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新年了,別人都在準備禮物,
我們呢,還沒原諒對方,
還在等著對方的消息。
或許是我犯錯,但你是否準備好原諒?
我卻說服不了我,去追回那從前。
燈光在嘆息,快樂簡簡單單,
我們卻靜不下來。
這個日子,
讓我們笑一笑好嗎?
——
是啊,2020年,這一年很多事情都變了,包括我的生活,如今這一年走到盡頭,跟著我們說再見。
這些年,我們經歷了太多聚散離合,今天在這個依舊寒冷的天氣里,我們將何去何從?
這一年,對我來說還算充實,在文字一隅,我仍在尋找自己的定義。
很多人希望我改變,但有的地方,我的確不需要改變,因為改變并不意味著更好,有時候只是為了迎合。
很多人讓我學習別人,但我真的不需要模仿,不需要抄襲。我身上有自己的閃光點,只不過別人看不見,需要自己發掘。
我不必被別人捆綁著本有的快樂,不必與他們在價值觀上爭辯不休,不必活在他們定義里、自己的懷疑中。郁悶時候,可以當做整個世界死了,不必隨便發泄給任何人,這個世界藏著太多爭執,我們沒有那么多力氣去解釋。
說說心里話。
說實話,國產的東西不如國外是有原因的。
在繪畫上,國畫雖然發展更為漫長,但隨著時代遞進,其局限性也越發明顯,題材過于單調(無非就是山石草木,鳥獸蟲魚之類),以及色彩運用難以自如發揮,在我看來,中國畫更像是中國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卻不像是純粹的藝術。
在音樂上,我們缺乏真正的好音樂、好創作,或許有,但是大眾喜歡的往往是鬧哄哄的口水歌,因為他們不愿意提高自己的審美,怕顯得另類。如今很多人的成功走的是流量路線,然而大眾的歡迎程度并不代表歌曲本身的質量。
在寫作上,大量網絡作者紛紛踴躍而出,書寫著自己的心聲,目前競爭十分激烈。
文學上,卻又不同于一般網絡作者,畢竟目前傳統文學還很難將所有網絡文學視為自己同胞。這方面,好的作品其實很多,但是大多默默無聞,因為看書的人確實少了,思考人生也不是當下人的關注重點。
對于傳統文學,乃至于一切傳統的東西,我們繼承而來的太多,而少了自己的創新發展,也就少了靈性,相當于學武功只學會了招式,內力半分沒練。
好的辭藻固然千千萬萬,而關鍵是你是否心中有無感,所抒發之文字又是否完全服務于內心?
真的,多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在創作中,我們時時刻刻需要保持真誠,不能對自己有半分欺瞞,只有你將自己的感情運用合適的敘述,完全落到紙上了,那么你的文字才不再那么空白,而是充滿智慧的魅力和人文的溫度。朋友,你必須學會勇敢構思,敢于接受各種新奇的想法,而不是求助于別人,更不是只是每日碎碎念,不去整理自己的思路。
在審美上,我們在意的是自己喜歡的是不是別人也喜歡,而不是自己真的喜歡不喜歡,當然,這種偏見你需要及時矯正過來。
我有一個習慣,便是常常同過去不同時期的自己作比較,回憶那時候的想法,是不是比現在更好一些?我從不認為自己會在全方面比過去的自己強,因為成長的過程就是拋棄舊的接受新的,而那些拋棄了的想法,未必就不適用于當下的自己。
過去與當下,虛擬與現實、幻想,是我思路棲息的主要維度,我在里面任意穿插。
我覺得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才能,只不過你所處的環境未必給你展示的舞臺,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去發掘自己才能的理由。
倘若以前寫東西算是享受自己發揮才能的瑣事,后來成了一種傾向,到現在就變成徹底的行為習慣了,甚至當成正事去做。在這個過程,我漸漸渴望找到方向,想抵達更高更遠的領域,那么,我開始從詩歌著手,著重注入一些概念性的東西,甚至創造屬于自己的意象,總之不用那些老意象,老手法,因為我想創作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
這種嘗試,確實很枯燥,也很艱難,不過,其中的樂趣,倒是不足為外人道哉了。
我寫作的狀態是什么樣呢,大概就是——
沒靈感的狀態:
寫不出來,不知道我在寫什么,反正寫唄,好困啊,加油干,喝口水,讓我趴會先,還是聽歌吧(半個小時后)上床睡覺。
有靈感的狀態:
我感覺自己又行了
(沉浸其中N十分鐘)
寫完了歐耶!
檢查一遍;
發布;
去百度網站繼續看;
不好!有錯別字!
這個地方還需要改一下,回去繼續添;
修修補補不知不覺快十二點;
睡覺。
(幾分鐘后)
瑪德又來靈感?!睡還是不睡?
(糾結一會發現睡不著)
爬起來戴上眼鏡繼續干
……
兩個月后,頭發在跟我說再見。
——
淺談目前我對小說與詩歌的態度。
我確實目前更傾向寫詩歌,不過當表達的欲望強烈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得不寫小說,因為有些感想,只有小說才能更好的傳達,容易被人接受。而詩歌,盡管再細膩,承載的內容也注定很淺。倘若我想表達社會對老人的關懷,那么用詩歌寫這么嚴肅的一個話題往往會讓人讀著假大空,既失去了詩歌原本的長處,也沒能讓人意會,這樣的東西就只能借助小說去完成。
小說是一個個故事串聯而成的,我必須有更清晰的思路,所以我必須將重心轉移到人物和故事本身,然后才是自己想添加的某種傾向。
如今這個時代,抄襲太多,很多人缺乏原創精神,所以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需要認可,只要等待,他們覺醒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