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牛首煙嵐處
書名: 夢里金陵作者名: 枯木草堂主人本章字數: 1754字更新時間: 2020-12-02 00:01:00
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古老的南京城南有一座并不怎么高大的山峰——牛頭山,又稱牛首山。因兩座山峰對立,形式牛角,因而得名。
今天的牛首山,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駐錫聲,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曠的老城南了,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小型民居以及一些零星的山水風光夾雜其間,使得今天的南京城南擁有了一片寶貴的待開發之地。
牛首山山峰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在江南地區的眾多山峰中,牛首山也不是特別出名,如果僅僅依靠這座山的名氣來支撐的話,這座山怕是早就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中了。牛首山不僅僅是靠這為數不多的牛首煙嵐之景來守住自己這金陵四十八景的重要地位的。而是需要眾多的人文景觀進行結合與提升。這就是中國風景的特有韻味之處。
牛首山就是這樣,南朝四百八十寺形成之前,牛首山就已經有寺院開始發跡了,但是在這個時候的牛首山佛教文化氣息不是那么的濃厚,他也正是因為這樣,牛首山也就得以保持者相對比較濃厚的山村田園氣息,這樣的狀態一直延續到唐朝,行走天下的法融禪師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進行修行。因此,在近五年多的時間里走遍了眾多的名山大川,但是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找到最佳的修行之地。就在法師已經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看到了牛頭山的這一片美麗的景色,加之已經逐漸有了發端的佛教的氣息,深深的吸引了法融禪師,也正是因為這樣,法融禪師在這里駐錫修行,講經說法,從此開創了佛教牛頭宗一脈,形成了江南佛宗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了南京地區當時最大的佛教一脈。
牛首山的佛教發展經歷了千百年的時間,最后在朝代更迭的混亂之中逐漸的衰弱。因此正是這樣,所以在此后的千百年間,牛首山的佛教發展經歷了中東的變化以及更迭,期間也出現了不少的大德高僧,著名佛學家。但是,時間與歲月往往會改變很多東西,即使是我們最崇敬的東西也會在這里是的發展之中逐漸的走向泯滅。牛首山的佛教文化最終在明清時期以及之后的戰爭中毀壞殆盡。,直至民國時期,更是在牛首山進行大規模的礦業開采工作,將原本與祖堂山雙峰聳峙的形態打破,只留下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礦坑,牛首煙嵐之景也逐漸的變成了一種奢望。牛首山的佛教文化逐漸式微,并在這個時候步入了最危險的時候了。
這樣的場景直到二十一世紀才得到了改善,2014年,在對大報恩寺遺址進行發掘整理的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佛教界最為重要的一件東西——佛祖釋迦牟尼真身頂骨舍利。在這盛世重光的重要一頁上,成為了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佛教自漢朝時期傳入中國之后便在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逐漸的超過了印度佛教的影響力,甚至是直接超過了印度本土佛教,逐漸中國化。正是因為這樣,中華佛教才能夠在之后的數千年發展之中多次的迎奉佛教至寶——佛骨舍利。到最后直接將佛祖釋迦牟尼真身頂骨舍利迎奉中國,藏于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之下,以保佑中華佛脈永遠繁榮昌盛,保佑中華大地永遠免受戰亂之苦。
但是,這樣的祈愿在這個飛速推進的年代里變得多么的蒼白無力,這樣的愿景在今天這樣一個伊利為本的時代怎么能夠真正的生存繁衍下來。
佛頂骨舍利發掘出土之后,在南京城東北的棲霞寺供奉,進行了長久的供奉,之后便加緊對牛首山的恢復發展,經過了三年多的奮戰,將原本的礦坑改造成了一座巨大的地宮。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建造了一座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規格最高的地宮,將佛頂骨舍利永久供奉在這里,由此,牛首山的佛教有一次進入了她的興盛發展時期。今天的牛首山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佛教界人士以及佛教信眾心之所向的一個朝圣之地。她與陜西扶風法門寺,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敦煌莫高窟,大理崇圣寺,以及眾多的佛教名山大寺一起,形成了中華佛教界的重要寺院之一,成為今天中國佛教的重要場所之一。
牛首山的佛教文化從南朝開始得到初步的發展,到唐朝法融禪師這里得到真正的發揚光大,隨后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更迭變幻,甚至是在最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只留下了道道殘檐斷壁。時光掩映了太多我們并不了解的歷史真相,只留下這處處的殘垣斷壁一共我們回憶和思考,文明之光從哪里升起,星星之火從哪里燎原,淡淡星空已經沒有了以往的寧靜,片片雪花昭示著新生的萌發。
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輪回;一切,皆有圓缺。
一帆風順的路途本就不是人間正道。一望無際的湖面本就暗流涌動。我們無法改變什么,但可以竭盡所能地去守護可以守護的,去護佑可以護佑的,別無他求,無有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