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心腦系病證

第一講 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血管神經性頭痛是各種頭痛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癥狀為反復發作陣發性頭痛,開始則游走不定,可遍及整個頭部,日久則多固定于某一部位,多為跳痛、鈍痛、錐刺樣痛,多伴有頭昏、悶脹、烘熱、眼眶發脹等不適癥狀。現代醫學借助腦電圖或腦血流圖、顱腦計算機斷層成像(CT)等儀器檢查,排除腦占位性病變及眼、耳、鼻等器官的局部病變所引起的頭痛外,即可作出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可包括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高血壓性頭痛、頸椎性疼痛、神經性頭痛、外傷性頭痛等;由于它們都具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的特點,因此,臨床上常常將其歸于一類。這類病證常反復發作,病程纏綿,西醫治療方法眾多,但收效不甚理想,且副作用多。而中醫藥治療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大量臨床報道證實其近期和遠期療效都非常肯定。于己百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對這類頭痛的辨治收到了良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一)病因病機

血管神經性頭痛主要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陣發性頭痛,于己百認為其屬于中醫“頭痛”“頭風”“偏頭痛”等范疇。

中醫對頭痛的認識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記載。在《素問·風論》中稱之為“首風”“腦風”,并指出外感與內傷是導致頭痛發生的主要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論及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厥陰病頭痛的見癥,如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李東垣之《東垣十書》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并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痛》中還記載了痰厥頭痛和氣滯頭痛,并提出頭痛“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細辛,厥陰吳茱萸”,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部分醫著中還記載有“頭風”一名。王肯堂《證治準繩·頭痛》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清代醫家王清任則大倡瘀血之說。《醫林改錯·頭痛》論述血府逐瘀湯證時說:“查患頭痛者無表證,無里證,無氣虛、痰飲等證,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至此,對頭痛的認識也日趨豐富。

中醫認為,頭為“清陽之府”“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和足厥陰肝經均上行于頭部,督脈與腦府直接相連,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臟腑安康,氣血調暢,腦海清靈,則神清氣爽、不發頭痛。而外感六淫邪氣或各種內傷因素都能導致頭部的血管、神經等功能失常,以致氣血不暢、脈絡不通或髓竅失養等而出現頭痛。

于己百認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多屬內傷引起的頭痛,多見于情志郁悶或性情急躁之人,且以女性患者居多,所以多因肝失疏泄、郁久化火、陰虛陽亢而發病。頭位于機體最高處,有巔頂之稱,故有“巔頂之上,唯風可到”之說,因而頭痛的發生多與風邪密切相關。風有外風和內風,內外相搏,故頭痛多有發止迅速的特點。病機十九條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剛臟,體陰用陽,郁怒則傷肝;肝主疏瀉,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失條達,而不養肝,陰不制陽,肝陽隨之偏亢,肝經風火循經上竄,上擾清空,發而為頭痛,且頭痛甚劇。同時本病多病程較長,并且較為頑固,具有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之特點,故有“久病入絡”“久病必瘀”“不通則痛”之說。頭痛之因雖眾,但究其病理變化主要為瘀血和邪風阻竅。

(二)辨證論治

據此臨床實際,于己百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即立疏肝解郁、平肝潛陽、祛風活血之法,選方則以川芎茶調散為主加減化裁。

基本處方:荊芥 10g,防風 10g,羌活 12g,白芷 12g,細辛 10g,川芎 12g,菊花12g,蔓荊子 12g,茺蔚子 12g,延胡索 12g,炙甘草 6g,全蝎 6g,蜈蚣 2 條,枳實10g。日1劑,水煎分服,每日3次。

方義:川芎茶調散主治風邪頭痛。于己百以該方為主,減去散邪作用較強的薄荷,加菊花、蔓荊子及茺蔚子疏肝解郁、平肝潛陽,菊花配炙草尚能養陰血、補肝臟(如《本草綱目拾遺》曰:菊花“入血分,養血潤容”;《用藥法象》載:甘草“養陰血”);加全蝎、蜈蚣或僵蠶搜風剔絡、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又因蟲類之物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滯之處皆能開之。延胡索并川芎,疏肝行氣、活血散瘀;川芎載藥上行、直達穹窿,與通腑降氣的枳實合用,又可調理氣機、和暢氣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養血、平肝潛陽、祛風散邪、活血通絡之功,所以血管神經性頭痛服之有效。

臨床常見加減:風寒頭痛,去茺蔚子、全蝎、蜈蚣,加僵蠶10g;風熱頭痛,去全蝎、蜈蚣、細辛,加桑葉10g、柴胡10g。寒厥頭痛,去茺蔚子,加吳茱萸6g、半夏10g。肝陽頭痛,去細辛,加天麻10g、鉤藤12g。血瘀頭痛,加桃仁10g、紅花10g。

(三)案例舉要

唐某,女,35歲。1997年7月17日初診。自述頭痛反復發作10余年,多次住院檢查治療,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曾先后服用多種中藥、西藥,療效不顯。近來頭痛發作頻繁,1個月發作1~2次。平素頭痛頭暈、倦怠乏力、性情急躁、脅肋脹滿、夜臥不安、口苦便干。若遇感受風寒、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勞累失眠等則病情即會加重,痛苦難言。

刻診:頭脹昏悶、右顳側搏動性疼痛,伴頸項僵硬、惡心欲嘔、急躁易怒、口苦便干,舌紅苔薄白、脈沉弦。

于己百診為偏頭痛,證屬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陽上亢,外感風寒、邪郁竅阻。治宜疏風散寒、平肝潛陽、化瘀通絡,方用川芎茶調散(湯)加味治之。

處方:荊芥 10g,防風 10g,羌活 12g,白芷 12g,細辛 10g,川芎 12g,炙草 10g,菊花12g,蔓荊子12g,茺蔚子12g,延胡索12g,全蝎6g,蜈蚣2條,枳實10g。 水煎2次分服。

服4劑后,頭痛減半,頸項僵硬、口苦便干緩解。效不更方,再進7劑,諸癥基本消失。因胃納欠佳,原方去全蝎、蜈蚣,加陳皮10g、砂仁6g、僵蠶10g,并將湯改為丸(丸重9g,一次1丸,一日3次,飯后服用),繼續治療。服丸藥1個月,諸證皆消。隨訪半年未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安庆市| 宝鸡市| 拜城县| 昆山市| 怀仁县| 汨罗市| 建始县| 桃源县| 徐闻县| 綦江县| 钟祥市| 鲁甸县| 安溪县| 林芝县| 高陵县| 互助| 凤山县| 白城市| 朔州市| 南川市| 五家渠市| 安化县| 宜黄县| 紫阳县| 栾川县| 台安县| 张家港市| 濮阳县| 马关县| 法库县| 阿合奇县| 阜城县| 甘肃省| 饶阳县| 临潭县| 侯马市| 小金县| 巴东县| 探索|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