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書,尤其是古詩詞,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古詩詞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卷,在古詩詞里,傾聽詩人們的肺腑之言,在一個個方塊字之間品味人生百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對于這個句子我們都不陌生。詩人的愁緒好似一江波濤滾滾的海水向東邊流去,不分晝夜地向前奔去,永遠沒有盡頭。這首詞是李煜在悲痛之情下創作的。當時的皇上看見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句話就勃然大怒,下令毒死了李煜,這首詩最后也是他的絕命詞。整篇沒有一個“愁”字,卻處處體現著“愁”思,手法極其高明,怎樣一個“愁”字了得呀!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驀然,就是突然的意思;我在元宵節的盛市,來來往往、盛裝出行的游女們說說笑笑,所過之處留下一縷縷暗香。但我心并沒有在這上面。目光一直在找尋一個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正當我欲放棄之時,忽然,在一個角落里,在一處清冷的地方,我找到了那個人!真的是她!她沒有走,好像也在等一個人!
辛棄疾雖說以豪放派出名,但寫起婉約派詩詞也是毫不遜色!這首詩美在了意境,給人一種好似近在眼前的意境美;而李煜的愁呢,則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有人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愁。”我覺得,李煜的愁是那種和李白一樣“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這種愁,不被別人理解,自己有苦說不出,兩人當時的情景也好像有著“懷才不遇”的悲痛呢,所以不能要“消愁”,更要解愁。
品詩詞之美,五千年文化植根在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