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政制發展歷程(1843—2015)
- (中國大陸)王鳳超
- 1537字
- 2020-01-09 14:06:18
第一章 漫長的停滯期(1843—1985)
一、港督的產生
1843年4月5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于西敏寺(Westminster)頒布《英皇制誥》(Letters Patent,即《香港憲章》[Hong Kong Charter])正式宣布將“香港島及其附屬地”建立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被稱為并定名為‘香港殖民地’”。這份《英皇制誥》任命了“現任總督”,規定了其權力來源和職權范圍,授權總督組成立法局
,召集行政局
開會并任命法官、太平紳士等,同時,還對副總督、輔政司的職權以及所涉人事事項的公文做出原則規范。
次日,又于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發出《皇室訓令》(Royal Instructions),共38條。這實為英國殖民地部大臣斯坦利(Lord Stanley)發給首任港督亨利·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的“訓令”,是指令璞鼎查和港英政府執行《英皇制誥》的細則和補充,其中指名委派璞鼎查為香港總督和駐軍總司令,授權港督任命三個人為立法局(定例局)議員并主持該立法局。該“訓令”指示:“除非經您事先提議,該立法局不得通過或頒布任何法律或法例;除非經您首先提出,該立法局不得就任何問題進行辯論?!?img alt="見劉存寬譯,《皇室訓令》,英國殖民地部檔案C.O.381/15。載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第168—17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9BEA4/15763191704764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619810-YGYdgySi6iY8iZoxqbZ5lSVVQMyOGCeL-0-ea5a079dc3d4e4643d2106cf8a97427a">“訓令”還授權港督組成行政局,人數除總督外,“永遠限定為三人”。
1843年4月形成的《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成為后來經多次修改的《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的原始藍本。它們是英國管治香港的憲制性法律。
1843年6月26日,清廷欽差大臣耆英在香港與璞鼎查交換條約,同日,璞鼎查宣誓就職,成為香港殖民統治第一任總督。遵照上述憲制性文件,港督委任了政府官員,特選44名社會名流,組成“英屬香港治安委員會”,并任命第一批治安委員,其英文名稱為:Justicfs of Peace,簡稱J.P.,中文稱“太平紳士”。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今。同時,港督組建了行政局和立法局。這就是英國最初在香港建立的殖民管治架構。
璞鼎查(1789—1856,亦譯砵甸乍),是一個職業軍人,長年在印度從事殖民活動。后受委派取代查理·義律(Elliot)擔任駐華公使兼駐華商務監督,實為英國在華全權代表,1841年8月11日來到香港。在此之前的6月5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Lord Palmerston)給璞鼎查發出一道訓令:“要據有香港島,就應銷毀或撤走對該島構成威脅的對岸的防御工事、火炮及駐軍?!?img alt="轉引自張連興著,《香港二十八總督》,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9BEA4/15763191704764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619810-YGYdgySi6iY8iZoxqbZ5lSVVQMyOGCeL-0-ea5a079dc3d4e4643d2106cf8a97427a">璞鼎查抵香港后,立即落實巴麥尊的訓令,旋即率兵攻打中國沿海城市,極力擴大對華戰爭。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國軍艦“康華麗司”(Cornwallis)號上,璞鼎查迫使清政府的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主要內容為:(1)割讓香港;(2)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2100萬銀圓;(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5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均須“秉公議定則例”;(5)廢除公行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通過此條約,英國達到了侵占香港島的目的。

璞鼎查
璞鼎查任港督時間只有一年,1844年返回英國后擔任樞密院顧問官,1846年擔任好望角總督,后到南非,出任開普殖民地總督,1856年客死馬耳他。
關于港督的角色,20世紀80年代香港御用大律師祈理士做了這樣的概括:“總督由英女王任命,代表英女王,擔任香港政府的首要職位?!薄翱偠绞切姓C關的首長,掌握發號施令的最終權力?!毙姓趾土⒎ň志愿鄱綖槭?。由此可以看出,港督既是英王在香港的代表,又是港英政府的首長,在香港的地位至高無上。正如第22任港督葛量洪親身感受到的那樣:“在這個英國直轄下的殖民地,總督的權力僅次于上帝,當他抵達每一處地方時,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從他的意愿——永遠都是:‘是的,爵士’‘是的,督憲閣下’。”
行政局和立法局實際上分別是港督決策和立法的咨詢機構,港督主持行政局會議并兼任立法局主席,以保持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
英國管治香港150多年,共有28任港督,從璞鼎查到彭定康,全部由英王委任,沒有任何選舉的成分,在港督產生辦法上當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政制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