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皮膚病中醫診療思路與病例分析作者名: 劉愛民本章字數: 1462字更新時間: 2020-03-09 11:09:49
自序
中醫的臨床診療,如欲取得好的療效,除了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需要一定的思路與方法,尤其是對于一些頑固難治的疾病,更是如此。皮膚病與內科病不同,內科病的診療只需看內即可,而皮膚病其病在外,根本的病因卻在內。《外科正宗》曰:“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于治內何者?內之癥或不及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如何根據四診明晰皮膚病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抓住并搞清楚內與外的內在聯系,這是需要一定的思路與方法的。對于那些所謂頑固、多處治療無效的病例的治療,常規的、教課書上的思路與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根據傳統中醫的理論與思維,進一步開拓思路,客觀認識,去偽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質。
我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習醫,精讀了“四大經典”,并認真學習了《內經》、《傷寒論》等諸多注家著作,以及二十余部古代專著,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在縣醫院中醫科門診、病房各歷練四年,所診之病多為內科、婦科、兒科之疾,晝日臨證,夜晚苦讀,理論與臨床相互促進,還研讀了近代醫家的醫案,如張錫純、施今墨、秦伯未、蒲輔周、岳美中、趙炳南、朱仁康、張伯臾、趙錫武等醫論醫案,略有心得。1986年考入陜西中醫學院(現為陜西中醫藥大學),攻讀《內經》碩士,《內經》的理論與思想使我眼界大開,其中認識疾病的思維空間、角度、方法,尤其是“天人相應”理論,擴展了我辨證思維的廣度。1989年開始從事皮膚科臨床后,《內經》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指導著我的臨床診療,尤其是2004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皮膚科博士畢業后,這種影響明顯增大。相繼提出了“溫法、散法治療銀屑病”,“尋常型銀屑病中醫辨證新體系”,“季節、臟腑、經絡、部位四位一體辨證治療濕疹”,“慢性蕁麻疹中醫辨證要點及治療體會”等新的辨證思路與方法,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
醫案是記錄診療思維、辨證用藥與療效過程的重要文書,自臨床診療開始,我即注重醫案的記錄,早期是在復寫的處方上簡單記錄主訴和舌脈,后來逐漸采用自行裝訂的病案簿,2004年以后則在門診注重收集治愈的完整病歷,并逐一錄入電腦,每個病種建立一個文件夾,方便查閱使用。早期是我自己錄入,后來則交給研究生完成,目前已有2000余例完整的治愈病例,當然難免有不少散失的,一旦有患者提供,隨即借來錄入。我深深體會到,錄入醫案的過程,是很好的回顧、反思與提高的方法,病歷中何處得、何處失,回顧與分析,經常總結,不斷提高,長此以往,辨證用藥愈發精細有效,經驗由此逐漸豐富。
此外,若欲進一步提高診療技能,還需要有一定的“反叛”心理,要敢于在臨床實證的基礎上質疑和創新,提出新的見解和思路,共同提高。
當下的年輕醫生,研讀經典者甚少,臨床辨證基本是根據教材所學,缺乏根基,思路不夠寬廣,臨床療效不能令自己滿意,無奈只得借助西醫西藥。如何提高中醫皮膚科年輕醫生的診療水平,我想除了學好中醫經典外,多讀醫案,尤其是啟迪辨證思維的醫案十分重要。本書收入的病例,全部是我臨床的真實病案,共三百余例,通過病案引出常見皮膚病的中醫辨證思路與方法,其中不乏與教材不盡相同的證候與方藥。若此書出版能對開闊年輕醫生、研究生的辨證思維空間,真正抓住客觀的發病機制,從而提高臨床療效起到一定的作用,則不枉我拳拳之心。
本書的撰寫得到我的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和著名中醫皮膚科前輩徐宜厚教授的關心和指導,并于百忙中為本書作序,在此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撰寫得到我的研究生張步鑫、屠遠輝、代淑芳、王慶興及其他歷屆研究生的大力幫助,但由于診務和教學、科研及科室管理等工作繁忙,書稿的完成一拖再拖,深表歉意。
劉愛民
2014年9月21日于河南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