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曹臻的出色,超出了爸爸的預計。大學畢業后,曹臻沒聽爸爸的話,回去坐那個旱澇保收的位子,而是申請了美國一個著名學府化學系的獎學金,飛躍太平洋讀書去了。
大洋彼岸的生活,對曹臻觸動蠻大的。首先眼界不一樣了,在山西,爸爸給她營造的環境就是她所有的世界。十幾歲時,找一個油水豐厚的工作,嫁一個門當戶對的老公,買上七八套大房子,就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等到去了BJ,曹臻才意識到,原來她生活了快二十年的那座老城的天空是那么逼仄,她不想回去了。只是京城雖大,想在這里扎下腳跟,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少年意氣風發的曹臻,內心仔細審視了下自己。以前引以為傲的家室、容貌,在這天子腳下,都顯得那么不值一提。想在這皇城根落腳,還要靠自己的奮斗。
所以曹臻才拒絕了父親的勸告,執意飛到了大洋彼岸。想著奮斗出個博士頭銜,再衣錦還鄉,在BJ風風光光地做個人上人。等到她到了米國,才知道原來天外有天,這里的五彩斑斕,是她在國內根本無法想象的,她的想法又變了。只是,曹臻在米國,也受了平生第一次挫折。在國內,她只要把一半精力放在學業上,就能出類拔萃,可這里,匯集了全世界的精英。曹臻恨不得把課余地所有時間都放在圖書館和實驗室,有時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可成績還是強差人意。
而且曹臻越來越發現,她根本不喜歡化學。在那個只會讓學生“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中學里,她兩眼一抹黑,只知道埋頭讀書,根本無暇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于是,自然爸爸說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大學,課業對她沒什么壓力,她就照著慣性讀了下去。自然也就懶得去想合適不合適。而且,那時曹臻根本沒意識到選擇的重要,只是單純的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努力了,自然有回報。
等到了美國讀研,曹臻發現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她開始討厭那一串串的方程式,討厭實驗室那刺鼻的味道,討厭數天,甚至數周才能得到一個數據。
挫折讓人思考,曹臻這才意識到,其實自己沒有科研的天分,也根本沒做好準備,一輩子就這么在實驗室消磨下去。人生選擇的基礎,就源于這種設身處地的思考。曹臻這個年紀開始做選擇,并不太晚。
科學家夢碎后,曹臻就不再執著于學業,不再力爭上游,只要成績過的去就好。她把更多的經歷放到社交上,放到看身邊這個世界上。
曹臻就是那時候認識劉教授一家的。學校旁邊有家爵士酒吧,很多學生老師都喜歡沒事過去喝一杯。曹臻睡不著的時候,就會到那里坐坐。泡吧的習慣,是曹臻在BJ養成的,在老家,她可是滴酒不沾的乖寶寶。就是在后海的酒吧,曹臻認識了一個剛畢業的海龜,那個溫和敦厚的大哥哥手把手教會她如何考GRE,如何選擇學校,如何申請獎學金,讓她少走了不少彎路。只是,直到她離開,曹臻也沒聽到她想聽到,又怕聽到的那幾個字,搞得她上了飛機,也坐立難安----他到底把她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