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二的時候,司六六高中畢業。
六六以前就和我聊過,說想考上海本地的某所大學的中文系,畢業后出來當編輯。
天天和文字打交道,就是她的夢想。
高考成績出來,填志愿的那幾天,六六打電話給我。
電話那頭的她,在低聲哭泣,聲音中帶著哽咽詢道:
“枝意,我該怎么辦……”
我以為她受什么委屈,著急問:
“發生什么事了,你先別哭。”
六六:“我爸媽不允許我報中文系,想讓我報金融系,說畢業以后出來到銀行上班,工作安穩。”
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六六,也無法參與她的決定。
高考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因為在那之后,努力就能獲得的的東西就變少了,相識的人奔赴四方,陌生的事蒙上陰霾。
填志愿,是這道分水嶺頂端的旗幟,只有順利拿到,才算意味著跨入新世界。
對于六六來說,這面旗幟過于沉重。
她被定義,貼標簽,一直被指引著下一步的走向,甚至如何走下去。
實際上,她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追夢者,一個簡簡單單的女孩。
她沒有外表看起來對一切事都漫不經心,她也有所熱愛,文字、美食、攝影。
她也會害怕,害怕孤獨,誹疑,不被理解。
她也會擔心,她在別人所謂的眼里輕而易舉就取得的成績,對于她來說,卻是堆在床底的練習,是不清楚幾個日夜的挑燈。
這也是我眼中貼有標簽的她。
固然不愿站在所謂朋友的點,打著理解的旗號參與她的選擇。
我沒有多說:
“六六,這次你要自己做選擇。”
六六在電話那頭沉默,思考許久,最終,語氣中夾帶些當局者難以發覺的釋懷,平淡的“謝謝”,掛斷電話。
最后,六六與她的父母和解,認認真真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愿就讀中文系。
我每次放完假回上海,都是六六來接我的。在回學校的路上,她都會興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又離夢想進了一步的小事,年年如是。
看著眼前這個談起關于夢想的事時,眼睛就閃閃發光的女孩,真心祝愿她能夠被世界溫柔以待。
用文字敘述出的事,像觀看大眾印象中消遣娛樂的劇,只是更加簡潔。作為旁觀者,是永遠不能夠體會真情實感的,這不是絕對。生活在中的主角,他們所經歷的人和事,各中感受,冷暖自知。
我只不過是個講故事的人,而主角,也只不過是你我。
小林日記:
現實和夢想定有沖突,倘若結局是好的,無論是哪一個,都有它的特殊意義。夢想可以是很珍貴的事物,也可以是廉價的事物。獨立不是叛逆,選擇不是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