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使用、維護與保養技術(第3版)
- 王盛良
- 9818字
- 2020-06-11 16:25:03
1.3 汽車技術狀況及其變化
汽車技術狀況:表征某一時刻,汽車外觀、性能及能測定的參數值總和;汽車工作能力:汽車按標準文件規定的使用性能指標工作的能力。
汽車外觀和性能的參數值將隨著汽車的使用過程而不斷變化,其變化的情況與汽車本身結構和外部使用環境有關。汽車是一種機動、快速的陸路無軌道交通運輸工具,通常用于載客或載貨運輸,它是一個集機、電、液為一體的復雜系統,其基本的組成單元是零件。現代汽車種類繁多,零件各異,特別是近年來電子技術在汽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諸如安全氣囊控制系統、電子控制燃油噴射系統(EFI)、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制動防抱死系統(ABS)等車載電子系統的應用,使得汽車零件和系統更為復雜。據統計,目前汽車按品牌分類有1.5萬~1.8萬種;汽車零件有7000~9000種。這些零件在使用過程中,有3000~4000種會逐漸失去原有的性能,引起汽車工作質量下降,從而影響汽車技術狀況發生變化。零件的技術狀況對汽車來說至關重要,它們是決定汽車技術狀況的關鍵性因素。
汽車在使用過程中,要與外界環境(陽光、空氣、風沙和雨雪等)相接觸,汽車內部的零件也要在氣體或液體的環境中相互接觸、摩擦,其結果會引起零件發熱、磨損和腐蝕等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既有物理方面的(如變形、磨損等),也有化學方面的(如氧化、腐蝕等)。其變化過程的參數有零件幾何形狀與尺寸的改變、零件相互裝配位置的變化和配合間隙的改變等。例如發動機的氣缸活塞組件的尺寸、曲柄連桿機構的尺寸、離合器主從動盤及摩擦襯片的尺寸、制動蹄與制動鼓的間隙等。它們在汽車使用過程中都在發生變化,汽車技術狀況的變化,將取決于這些組成零件特性變化的總和。
由于汽車的大部分機構或總成,都不便于局部或全部拆開進行零件尺寸和幾何形狀的直接測量,對于汽車的技術狀況,可以通過一些與直接測量參數有關的間接診斷參數來確定。診斷參數是指表征汽車、總成及機構技術狀況的參數。例如,對發動機來說可以通過功率改變情況、機油消耗量、氣缸壓縮壓力或機油中所含雜質的成分等來評價發動機的技術狀況。
確定汽車或總成性能的參數有靜態參數(如裝載質量、軸距、車輪外傾角等)、動態參數(如發動機轉速、功率、汽車制動距離等)、過程參數(如溫度、振動、噪聲、機油內所含雜質等)、幾何(結構)參數、位置參數(如行程和間隙)等。
汽車工作能力的大小可以按汽車使用時間(如使用年限)或行駛里程來計算。汽車工作能力也可以認為是汽車工作到技術狀況參數達到了最大極限狀態時的行駛里程。汽車行駛里程超過最大極限后,已超過了汽車的工作能力所能達到的要求,如果繼續使用,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隨時可能會發生故障。汽車有故障后,必然影響它的工作能力,并導致運輸能力下降和使用安全性降低。當汽車技術狀況偏離了規定標準時,那它就是一輛應該修理的汽車了。
汽車的主要使用性能是由設計與制造工藝所確定下來的,這些性能有裝載質量、容積、動力性、燃料經濟性、舒適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每個性能都有表明其特征的參數(一個或幾個)或物理量,這些參數可以作為衡量汽車工作能力的指標。例如表示載貨車生產率的指標參數是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貨運量的單位是每年(或每月、每工作班)所完成的貨物運輸總量,噸(t);而貨物周轉量的單位是每年(或每月、每工作班)所完成的貨物運輸總量與運輸距離的乘積,噸·千米(t·km)。
大多數性能指標取決于原車產品質量,如動力性、燃料經濟性、安全性、生產率和舒適性等。當然,在汽車工作過程中,這些性能也在改變。
一輛技術狀況完好的載貨車,投入運輸生產使用一段時間后,其運用性能將逐漸下降,表現為運輸生產率的降低和維修工作量的增加。假設技術狀況完好的某種型號的新車,第一年的生產率為100%,維修工作量為100%,其后逐年變化的情況見表1-2。
表1-2 汽車運用性能的變化
公共汽車投入使用后,其技術狀況的指標也在發生變化,例如,俄羅斯JIHA3-667型公共汽車的噪聲水平變化情況:新車時駕駛人坐席處測得的噪聲水平為87dB;而汽車行駛40萬km之后,則噪聲水平上升為96dB,增加了10.3%。
當然,在汽車使用過程的范圍內,不但要注意汽車開始使用時的各項性能指標,而且更要注意和研究在整個使用過程中它們的動態變化過程。汽車各種使用性能的變化情況,一般可按使用時間或行駛里程表示為
Ak(t)=Ak1exp[-k(t-1)]
式中 Ak(t)——在用車的性能;
Ak1——新車初始性能;
t——汽車連續工作時間,年;
k——根據汽車工作強度改變的系數。
汽車使用時間(或行駛里程)越長,使用性能降低越多。因此,在評價汽車使用性能時,一定要考慮汽車使用時間(或行駛里程)。在用車的實際性能,是由汽車總的使用時間或總的行駛里程所確定的平均質量指標。實際性能可定義為
如圖1-3所示,汽車實際使用性能3是從汽車初始性能1開始,它是隨著使用時間t的長短(使用強度的大小)而變化的。汽車的初始性能在生產制造時就確定下來了,而生產制造的依據是根據使用要求所決定的。汽車的工作期限,取決于它本身的結構、制造工藝、使用條件以及運輸工作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汽車的使用性能也因運輸生產的情況和使用條件而變化。在汽車制造方面,可以通過改進汽車結構設計和完善制造工藝來影響汽車的使用性能,如提高零件的堅固性、增加零件的耐磨性和改善材料的質量等。在汽車使用方面,可以通過合理使用車輛來提高汽車的使用性能,具體如圖1-3中曲線4所示,由于合理使用的結果,可使汽車實際使用性能3提高到圖中曲線5所示的高度。這需要依靠有一定技術專長的人員,對汽車技術狀況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來保證汽車的工作能力。汽車技術狀況管理工作的基礎,是在汽車使用過程中,根據使用時間(或行駛里程)經常測量、記錄汽車使用性能的變化情況,根據汽車技術狀況的變化,及時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
圖1-3 汽車實際使用性能的動態變化過程
1—汽車初始性能 2—汽車實際使用性能的動態曲線 3—汽車實際使用性能 4—汽車合理使用對使用性能影響的曲線 5—汽車合理使用能提高汽車的運用性能
此外,還有汽車可靠性問題。可靠性這項性能指標適合于對任何產品的評價。對于汽車來說,它是指在用汽車在使用期限內,其使用性能達到規定指標范圍的情況。汽車可靠的使用范圍指標可根據相應文件(標準、規則、技術條件等)和結合實際經驗來制訂。汽車可靠性一般是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根據汽車使用性能變化的程度來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因此,汽車的可靠性不僅與設計制造有關,而且還和汽車使用有關,合理地使用車輛(如正確駕駛、合理裝載等),對保證汽車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作用。
1.3.1 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影響因素
1.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基本原因
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影響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因素,有汽車本身工作方面的影響,也有偶然因素或外界使用條件的影響。偶然因素是指某個零件制造時有隱蔽缺陷,或汽車使用過程中有超載、超速、意外事故等情況。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汽車零件、機構或總成技術狀態的改變,往往是引起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基本原因,如自然損壞、塑性變形、疲勞損壞、腐蝕以及零件或材料方面的其他變化等,都直接影響汽車技術狀況的改變。汽車零件主要損壞的形式可分為如下幾種:
(1)磨損 磨損是相互接觸的物體在相對運動中表層材料不斷磨耗的過程,它是伴隨摩擦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影響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零件磨損形式主要有磨料磨損、黏著磨損和腐蝕磨損等形式。
磨料磨損是相互摩擦表面之間有堅硬、銳利的微粒,對摩擦表面產生破壞作用的結果(如制動蹄摩擦襯片與制動鼓的磨損等)。
黏著磨損(也稱分子機械磨損),是在相互摩擦的零件表面靠得太近和承受壓力極大并且缺少潤滑油的情況下,由于摩擦表面分子相互吸引作用而黏接在一起造成的一種損壞形式(如曲軸與軸瓦的黏著等)。
腐蝕磨損發生在摩擦表面有氧化物、酸、堿等有害物質腐蝕的情況下,零件表面既受腐蝕作用又有機械磨損(如氣缸與活塞或活塞環、氣門和氣門座等的磨損),其磨損速度比單純磨損要快得多。
(2)塑性變形或損壞 零件所受載荷超過材料的彈性變形極限,就要發生塑性變形或損壞,通常都是由于零件原設計計算的錯誤或違反使用規定所造成的(如汽車超載引起的車軸、車架變形、斷裂等)。
(3)疲勞損壞 這種損壞是由于零件在交變載荷作用下,承受超過材料的耐疲勞極限的循環應力而產生的損壞(如齒輪齒面的疲勞點蝕、鋼板彈簧折斷等)。
(4)腐蝕 零件在有腐蝕性的環境里工作,會產生腐蝕損壞。例如:氧化作用可以使材料堅固性下降,并能導致零件外觀形狀變壞;酸、堿腐蝕作用會使零件表面產生疏松、剝落(如車身銹蝕、蓄電池導線接頭腐蝕等)。
(5)老化 老化是零件材料受到物理、化學、溫度和光照等條件變化的影響,而引起緩慢損壞的一種形式。汽車上的一些橡膠制品(如輪胎、油封、膜片等)和電器元件(如電容器、晶體管等),長期受環境和溫度的影響,原有性能會逐漸衰退而老化。如溫度的變化作用、油類及液體的化學作用、太陽光的輻射作用等,都會使橡膠制品失去彈性并出現表面龜裂。老化的特點是它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發生,新的零件無論使用與否,它都會逐漸老化。例如:橡膠制品的零件即使不用,長期放置也會失去彈性或出現龜裂;塑料制品的零件,長期閑置經過冬夏冷暖季節的交替變化,也會變硬、發脆或斷裂。
汽車在使用過程中,潤滑油等液體的性能也將逐漸變壞。潤滑性能的降低,會引起被潤滑零件的損壞。為此,在潤滑油中要加入抗油品老化變質的添加劑。汽車的零件與運行材料性能的改變,不僅在汽車使用過程中發生,在長期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也同樣在發生變化。例如:橡膠制品會失去彈性和堅固性;燃料、潤滑油、制動液等液體會發生氧化、變質、沉淀;金屬零件會產生氧化、銹蝕等。
掌握零件損壞的原因,目的是改進汽車設計,改善使用條件,以便在汽車使用過程中,減少零件的損壞,防止故障的發生,保證汽車技術狀況的完好。
2.使用條件對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影響
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其技術狀況變化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使用條件的影響。
汽車的使用條件包括道路條件、運行條件、運輸條件以及自然氣候條件,即通常所說的道路、車速、載荷和氣候四項條件。
(1)道路條件 它是汽車工作條件的主要部分。道路條件的技術性能指標是道路等級、路面覆蓋層的狀況與路面等級、路面附著系數、道路的構成情況(如道路寬度、路線的曲率半徑、路面的縱向與橫向最大坡度等)。其中,路面覆蓋層的狀況不佳會引起汽車在行駛中產生顛簸、振動,直接關系到汽車行駛的穩定性,對汽車各總成、零件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路面覆蓋層的狀況對汽車性能的影響見表1-3。
從表1-3中可以看出,路面覆蓋層情況影響汽車的工作狀態(如發動機轉速、離合器使用次數、變速器換檔頻次以及振動等),從而影響汽車零件、總成的使用壽命,引起汽車技術狀況的改變。
路面覆蓋層共分為5個等級,具體如下:
表1-3 路面覆蓋層的狀況對汽車性能的影響
1級——混凝土路面(連續路面或塊狀路面)、瀝青路面、由條石或石塊鋪成的路面。
2級——由瀝青礦渣和碎石鋪成的堅固路面。
3級——由碎石和瀝青緊密結合鋪成的路面。
4級——由碎石或卵石鋪成的路面。
5級——天然路面,由夯實的土或就地取材鋪成的路面。
按道路地形來分,又可分為平原道路P1、小丘道路P2、丘陵道路P3、山地道路P4和高山道路P5五類。道路條件好,汽車的使用條件就好;反之,道路條件差,汽車的使用條件也隨之變差。按道路條件來劃分的汽車使用條件可分為1~5級,具體參見表1-4。
表1-4 汽車使用條件的類別
從表1-4中可以看出,在劃分汽車使用條件的類別時,除考慮道路等級和道路地形條件外,還考慮了運行條件(影響行駛車速的條件)的影響。
(2)運行條件 運行條件是影響汽車及總成使用情況的一個因素。例如:裝載質量相同的汽車,在繁華的市區與郊區(路面覆蓋層相同)的道路上行駛時,其情況對比如下:市區行駛車速要比郊區行駛車速降低50%~52%;發動機曲軸轉速增加30%~36%;變速器、制動器使用頻率增加;轉彎行駛頻次也增多。
(3)運輸條件 在汽車運輸條件中,除運行車速外,還包括裝載運輸行程的長度L(運距)、行程利用系數β、裝載質量利用系數γ、掛車利用系數k和運輸貨物的種類等各項條件。
(4)自然氣候條件 自然氣候條件包括環境溫度、濕度、風力、風向和太陽光輻射強度等參數。自然氣候條件可以影響汽車總成工作溫度狀態,改變它們的技術性能和工作的可靠性。
環境溫度對汽車及總成故障有直接的影響。有一個可以使汽車及總成磨損少、故障率低的溫度區域,該溫度區域是汽車最佳工作溫度的范圍。汽車上的每個總成都有一定的適合于它們工作溫度的范圍,例如使發動機工作時磨損最小的工作溫度,對于水冷式發動機,其冷卻液溫度范圍為70~90℃(圖1-4);柴油機比汽油機冷卻液溫度范圍略低;風冷發動機比水冷式發動機工作溫度范圍要高。近年來隨著新型抗磨材料的使用和冷卻系統的改進,以及封閉加壓式散熱器的應用,使得水冷式發動機的工作溫度范圍也達到了90℃以上。發動機工作溫度直接影響零件的磨損。工作溫度過低,潤滑油黏稠,流動性差,潤滑油不能及時填充到零件的摩擦表面之間,潤滑條件變差會增加零件的磨損;反之,工作溫度過高,潤滑油黏度變稀,不容易黏附于零件表面形成油膜,也會使零件磨損速度加快。
(5)季節條件 它是影響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附加條件。季節的交替會引起環境溫度的改變和道路情況的變化,如有些地區夏季炎熱、干燥、灰塵多,秋季多雨,冬季降雪,氣候濕冷,造成道路泥濘、路面滑溜。因此,不同季節汽車零件的磨損強度也不相同。
除上述條件外,影響汽車技術狀況變化的因素還有汽車運行材料的質量和人的因素等。汽車運行材料包括燃料、潤滑油、各種液體和配件等,其中,若燃料內含有灰塵,會在活塞與氣缸之間形成磨料,對發動機磨損的影響極大,如圖1-5所示。汽車所用潤滑油、各種液體(制動液、冷卻液等)以及零配件等運行材料的品質也嚴重地影響汽車技術狀況的變化。
圖1-4 溫度對汽車發動機磨損的影響
1—汽油發動機 2—柴油發動機
圖1-5 汽油中的雜質對汽車發動機磨損的影響
1—每噸含石英粉0g 2—每噸含石英粉14g 3—每噸含石英粉40g
表1-5 人的因素對汽車技術狀況的影響
人的因素對汽車技術狀況的影響主要與駕駛人有關。在同樣的使用條件下,駕駛技術高的駕駛人(表1-5中A組駕駛人),不但可以提高汽車的車速,為乘客提供良好的運輸條件,而且還能保護汽車的總成及零件少受損失。
清楚了使用條件對汽車技術狀況的影響后,可以設法改進汽車的使用條件,合理地使用車輛,以便減少汽車使用中的故障停歇時間和延長汽車、總成及零件的使用壽命。
3.汽車故障的分類
汽車故障是指汽車部分或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現象。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技術狀況變壞,將會出現各種故障。汽車的故障一般可按下列方法進行分類。
(1)按故障對汽車工作能力的影響程度分類 可分為一般故障和關鍵故障。所謂一般故障是指汽車運行中能及時排除的故障,或不能排除的局部故障。例如:車廂內照明燈泡燈絲燒斷,雖然不能照明,但汽車仍可工作,故屬于一般故障;而汽車制動系統或轉向系統一旦發生故障,汽車行駛安全性就失去了保障,汽車無法繼續行駛工作,因而屬于關鍵故障。
(2)按故障產生原因分類 可分為設計原因引起的故障和運行原因引起的故障。設計原因包括結構設計欠合理、加工工藝不完善等;運行原因主要是違反行車的規定,如汽車超載、使用不符合標準的燃料和潤滑油以及沒有按規定進行汽車維護等。
(3)按故障對其他零件引起的后果分類 可分為獨立性故障和牽連性故障。獨立性故障影響面小,發生后不會引起其他零件的損壞;牽連性故障影響面大,發生后會引起其他零件的損壞。例如:發動機連桿大頭螺栓斷裂后,可能會引起連桿、氣缸、曲軸和軸瓦的損壞,這就是一種牽連性故障;而發電機傳動帶斷裂故障,只會造成發電機停轉不發電,一般不會引起其他零件的損壞,因而屬于獨立性故障。
(4)按故障發生規律和其預報性分類 可分為漸變性故障和突變性故障。漸變性故障從單一技術參數來看,它發展平穩、緩慢。對于漸變性故障來說,汽車(或總成、零件)技術狀況的變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由初始狀況(完好的技術狀況)變到故障狀況,要經過一系列的中間過程。這里所說的漸變性故障,是以單一技術參數評價為前提的,漸變性故障之所以發展平穩、緩慢,是對汽車進行及時維護的結果,在全部的汽車故障中,有40%~70%屬于漸變性故障。
突變性故障的特點是技術性能參數產生躍變,突變性故障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例如,汽車超載而引起的某一零件突然損壞)。突變性故障是指汽車任何一種工作能力突然下降或消失的狀況。
(5)按故障出現的周期分類 可分為短周期故障(汽車行駛里程x<3000~4000km發生一次);中等周期故障(3000~4000km≤x<12000~16000km);長周期故障(x> 12000~16000km)。
(6)按排除故障所需工作量大小分類 可分為簡單故障、中等故障和復雜故障。對于現代汽車,排除一個簡單故障約需1.2~2人工時;排除中等故障約需2~4人工時;排除一個復雜故障所用工時與勞動量都要更多。調查表明,汽車一般出現的故障為簡單故障和中等故障,復雜故障發生得較少。
(7)按故障對汽車工作時間影響的分類 可分為影響汽車工作時間的故障和不影響汽車工作時間的故障。對于不影響汽車工作時間的故障,可暫不排除,待進行汽車維護作業時一并排除或在汽車非工作時間進行排除,從而不占用汽車工作時間;對影響汽車工作時間的故障,則必須占用汽車工作時間來排除。
1.3.2 汽車技術狀況等級評定
1.汽車技術狀況的等級劃分與標準
在汽車使用的過程中,其技術狀況將隨著行駛里程(或行駛時間)、運行條件、使用強度和維修質量等因素而改變。如能掌握不同使用階段的汽車技術狀況,即可根據車輛技術狀況組織相應的運輸生產,從而會有利于合理使用車輛和科學地安排汽車維修計劃。
我國汽車技術狀況的分級,是根據國家交通部第13號令《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的第17條,將汽車按技術狀況分為一級車、二級車、三級車和四級車四類,對各級車的標準規定如下:
(1)一級車——完好車 新車行駛到第一次額定大修間隔里程的三分之二,或第二次額定大修間隔里程的三分之二以前(如第一次大修間隔里程為18萬km,第二次大修間隔里程為12萬km,即處于第一次大修間隔里程12萬km以內,或第二次大修間隔里程8萬km以內才屬于一級車);汽車各主要總成的基礎件和主要零部件堅固可靠,技術性能良好;發動機運轉穩定,動力性能好,無異常聲響;燃料與潤滑油消耗不超過額定指標;廢氣排放與噪聲符合國家標準;各項裝備齊全、完好,在運行中無任何保留條件,可隨時出車參加運輸工作的車輛。
綜上所述,一級車必須滿足的標準有如下三條:
1)車輛技術性能良好,各項主要技術指標滿足額定要求。
2)車輛行駛里程必須在相應額定大修間隔里程的三分之二以內。
3)汽車技術狀況完好,能隨時投入運輸工作。
由此可見,一級車不僅要滿足技術狀況和性能指標的要求,同時還要滿足行駛里程(車輛新舊程度)的要求。由于汽車的技術狀況是隨著行駛里程和大修次數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因此第二次大修的間隔里程要比第一次大修的間隔里程短。而對于經過兩次大修后的汽車,無論技術狀況如何都不能核定為一級車。因為行駛里程過長、車輛老舊,其基礎件和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均已下降,車輛技術性能難以全面恢復到較高的標準。
(2)二級車——基本完好車 技術狀況處于基本完好狀態的汽車。二級車為車輛主要使用性能和技術狀況都低于一級車的要求,行駛里程超過第一次額定大修間隔里程的三分之二或超過第二次額定大修間隔里程的三分之二(如第一次大修間隔里程為18萬km,第二次大修間隔里程為12萬km,即處于第一次大修間隔里程12萬km以上;或第二次大修間隔里程8萬km以上,就屬于二級車),但車輛尚符合GB 7258—2012《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的規定,能隨時參加運輸工作。因此,二級車被稱為基本完好車。
(3)三級車——需修車 技術狀況處于需要修理狀態的汽車。三級車為需送大修之前,經過最后一次二級維護后正在使用的汽車,以及正在大修或待更新尚在行駛的車輛。因此,三級車實際上都是那些處于需要修理狀態的汽車。
(4)四級車——停駛車 汽車技術狀況不良屬于需要停駛的車輛。四級車的技術狀況最差,預計在短時期內無法修復,或修復費時、費力,代價昂貴,經濟上不合理,屬于無修復價值的車輛,即是待報廢的車輛。因此,四級車被稱為停駛車。
2.汽車技術狀況等級的評定
汽車技術狀況等級的評定按JT/T 198—2016《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等級劃分和評定要求》進行。在該標準中規定了汽車技術等級的評定內容、評定規則、檢測項目和技術要求,它適用于公路及城市道路上行駛的總質量26t以下(含26t)的汽車和總質量45t以下(含45t)的汽車列車。
主要評定內容為汽車的動力性、燃料經濟性、制動性、轉向操縱性、前照燈、喇叭聲響、廢氣排放、防雨密封性、整車外觀、汽車使用年限(按新車投入運行之日起核定)。
對上述內容進行評定時,按評定項目的重要程度分為一般項和關鍵項兩類。用汽車使用年限、關鍵項和一般項的項次合格率來衡量,將在用車分為一級車、二級車和三級車3個等級,四級車屬于停駛車,不用該標準評定。項次合格率用下式計算:
式中 B——項次合格率;
N——檢測合格的項次之和;
M——總檢測的項次數之和。
汽車技術狀況等級劃分如下:
1)一級車使用年限在7年以內,關鍵項分級的項目達到一級,關鍵項不分級的項目為合格,項次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在運行中無任何保留條件。
2)二級車使用年限超過7年,關鍵項分級的項目達到二級以上,關鍵項不分級的項目為合格,項次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0%,在運行中無任何保留條件。
3)凡是達不到二級車技術等級標準的汽車即為三級車。
3.汽車平均技術等級
汽車平均技術等級是指企業或單位所有運輸車輛技術狀況的平均技術等級。汽車平均技術等級是綜合體現汽車運輸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技術裝備質量和企業發展潛力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之一,它標志著汽車運輸企業所有車輛的平均技術狀況。按照《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中的折算方法,對于一個企業或單位所擁有的各種等級車輛的平均技術等級的評定,首先對每部汽車進行技術狀況等級的核定,然后統計出一、二、三和四級車的數量,最后再用下式計算企業或單位所擁有的全部車輛的平均技術等級:
式中 A——一級車輛數;
B——二級車輛數;
C——三級車輛數;
D——四級車輛數。
1.3.3 車輛養護與其技術狀況的關系
車輛技術狀況是對車輛各零部件使用狀況的一個綜合評估,它對車輛的外觀、內飾,甚至是車輛的工作能力都有全面的評估。車輛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技術狀況的下降,而車輛養護可以使其外觀、內飾、操作系統、動力系統和電子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持久常新。
技術狀況的變化,也是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如發動機的正常磨損、彈性部件的疲勞損壞過程、塑性變形直至損壞的過程、零部件老化和受到腐蝕的過程等,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因此,在引起質變之前進行車輛保養,可以使車輛較久保持其最佳的工作性能。
兩者的關系是,根據技術狀況變化規律執行合理養護,而合理養護有助于恢復、提高技術狀況。
我們常說的車輛養護,通常分為日常維護、定期養護和合理維修。日常維護主要是清潔、安檢、補充三大工作。歸納起來就是清、緊、查、補。該類工作需要認真執行,稍有疏忽,不僅會對車輛造成額外的損失,而且還會危及行車安全;反之,不僅僅能夠使車輛的動力強勁、性能完好、行車舒適安全,還能掌握車輛的實際技術狀況,避免各種事故。
定期養護主要內容是清潔、緊固和潤滑。車輛經過及時清潔、安檢、補給、潤滑、緊固、調整等,提高了駕駛舒適度、安全性,避免了車輛運行過程中產生異響,減少了機件磨損,提高了操控性,也就是提高了車輛技術狀況。
合理維修主要內容是調整、修復和更換。車輛通過維修能夠及時消除故障隱患,防止過早磨損過度,以及影響行車安全等;同時,科學的維修不僅能夠消除車輛存在的故障,也能消除車輛潛在的故障。
近年來,通過對車輛的研究,車輛的技術狀況變化規律已經被認知:隨著汽車行駛時間、里程的增加,車輛的技術狀況會不斷發生變化,故障增多,可靠性下降。車輛配合副的自然磨損規律如圖1-6所示,車輛故障變化規律如圖1-7所示,合理使用和保養車輛的磨損規律如圖1-8所示。根據這些規律,不難看出,采取適當的養護措施,可以降低零部件的磨損,并且可以把握零部件更換和修復的時機,保證汽車技術狀況的持續良好,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
圖1-6 車輛配合副的自然磨損規律
圖1-7 車輛故障變化規律
圖1-8 合理使用與保養車輛的磨損規律
1—使用維護不當的磨損曲線 2—正常使用自然磨損曲線 3—科學維護和使用磨損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