《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28頁。

毛澤東同志不但確定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的根本方針,而且提出對付反動派的靈活的革命策略。反動派對付人民用了兩手,一手是和平欺騙,一手是軍事進攻,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消滅人民的革命力量。這是反革命的兩手。毛澤東同志針對反革命的兩手提出了革命的兩手,這就是:一方面,努力爭取國內和平,反對內戰,利用和平斗爭的方法,實現社會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國規模內戰作充分的準備,當敵人用反革命戰爭進攻人民的時候,就領導人民起來堅決以革命戰爭消滅反革命戰爭。

堅決反對內戰,這是中國共產黨從抗日戰爭以來一貫的要求和主張。抗戰一結束,我們黨就盡一切努力向國民黨政府要求防止和停止內戰,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同志親自到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談判中間,我們黨作出許多努力,在1945年10月終于達成“雙十協定”。接著又同各民主黨派一起,在政治協商會議上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共同的決議。從此,就為著維護和堅持這些決議而奮斗。這一切說明,中國共產黨是真誠希望和平,堅決反對內戰。但是,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不要打內戰的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可惜不包括蔣介石和國民黨”;“內戰危險是十分嚴重的,因為蔣介石的方針已經定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25、1126頁。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我們黨在爭取國內和平的同時,又準備另一手,即對于蔣介石發動內戰作充分的準備,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準備敵人發動軍事進攻這一點上。

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革命的兩手政策,再清楚不過地說明,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對于人民是采取了多么嚴肅負責的態度。人民渴望和平,我們黨、我們的領袖,就向反動派力爭和平;人民受到內戰的威脅,我們黨、我們的領袖,又勇敢地領導人民準備對任何反革命的武裝襲擊,給以堅決的回擊,保衛人民的權利。由于實行這樣的政策,獲得了全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又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保持警惕,在工作上作好充分準備。這樣,和平也好,戰爭也好,我們黨總是處于主動地位,美蔣反動派卻陷于被動和孤立的地位。

毛澤東同志制定的這個革命策略,以及對于這個策略的運用,精辟地說明了關于反對反動派的戰爭陰謀、爭取和平民主的一些原則性問題。

首先,關于怎樣爭取和平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國內和平的實現,不是依靠“一切愿望和平害怕戰爭人士的呼吁”,而是依靠人民力量的壯大,依靠對于內戰挑撥者的堅決打擊。他時常提醒全黨,絕對不要把實現和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同敵人的談判上面,更不能把它寄托于敵人“發善心”。他在《評蔣介石發言人的談話》的評論中寫道:制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唯一辦法,就是“堅決迅速努力壯大人民的民主力量,由人民解放敵占大城市和解除敵偽武裝,如有獨夫民賊敢于進犯人民,則取自衛立場,給以堅決的反擊,使內戰挑撥者無所逞其伎”《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0頁。。在《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中又說:“不給敢于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9頁。在爭取和平的斗爭中,可不可以向敵人作一些讓步呢?毛澤東同志認為,為了換得全國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作某些必要的讓步是容許的。例如,我們黨在重慶談判中間,就讓出了八個解放區的地方。但這種讓步,“必須以不傷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原則”。這種讓步,必須是有利于革命而不是不利于革命,有利于人民而不是不利于人民。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中寫道:在談判中“我方亦準備給以必要的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讓步。無此讓步,不能擊破國民黨的內戰陰謀,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地位,不能取得國際輿論和國內中間派的同情,不能換得我黨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但是讓步是有限度的,以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為原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4頁。至于人民的武裝,那是“一枝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61頁。這是確定不移的原則。如果想用犧牲人民根本利益的辦法,用對敵人“無限制的讓步和服從”的辦法,甚至把自己的武裝都讓出去,用來換取和平,那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是毛澤東同志堅決反對的。

其次,關于怎樣對待同敵人談判的問題。為了尋求和平反對內戰,我們黨采取了各種方法和途徑,其中也包括和平談判這樣的形式。在談判中,努力地和耐心地爭取同國民黨達成一些有利于和平和民主的協議。但是我們黨從來沒有幻想協議一經達成,和平和民主就輕易地到來。相反,毛澤東同志反復指出,不要輕信反動派的諾言,談判中達成的協議,還只是紙上的東西,當反動派不需要它的時候,會隨時撕毀的。毛澤東同志去重慶談判的前兩天就指示全黨,絕對不要因為談判而放松了對于反動派反人民政策的斗爭。我們黨在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中間,要揭露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反革命真相,以便教育廣大人民。因為人民在不覺悟的時候,還有相當多的人相信蔣介石,存在著對于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的幻想,受到了他們的欺騙。通過談判揭露敵人的“假和平,真備戰”的陰謀,把誰是真要和平、誰是假要和平的真實情況公之于世,是非常必要的。毛澤東同志確定同國民黨談判的方針是:“不拒絕談判,借以揭露其欺騙。”談判,無疑是對敵斗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革命事業的發展,根本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斗爭,而不是同敵人的談判。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有過兩次跟國民黨的和平談判,這些談判都配合著洶涌澎湃的群眾革命斗爭,使得革命形勢的發展,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是有利于反動派。

最后,在爭取和平中間,要不要把內戰危險告訴人民。爭取和平,進行談判,絕不能麻痹自己,必須同時把內戰危險告訴人民,使人民對于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戰爭有充分的準備,這是毛澤東同志特別強調的一點。事情很明顯,人民對于和平的愿望是一回事,和平能不能實現又是一回事,內戰打不打得起來,畢竟不完全決定于人民這一方面。從抗日戰爭時期以來,毛澤東同志就再三再四地指明了內戰的危險,使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有思想準備。他說:“這一點很重要,有這一點和沒有這一點是大不相同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26頁。內戰危險既然存在,就應當告訴人民,否則就會麻痹人民,渙散人民的革命意志,使人民在兇惡的敵人面前解除思想上的武裝,內戰一旦爆發,就處于毫無準備或者準備不足的狀態,使革命遭受重大損失。為了引起全黨對這個問題的警惕,毛澤東同志又特別重提1927年我黨由于對蔣介石的反革命突然襲擊毫無精神準備,而遭到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毛澤東同志不但及時地把內戰危險告訴人民,而且不斷地教育全黨同志、全體戰士和全國人民:如果美蔣反動派一定要把內戰強加在人民頭上,那么,人民就要敢于拿起武器,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事實證明,這樣做,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革命意志,“使全國人民、我們的黨員和軍隊,早有精神準備”同上。。當不守信義的美蔣反動派撕毀和平協定,燃起全國規模的內戰烽火以后,由毛澤東思想所武裝的黨和人民,并沒有被戰爭嚇倒,而是用自衛戰爭粉碎了蔣介石的進攻,把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打垮,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中國就誕生了。

中國革命的勝利,完全證實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關于同反動派進行斗爭的方針和策略,證實了毛澤東同志在反對反動派戰爭陰謀問題上的一切論斷的英明正確。

二、不抱幻想,不怕恐嚇,同帝國主義堅決斗爭到底

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百多年的壓榨和侵略,使得中國長期處在極端落后、極端貧困的境地。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為了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由“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4頁。。中國人民從自己的切身經驗中得出結論,除了堅決同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作斗爭,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徹底推翻,別無出路。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終于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最后把帝國主義從中國趕出去。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面前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正是一部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進行斗爭取得勝利的偉大紀錄。

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的許多重要著作中,根據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根據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豐富斗爭經驗,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指出被壓迫的人民應當怎樣對待帝國主義,怎樣同帝國主義作斗爭。毛澤東同志關于這方面的許多極為寶貴的論述,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民主革命時期進行反帝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思想武器。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并沒有結束。這些論述,又是中國人民在革命勝利以后,為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計劃保衛世界和平而進行斗爭的指導原則。

不抱幻想,不怕恐嚇,同帝國主義堅決斗爭到底,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條基本經驗。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說過:“美國帝國主義要幫助蔣介石打內戰,要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它的這個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但是,美國帝國主義是外強中干的。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這里包括不相信帝國主義的‘好話’和不害怕帝國主義的恐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32—1133頁。

不相信帝國主義的“好話”,就是說,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性,不對帝國主義抱幻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騙。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的本性,是由它的經濟地位所決定的,不以人們的任何愿望為轉移。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毛澤東同志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早已明確地告訴了人們:帝國主義者的本性是不能改變的,直到他們滅亡。

對于帝國主義的本性,中國人民并不是一下子就認清了的。經過長期的斗爭,積累無數的經驗,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才做到這一點。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和勝利,特別是由于帝國主義侵略這種反面教育的作用,對于帝國主義抱幻想的人們,在中國,已經是越來越少了。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主要是一些懷有舊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對于帝國主義,主要是美帝國主義,還有幻想。毛澤東同志在關于美國白皮書和艾奇遜信件的評論里,針對這種思想,作了尖銳的批評,叫他們“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中國的這一部分知識分子,幻想帝國主義者會改變侵略本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毛澤東同志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分子決不肯放下屠刀,他們也決不能成佛。”“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還要看一看。”“他們容易被美國帝國主義分子的某些甜言蜜語所欺騙,似乎不經過嚴重的長期的斗爭,這些帝國主義分子也會和人民的中國講平等,講互利。”《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6、1487、1485頁。又說:“希望勸說帝國主義者和中國反動派發出善心,回頭是岸,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是組織力量和他們斗爭,例如我們的人民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揭露帝國主義,‘刺激’他們,把他們打倒,制裁他們的犯法行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然后,才有希望在平等和互利的條件下和外國帝國主義國家打交道。”《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7頁。

帝國主義者對于在中國的失敗,是絕不甘心的。他們絕不會從失敗中得到教訓,由此而改變他們的侵略本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就喚起人們警惕帝國主義分子及其走狗對中國人民的報復陰謀。他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的講話中說道:“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反動派對于他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失敗,是不會甘心的。他們還會要互相勾結在一起,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反對中國人民。……我們決不可因為勝利,而放松對于帝國主義分子及其走狗們的瘋狂的報復陰謀的警惕性,誰要是放松這一項警惕性,誰就將在政治上解除武裝,而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5頁。

一些人為什么會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對帝國主義的觀察總是不正確,因而使自己陷于被動地位呢?毛澤東同志指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或不贊成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就是階級斗爭的觀點去看問題。

帝國主義究竟可怕不可怕?毛澤東同志在1946年8月同美國記者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他說,從長遠上看,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毛澤東同志舉了俄國沙皇的例子,舉了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帝國主義的例子。這些帝國主義反動派,不都是曾經被人們認為很有力量嗎?但是一個一個地倒下去了,歷史證明它們都不過是紙老虎。毛澤東同志又特別指出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蔣介石反動派也是紙老虎,它們也將同歷史上一切反動派一樣,被證明是沒有力量的。

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從戰略上說的。就是說,從全體上,從長遠上看,它們是外強中干的,沒有力量的,人民終究要把它們打倒,所以必須如實地把它們看成紙老虎,輕視它們,蔑視它們。從這一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同時,他又指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又是會吃人的真老虎,又要從這一點上來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就是說,在具體斗爭的時候,又必須重視它們,必須采取謹慎的態度。總之,就是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看成紙老虎和真老虎的矛盾的統一。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這是毛澤東同志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早在1936年他在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時就指出了:“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25頁。后來,他不斷用這個思想來教育和武裝全黨。在195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武昌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又說:“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即對立統一規律)一樣,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一面,真老虎,吃人,成百萬人成千萬人地吃。人民斗爭事業處在艱難困苦的時代,出現許多彎彎曲曲的道路。中國人民為了消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花了一百多年時間,死了大概幾千萬人之多,才取得一九四九年的勝利。你看,這不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嗎?但是,它們終究轉化成了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這是歷史的事實。人們難道沒有看見聽見過這些嗎?真是成千成萬!成千成萬!所以,從本質上看,從長期上看,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成紙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活的鐵的真的老虎,它們會吃人的。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456頁。對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必須從戰略上輕視它們,充滿革命信心,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在戰術上則又必須重視它們,采取謹慎態度,善于斗爭。中國的革命就是在這個重要思想指導下取得了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一些人們的頭腦中,似乎美帝國主義強大得不得了;各國反動派也正拿著美國的“強大”來嚇唬人民。為了戳穿美帝國主義紙老虎的真面目,長自己的志氣,滅敵人的威風,毛澤東同志在他的許多著作中,對于美帝國主義作了深入的分析,集中地說明了它在實質上絕不像一些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強大。它的基礎是虛弱的,它的內部分崩離析,它脫離人民,它有不可克服的經濟危機。毛澤東同志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美國帝國主義,是否真如蔣介石和各國反動派所設想的那么強大呢?是否真能像流水一樣地接濟蔣介石和各國反動派呢?并不如此。美國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增強起來的經濟力量,遇著了不穩定的日趨縮小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這種市場的進一步縮小,就要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的戰爭景氣,僅僅是一時的現象。它的強大,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國內國外的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像一座火山,每天都在威脅美國帝國主義,美國帝國主義就是坐在這座火山上。”《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59頁。

中國人民從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摸透了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的脾性。帝國主義就是欺軟怕硬。只要不怕它恐嚇,敢于同它作堅決的、針鋒相對的斗爭,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完全可以打敗的。

歷史總是違背著帝國主義的愿望。它越是要征服人民,就越發激起人民的革命精神,結果使自己陷于孤立,走上絕境。毛澤東同志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給自己準備了滅亡的條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大眾和帝國主義自己國家內的人民大眾的覺悟,就是這樣的條件。帝國主義驅使全世界的人民大眾走上消滅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的歷史時代。”《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3頁。帝國主義的統治在中國覆滅的條件,就是帝國主義自己準備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現在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走向滅亡,全世界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主義走向勝利的歷史時代。”《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60頁。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出現在這樣一個時代里;而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半殖民地大國的勝利,又大大地加速了帝國主義的滅亡,促進了社會主義的勝利。

三、依靠人民革命戰爭打碎反動派的國家機器,是中國人民解放的根本道路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奪取政權,就是意味著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舊的國家機器,是代表和維護反動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是壓迫人民的工具。因此,要革命,要奪取政權,對于舊的國家機器,不是改造它,更不是利用它,而是把它打碎。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確立,后來又被列寧和斯大林發展了的一條革命真理。在毛澤東同志的著作里,這個真理得到發揚光大。

統治階級是不會自動讓出政權的。歸根到底,不實行暴力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人民的政權是建立不起來的。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指出:“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是不能經過‘自行消亡’來實現的,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靠暴力革命來實現。”《列寧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87頁。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從來沒有給人民以幻想,似乎反動派可以和平地讓出政權。中國的歷史證明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美蔣反動派在他們還占著軍事優勢的時候,不用說是不會這樣做的;就是當他們已經處于劣勢,甚至快要滅亡的時候,還是不肯向人民屈服投降,把政權交出來。相反,還施展一個“和平”談判的陰謀,作為爭取喘息時間,以便卷土重來,撲滅革命的幌子。中國共產黨也曾經試圖通過和平的方法實現中國的社會政治的改革,但是與人民堅決為敵的美蔣反動派打破了人民的這個愿望,是他們首先進攻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是他們于1946年6月26日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革命的事實多么鮮明又多么生動地證明了列寧的話:“資產階級不會對無產階級實行和平的讓步,一到決定關頭,他們就會用暴力保衛自己的特權。”《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2頁。“各反動階級通常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發動內戰,‘把刺刀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列寧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頁。忠實于列寧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基點放在敵人和平讓出政權上面,而是對于敵人的“首先使用暴力”作充分的準備。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報告中,用生動形象的話,表達了必須用革命暴力解決政權問題的思想,同時批評了那種認為只靠政治影響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想法。他說:“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我們有些同志就是相信政治影響,以為靠著影響就可以解決問題。那是迷信。”“蘇聯紅軍不進入東北,日本就不投降。我們的軍隊不去打,敵偽就不繳槍。掃帚到了,政治影響才能充分發生效力。我們的掃帚就是共產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國的地面很大,要靠我們一寸一寸地去掃。”《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31、1132頁。

同列寧認為軍隊是保護舊制度的“最堅固的柱石”一樣,毛澤東同志說,軍隊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命根。所以,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最根本的是解決反動武裝的問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是中國的武裝的革命和武裝的反革命最后決戰的時期,誰勝誰負,決定著政權是掌握在人民的手里,還是掌握在蔣介石的手里。這是決定人民能不能走上解放道路的一場偉大的革命戰爭。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全力領導了這個革命戰爭。關于戰爭問題的著作,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占著極重要的地位。

在解放戰爭的開始,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是怎樣一種情況呢?總的說來,敵人處于優勢,我們處于劣勢。敵人有四百三十萬軍隊,而且已經在美帝國主義的直接幫助下完成了進攻的準備;他們擁有三億人口的地區,重新控制了大城市;他們還從日本軍隊那里接收了一百萬人的全部裝備;他們更得到了美帝國主義軍事上和財政上的巨大援助。這就是蔣介石敢于發動冒險戰爭所憑仗的力量。而人民解放軍呢?當時只有一百二十萬軍隊,不論在數量上和裝備上都遠不及國民黨軍隊;解放區的人口只有一億多一點,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實行土地改革,還保存著反動的封建勢力,就是說,人民解放軍的后方還不是鞏固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分析了國際和國內的形勢,在蔣介石剛一發動內戰的時候,就向全黨指出:“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87頁。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這個嚴重時刻,毛澤東同志以敢于革命的氣概,革命必勝的信念,不斷教育和鼓舞全黨同志、全體戰士和全國人民;著力批判過高估計敵人力量過低估計自己力量,因而對于斗爭前途抱著悲觀看法的右傾思想。毛澤東同志后來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在這種時候,如果我們表示軟弱,表示退讓,不敢堅決地起來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中國就將變成黑暗世界,我們民族的前途就將被斷送。”《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45頁。從內戰一開始,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的強大僅僅是暫時的,他們的進攻是可以粉碎的。所謂反動派進攻不能粉碎的神話,在我們隊伍中不應有它的位置。”《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15頁。

為什么能夠打敗蔣介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進行的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是正義的,獲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蔣介石發動的戰爭是反人民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毛澤東同志在對比解放戰爭初期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時候,曾經作過這樣的分析:“蔣介石軍事力量的優勢,只是暫時的現象,只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美國帝國主義的援助,也只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蔣介石戰爭的反人民的性質,人心的向背,則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這方面,人民解放軍則占著優勢。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46頁。解放戰爭是為解放人民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依靠人民而進行的戰爭,因而它具有無窮的力量,可以打敗任何敵人。毛澤東同志說得好:“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11頁。

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戰爭的性質而不是軍隊的裝備,是人而不是物,這是毛澤東同志一貫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從來就反對那種只看到武器的作用而看不到或者沒有充分看到人的作用的唯武器論,而是在戰爭中充分依靠廣大的軍民群眾,不斷提高軍民群眾的政治覺悟,使他們懂得為什么打仗。在這里,毛澤東同志所堅持的觀點,同列寧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列寧在講到戰爭勝負決定于人民群眾的時候說過:“在任何戰爭中,勝利屬于誰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戰場上流血的群眾的情緒決定的。士兵們相信戰爭的正義性并且意識到有必要為了自己弟兄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會提高斗志并且肯忍受空前沉重的負擔。”《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7頁。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開始,蔣介石的軍隊,在裝備上,比起人民解放軍優良得多;但是毛澤東同志一開始就指出:“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是歷史最后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95頁。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就駁斥了當時流行的唯武器論,指出武器是戰爭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由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日本的侵華戰爭是非正義的,因此中國抗戰必勝,日本侵華必敗。歷史是完全按照毛澤東同志的預斷發展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這樣,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也是這樣。我們說,戰爭決定的因素是人,絲毫不是說武器不重要。相反,我們的軍隊總是不斷努力改進和提高武器裝備及軍事技術。我們是說,必須把人的作用和武器的作用統一起來,而以人為主導作用。這才是全面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中國人民戰勝蔣介石,依靠了一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是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建軍路線建設起來的。它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這支軍隊,有許多特點,建立了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毛澤東同志把軍隊的政治工作看作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在解放戰爭時期積累了新的經驗。毛澤東同志總結了這些經驗,規定了部隊內部政治工作的方針,“是放手發動士兵群眾、指揮員和一切工作人員,通過集中領導下的民主運動,達到政治上高度團結、生活上獲得改善、軍事上提高技術和戰術的三大目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75頁。。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以來所實行的著名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三大民主。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根據新的實踐,找到一個在軍隊中進行政治工作的新的形式,這就是采用群眾訴苦和三查的方法所進行的新式整軍運動。他說:“由于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所給予勞動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運動的正確進行,大大提高了全軍指戰員為解放被剝削的勞動大眾,為全國的土地改革,為消滅人民公敵蔣介石匪幫而戰的覺悟性;同時就大大加強了全體指戰員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堅強的團結。在這個基礎上,部隊的純潔性提高了,紀律整頓了,群眾性的練兵運動開展了,完全有領導地有秩序地在部隊中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的民主發揚了。這樣就使部隊萬眾一心,大家想辦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犧牲,克服物質條件的困難,群威群膽,英勇殺敵。這樣的軍隊,將是無敵于天下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94頁。從1947年以來在全軍普遍進行的新式整軍運動,直接為人民解放軍奪取幾個大的戰役的勝利和全國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以能夠打敗蔣介石,從軍事方面說,是由于執行了毛澤東同志所規定的正確的戰略戰術。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戰術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革命力量新的成長和敵情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由抗日戰爭時期以打游擊戰為主轉變為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而到后期,人民解放戰爭則已經發展到使用大量重武器和進行攻堅戰術的大兵團作戰了。從《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關于軍事方面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

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不久,毛澤東同志就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中,根據敵軍處于優勢,我軍處于劣勢這一情況,提出人民解放軍應當采取的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方法是: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的作戰方針,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采取的集中絕對的優勢兵力,各個消滅敵人的作戰方法。這樣,在全體上,我軍處于暫時的劣勢,但是在每一個局部上,我軍卻占著絕對的優勢,把敵人一個一個地消滅掉。中國人民解放軍,由于實行了這種戰略方針和作戰方法,在戰爭的初期退出了一些城市和地方,而在運動戰中消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使自己越戰越強。經過一年作戰,人民解放軍就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毛澤東同志及時地提出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國民黨區域,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接著,人民解放軍取得了解放戰爭中有決定意義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直到徹底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毛澤東同志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和戰術,作了系統的科學總結,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他說,這些原則“就是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主要的方法”,“是人民解放軍在和國內外敵人長期作戰的鍛煉中產生出來,并完全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的”。十大軍事原則,是毛澤東同志運用辯證法解決軍事問題的典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科學中的極寶貴的財富。這種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是不可能利用的。

總之,人民的革命戰爭,依靠黨所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有著為人民戰爭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戰略和戰術,這些就是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政權的最根本的辦法。

四、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任何一個真正的徹底的人民大革命,沒有不是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的。是不是放手發動群眾,敢不敢放手發動群眾,這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和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根本區別之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一個分界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毛澤東同志曾經同那種不敢發動群眾、阻止群眾前進的右傾機會主義進行過堅決的斗爭。毛澤東同志反對過陳獨秀的不敢支持已經起來的偉大的農民革命斗爭的右傾機會主義,也反對過抗戰初期黨內出現的一些同志信任國民黨超過信任群眾,不敢放手發動群眾斗爭的投降主義。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方針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

根據七大的方針,我們黨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作了最艱苦的發動群眾的工作,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群眾大發動的革命形勢。我們所以能夠在強過于自己的敵人的瘋狂進攻面前,站得住腳,敢于而且也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靠這一條。這也就是我們黨制訂整個戰略計劃的根本出發點。毛澤東同志1945年底在關于東北工作的指示中說過:“國民黨在東北一個時期內將強過我黨,如果我們不從發動群眾斗爭、替群眾解決問題、一切依靠群眾這一點出發,并動員一切力量從事細心的群眾工作……我們在東北就將陷于孤立,不能建立鞏固根據地,不能戰勝國民黨的進攻,而有遭遇極大困難甚至失敗的可能;反之,如果我們緊緊依靠群眾,我們就將戰勝一切困難,一步一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80頁。在敵人發動全面進攻以后,毛澤東同志又指出:“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87頁。毛澤東同志的這些教導,都是我們黨發動群眾工作的重要指針。

發動群眾,主要是發動農民群眾,首先是廣大的貧農和雇農。農民是民主革命中決定勝負的基本力量。中國的革命戰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人民解放戰爭依靠了農民的支援,人民解放軍的士兵就是穿起軍裝的農民。不發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為了充分發動農民群眾,使解放戰爭獲得鞏固的后方,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解放戰爭初期,及時地把在抗戰期間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政策,提出徹底改革土地制度的號召。毛澤東同志指出:“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同盟者及其統治的基礎。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3—1314頁。“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52頁。徹底的土地改革成為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的重要環節之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實行土地改革,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毛澤東同志作了系統的總結和理論的說明。他規定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7頁。根據這個總路線,他又制定了土地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則、具體政策和策略。所有這些,形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

把滿足貧農和雇農的要求作為土地改革工作的基本任務,這就把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基本群眾的積極性發動起來;同時,對于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中農,又采取堅決團結的政策。這樣,就在農村中建立了十分廣泛的反封建的統一戰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土地改革所反對的對象,人數很少,對他們又采取分別對待的政策,把主要打擊的對象縮小到最反動最頑固的分子。由于這兩方面的情況,使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工作順利開展,迅速發展。從1947年10月頒布《土地法大綱》以后的一年中,人民解放區就有一億人口的地區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廣大的翻身農民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堅決地站到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方面,踴躍地支援人民解放戰爭。這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變。這個事變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加強了工農聯盟,鞏固了人民解放軍的后方,保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打敗蔣介石,不但因為有了一個鞏固的工農聯盟,而且更因為建立了一個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這是毛澤東同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策思想。他說:“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57頁。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于我們黨執行了正確的政策,出現了一個空前廣大、空前鞏固的全民族的革命統一戰線,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青年學生、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這些人加在一起占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們取得勝利就是依靠了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

在這個統一戰線中,主要的力量是一切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人民。但是民族資產階級和從封建地主階級分化出來的開明紳士雖然都不是主要的力量,但也是一個有一定影響的力量,應當團結他們。關于民族資產階級,毛澤東同志很早就分析了它的兩面性,制定了對于這個階級的基本政策,這就是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把這個政策生動地運用到革命實踐中去,反對了一切離開這個政策的錯誤傾向。

毛澤東同志指出,解放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多數,由于美蔣的迫害和限制日益加劇,增長了對美蔣的仇恨。他們可以參加反對美蔣的斗爭,或者在反對美蔣的斗爭中采取中立的態度;同時,他們在經濟上又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便有可能和有必要去團結他們,不爭取他們,不團結他們,是不對的。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曾經反對那種不要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黨派,不要開明紳士的“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他指出,“左”傾關門主義“只會使我黨陷于孤立,使人民民主專政不能鞏固,使敵人獲得同盟者”《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7頁。。毛澤東同志在指出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參加革命或者在革命中采取中立態度的同時,又指出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在政治上非常軟弱的和動搖的階級”,對于他們的錯誤和缺點必須進行必要的和適當的批評與斗爭。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這個時期,也反對過那種對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錯誤思想和主張采取右傾遷就主義態度的錯誤。這種錯誤實質上是一種黨內投降主義的表現。民族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和軟弱性,在階級斗爭異常尖銳的解放戰爭時期,表現得非常明顯。每當革命形勢向前推進的時候,特別是要到最后消滅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時候,在資產階級分子中間,主要是在資產階級右翼分子中間,總要暴露出和提出各種妥協的改良主義的思想和主張,企圖使革命帶上溫和的色彩。這正是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本性的表現。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同帝國主義相對立,同時又和工人階級相對立。它可以參加人民民主革命,但其革命性跟工人階級的革命性是有原則區別的。在解放戰爭初期,即革命力量對于反革命力量還沒有取得決定勝利的時候,一些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曾經把自己放在國共兩黨之間的中間地位,幻想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專政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之間,另找所謂“第三條道路”,企圖在中國建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的政權。這是一個反動的政治主張。對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各種妥協的、反動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我們黨都及時地進行嚴肅的必要的批評和斗爭。這就是說,在團結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時,一點也不模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綱領、政策、思想的原則區別,并且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和平的斗爭,使群眾從資產階級的影響下解放出來。這樣,才保證了革命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取得徹底的勝利,也才能在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基礎上,更好地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在它不同的階層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毛澤東同志具體分析了這個階級的三種力量,即依附勞動人民反對反動派的左翼分子,依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對人民民主革命的右翼分子,和在這兩者之間采取猶豫和觀望態度的中間派,根據他們不同的政治態度,予以分別對待。對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右翼,則是采取政治上孤立和打擊的方針,揭破他們在群眾中散播的各種反動影響。毛澤東同志的這個分析,對于執行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正確處理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工農聯盟,一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加上其他階級、階層的人民,就形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而這個統一戰線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的領導,任何革命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57頁。

黨怎樣實現對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的領導?毛澤東同志總結過去的經驗,特別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提出一個重要的公式:“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73頁。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于我黨正確執行了毛澤東同志制定的各項政策,反對美蔣的革命統一戰線越來越鞏固,越來越擴大。中國革命勝利的過程,就是這個統一戰線不斷鞏固、不斷擴大的過程,也就是美蔣反動派一步一步地被孤立直到最后被徹底孤立的過程。

五、中國革命勝利的關鍵在于黨的領導

毛澤東同志說:“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57頁。中國革命正是在這樣一個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并取得勝利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消滅了國民黨軍八百萬余人,把世世代代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推翻。這看來似乎是一個神話。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就把這個神話實現在人間。這四年復雜而又曲折的革命斗爭,最有力地說明,中國革命要勝利,離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想象的。毛澤東同志說:“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9頁。中國工人階級的領導,是通過中國共產黨實現的。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黨,它有明確的綱領,有一整套完全正確的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黨需要不斷地提高,不斷地克服黨內出現的一些缺點。這就是黨的建設工作的任務。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對于黨的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主要是以下幾個問題:關于反對黨內的錯誤傾向,關于整頓黨的組織,關于反對黨內的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關于健全黨委制。

黨要領導群眾進行勝利的斗爭,必須不斷地糾正黨內一切離開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傾向。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是同糾正黨內右的和“左”的錯誤傾向分不開的。在解放戰爭初期,主要批判黨內一些同志由于懼怕敵人而不敢對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不敢奪取革命勝利的右傾錯誤。到解放戰爭取得很大勝利,土地改革進入高潮的時候,在繼續反對右的偏向的同時,又著重地對土地改革中、執行民族工商業的政策中、統一戰線工作中,以及新解放區的工作中,所發生的某些“左”的偏向,及時地進行了批評和糾正。

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關于黨內反對錯誤傾向問題時,堅持了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著名的戰略戰術思想,就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犯右傾錯誤的同志或者是犯“左”傾錯誤的同志,恰恰都是違反了這個思想。犯右傾錯誤的同志,總是過高估計敵人力量,過低估計人民力量,不是從戰略上藐視敵人;犯“左”傾錯誤的同志則是在戰術上,即在每個具體斗爭的問題上,不重視敵人,不采取謹慎的態度。毛澤東同志在批判這兩種錯誤傾向時說:“如果我們在全體上過高估計敵人力量,因而不敢推翻他們,不敢勝利,我們就要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如果我們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不采取謹慎態度,不講究斗爭藝術,不集中全力作戰,不注意爭取一切應當爭取的同盟者……我們就要犯‘左’傾機會主義錯誤。”《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67—1268頁。

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解放戰爭已經轉入進攻的新的形勢下,解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策略問題,這對于保證全國的勝利,對于糾正和防止黨內錯誤傾向起了重大作用。毛澤東同志說:“現在敵人已經徹底孤立了,但是敵人的孤立并不就等于我們的勝利。我們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錯誤,還是不能取得勝利。”《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86頁。在這里,毛澤東同志把黨的政策和策略問題提到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說:“只有黨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軌,中國革命才有勝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98頁。

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對于黨內一度發生的某些右的和“左”的偏向,既從思想根源上作了批判,又從政策方面作了糾正,這樣就使得全黨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大大提高,保證了革命事業的順利發展。

從1947年冬天起,各解放區農村中的黨組織,結合土地改革,開始以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主要內容的整黨運動。這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組織建設工作。如果說,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的整風運動,使得黨的領導機關和廣大的干部和黨員,進一步地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統一這樣一個基本的方向,那么,這次的整黨,則使得過去所沒有解決的存在于黨的地方組織方面,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方面的成分不純和作風不純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關于為什么要整黨和這次整黨的意義,毛澤東同志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說道:“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七年,十一年時間內,我們黨的組織,由幾萬黨員,發展到了二百七十萬黨員,這是一個極大的躍進。這使我們的黨成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黨。……但是缺點也就跟著來了。這即是有許多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機混進了我們的黨。他們在農村中把持許多黨的、政府的和民眾團體的組織,作威作福,欺壓人民,歪曲黨的政策,使這些組織脫離群眾,使土地改革不能徹底。這種嚴重情況,就在我們面前提出了整編黨的隊伍的任務。……解決這個黨內不純的問題,整編黨的隊伍,使黨能夠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完全站在一個方向,并領導他們前進,是解決土地問題和支援長期戰爭的一個決定性的環節。”《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52—1253頁。

1948年,我們黨在加強全黨的政策教育的同時,又反對黨內某些無紀律狀態或無政府狀態,為加強黨和軍隊的紀律性和集中性而斗爭。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候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革命形勢已經有了極大的進展,許多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許多城市已經解放或者即將解放,人民解放軍和人民解放戰爭的正規性程度也大為提高,全國勝利已經在望。這個形勢,要求全黨全軍必須在一切政治方面、軍事方面和經濟方面的政策完全一致,要求全黨全軍必須有高度的紀律性和集中性。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這樣的分析:“由于我黨我軍在過去長時期內是處于被敵人分割的、游擊戰爭的并且是農村的環境之下,我們曾經允許各地方黨的和軍事的領導機關保持著很大的自治權,這一種情況,曾經使得各地方的黨組織和軍隊發揮了他們的自動性和積極性,渡過了長期的嚴重的困難局面,但在同時,也產生了某些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損害了革命事業”。《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46頁。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同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不相容的,在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毛澤東同志指示全黨,要“用最大的努力克服這些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克服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里”。《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46頁。他在1948年1月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所規定的建立嚴格的報告和請示制度,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

在反對黨內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同時,黨中央作出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毛澤東同志為中央起草的這個決定,總結我黨長期以來黨內實行集體領導的經驗,批評某些組織中存在的違背集體領導原則而實行個人解決重要問題的現象,并且提出保證黨委實行集體領導的具體辦法。這個決定,對于健全黨委制,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起了重大作用。決定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40頁。加強集體領導,絕不是削弱個人的作用,而是要使這兩方面正確地結合起來。所以決定又指出:“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二者不可偏廢。”《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41頁。黨中央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如果說,中央關于反對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的指示,使得黨從組織方面保證了革命在全國的勝利,那么中央的這個決定,則使得黨從加強黨的領導方面,保證了這個勝利。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于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及時地防止和糾正黨內的錯誤偏向,整編黨的隊伍,加強全黨的統一性和紀律性,黨委制的進一步健全,這樣,就實現了全黨空前未有的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紀律,加強了黨的領導。如果沒有這些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建設,我們黨要擔負起率領全國人民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將是很困難的。

六、人民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和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同志向全黨提出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總的任務。在革命轉變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既反對混淆兩種革命的“左”傾機會主義,又反對否認在民主革命完成以后實現社會主義前途的右傾機會主義。早在抗戰初期,1939年,毛澤東同志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的完成。”《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51頁。在這里,毛澤東同志明確地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十年后的1949年,在中國人民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刻,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及時地把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提到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同時又闡明和規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和具體道路。

什么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就是這樣的條件。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徹底摧毀了它壓迫人民的國家機器,特別是它的軍隊之后,所建立起來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政權中確立了領導地位。這樣,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順利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革命是一個徹底的人民民主革命。這個革命進行得越徹底,對于舊的國家機器摧毀得越徹底,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就越鞏固,中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也就越順利。只有解決了政權問題,政權掌握在工人階級和人民的手里,才可能進行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改造。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必須強化人民的國家機器。“以此作為條件,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6頁。這就是說,在中國,已經有可能通過和平的道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國內戰爭而奪取了全國政權。革命的根本問題即政權問題既已解決,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就不需要再進行一次奪取政權的流血革命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會出現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這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一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強大的國家機器掌握在工人階級和人民的手里;一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國家機器仍然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里。如果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混淆起來,是十分錯誤的。

毛澤東同志在上述兩篇著作中,關于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國外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國內的主要矛盾將由中國人民同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向社會主義過渡,就是要逐步解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也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同志為黨制定了解決這個矛盾所采取的各項基本政策,一方面優先發展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另一方面對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

關于發展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問題,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說:“中國的現代性工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是集中在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手里。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這一部分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1頁。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作用,是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又是國家對農業和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所以,國營經濟,特別是國營工業必須優先發展。毛澤東同志強調指出,在恢復和發展生產問題上,必須確定把國營工業的生產放在第一位。他批判了那種認為在發展工業方向上,主要的不是幫助國營企業發展,而是幫助私營企業發展的右傾觀點。反過來,在革命勝利后的一個時期內,如果認為只注意國營企業就夠了,私營企業是無足輕重的,也是不對的,毛澤東同志也批判了這種“左”傾觀點。

關于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毛澤東同志始終堅信,農民,特別是廣大的貧農和雇農,不但能夠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民主革命,而且也能夠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他說:“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2頁。又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根據蘇聯的經驗,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才能做到農業社會化。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7頁。毛澤東同志在指出改造個體經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同時,還提出實行這一改造的必經之路,就是組織各種合作社。“必須組織生產的、消費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單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我們就不可能領導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逐步地走向集體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就不可能鞏固無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權。誰要是忽視或輕視了這一點,誰也就要犯絕大的錯誤。”《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2頁。毛澤東同志的這些論述,成為我國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指導原則。

關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兩重作用,并且提出對資本主義經濟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他說:“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于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但是中國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如同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不受限制任其泛濫的。它將從幾個方面被限制——在活動范圍方面,在稅收政策方面,在市場價格方面,在勞動條件方面。”《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1頁。對私人資本主義采取限制政策,必然要受到資產階級在各種程度上和各種方式上的反抗。“限制和反限制,將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內部階級斗爭的主要形式。”《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2頁。對資本主義經濟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目的是為了改造它,最后實行私營企業國有化。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后來的實踐證明,它是我國實行私營企業國有化的最主要的過渡形式。所有這些思想原則,都為我們黨后來制定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和步驟,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這兩篇重要的文獻中,對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已經作了原則的規定。這樣,就使黨在民主革命接近完成的時候,對于擺在面前的新的革命任務,在思想上,在工作上,有所準備,不致迷失方向。毛澤東同志總是這樣,在一個革命任務一完成,根據對于客觀形勢的分析,接著提出新的革命任務。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問題上是這樣,在一個大的革命階段里面的一些小階段的發展上,也是這樣。整個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就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不斷革命的思想指導下,由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一個革命高潮推進到另一個革命高潮。不斷革命,不斷進步。毛澤東同志的著作,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中去的榜樣。我們應當以不斷革命的精神武裝自己的頭腦,推進革命事業的迅速發展,勝利地走向我們的目的地——在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最后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阿鲁科尔沁旗| 衡水市| 象山县| 兴城市| 五寨县| 灯塔市| 沅江市| 兰西县| 苏州市| 桦甸市| 正安县| 沈丘县| 历史| 雷山县| 侯马市| 灵川县| 雷州市| 遵化市| 昌乐县| 习水县| 龙门县| 西畴县| 深水埗区| 富平县| 枣强县| 台山市| 吐鲁番市| 新绛县| 南汇区| 陵水| 邵阳市| 大兴区| 龙州县| 明水县| 张家界市| 当涂县| 云安县| 彰化市| 沂南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