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石橋,安安靜靜的佇立在哪里,銹斑斑的長劍同樣靜靜地懸掛在石橋下,歲月就這么靜靜地流淌著,不知疲倦,無來處,亦無歸處。
石橋上,一個身材高大的白衣女子坐在由石條砌成的欄桿上,她身體稍稍后仰,一頭黑發垂如長瀑,雙腳懸空,輕輕搖晃,她嘴角含笑,哼著輕輕淺淺的古老歌謠……
從吳良入水那一刻起,她便出現在了橋上,只是沒有任何人能看見她,包括哪些山上仙門派來小鎮的“引路人”。
“咕……咕……”
吳良手里緊緊的抓著一只玉鐲,安安靜靜的躺在水底,只有偶爾驚起的一陣陣氣泡冒向水面。
一進入到水潭,吳良就感覺到一股刺骨的寒冷,只是心里只想著不能在失去爹娘最后的遺物,所以就一直下潛到了水底。
當拿到鐲子的時候,肺部已經像是快要炸開一般,如針刺痛,然后他就昏迷了過去。
迷迷糊糊間,他感受到的不是窒息,也不是與死亡有關的陰冷與黑暗,而是從未有過的溫暖與舒適。
像是在母胎里,又像是在父親的懷里。
“吳良……吳良……”
耳邊響起一陣陣忽遠忽近的呼喚,親切而親昵,像是記憶里的母親。
驀然,吳良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正站在水底,看不清遠處,周圍都是綠油油的河水。低頭,自己正安靜的躺在水底,面容安詳,像是一具尸體一般。
吳良張了張嘴,想要喚醒自己的身體,卻發現喉嚨發不出任何聲音,想要去觸碰自己的身體,又發現這個“自己”不過是虛幻狀態。
“自己這是死了嗎?”吳良疑問。聽說人死的時候魂魄就會離開身體,現在的自己應該是所謂的靈魂吧?
吳良這樣想著,經過最初的驚慌,其實現在的心境反而一片祥和。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吳良以前的人生觀念,人一旦死了可就什么都做不到了,連懷念最親愛的人都做不到。但是現在確認自己已經死了的時候,吳良也覺得挺好,可以去找爹娘了,他們在天上也不用惦念自己過的好與不好了。
生有可戀,又不至于太過牽掛。死有足惜,卻也沒有太大遺憾。已然如此,還能如何?
待了片刻,他這短短的一生走馬觀花。吳良揮手同自己的身體告別,聽鎮子上的老人講,人死后的靈魂會根據生前的作為來判定會不會去地獄。行善積德的人會再次轉世投胎為人,為惡一方的則會被打入地獄受苦受難。
對于這個,吳良是不信的,哪有什么善惡有報,不過都是些無能之人尋求的心里安慰罷了,遇見擺不平、惹不起的惡人,也只有在背后、在心底碎嘴兩句自有天收了。相反,吳良更愿意相信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這件事情,自己的爹娘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善良一生,可曾落得半點好處,有的盡是磨難。
所以,吳良是無良。
吳良癡癡的望著自己的尸體,一時間也不知該何去何從了。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就這么消散了,他倒是希望自己也化成天上的星星同父母團聚。
只是這賊老天何曾善待過他?
正當吳良迷茫的時候,一直潔白的手卻搭在了他肩膀上。
吳良一激靈,回身一看,是個身材高大的大姐姐,一身白衣,黑發挽簪……尤其那雙眼,劍眉星眸!
…………
當吳良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一張暖和的床上,屋子里有一股柴煙混合著草藥的味道。伸手一摸,還好,鐲子還在。
“你醒了?”一個有些駝背的老叟正在扇火熬藥,瞥了一眼吳良,有些漫不經心道。
吳良皺著眉頭,拍了拍自己的腦袋,有些頭暈目眩,像是額頭被人硬生生打了一掌,而且渾身無力,像是餓了好幾天。
這老叟他認識,姓向,是鎮子里的老郎中,一年半載都不一定有生意上門的那個。
“向老頭,我怎么在這,我不是已經淹死了嗎?”知道自己沒死,吳良自然欣喜,因為還有好多好多事情沒做,不過喜悅都藏在了心底。至于這向老頭,跟他客氣個啥?
老叟站起身來,雙手后負,故作高深道:“我向老頭行醫一甲子,那向來都是懸壺濟世,從來都是從閻王爺手里搶人,何曾往他閻王爺手里送人了?”
老頭姓向名來。
吳良翻了翻白眼,這牛皮吹的,要是不了解的人還真就信了。鎮子上的人都清楚,這向老頭以前就是個煽牛的,當然一行通行行通,煽豬煽雞那也是一把好手,他說行醫六十年是沒錯,但是至少有五十五年不是在騸牛就是在騸牛的路上。后來也不知道是那根神經不對,非要開個醫人的藥鋪,這整個鎮子獨一份,有些人挨不住了也只有硬著頭皮上了,也虧得這些年開的藥,有沒有用先不管,至少沒吃死過人。
“向老頭,你說你好好的手藝人不當,轉行開什么醫館啊,要不你把你那煽牛的手藝教給我?”吳良掀開被子下床,一副自來熟的樣子,一面挖苦向老頭,一面四處張望看有啥吃的沒。
老叟嘆息一聲,“我當初不是尋思著這當大夫不是容易找媳婦兒嘛,當初相親啊,人家姑娘一聽我是煽牛的就對我沒了想法,而且你看咱這鎮子說大不大,但是說小也不小,我要是開醫館不就獨一家嘛,好掙錢。”
吳良瞪大眼睛,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然后問道:“那你媳婦兒那?”
老叟翻了翻白眼,沒好氣道:“沒有!”
吳良又問:“那你錢那?”
“沒有!!”
“哈哈……”吳良開心大笑起來。
向老頭有些吹胡子瞪眼,小聲嘀咕著等會非得在藥里加點瀉藥,拉死這小王八羔子!
吳良在門旁的柜子里找到一大包花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己幾個口袋裝滿了在說,等自己幾個口袋都鼓鼓囊囊了,這才手里抓著一把,邊吃邊聊,“誒,向老頭,是誰送我來你這的?”吳良問起了正事。
“趙小二唄。”藥熬得差不多了,向老頭正端起罐子往碗里傾倒。
伏龍鎮三大姓朱、王、趙,都是此處的原居民,其實鎮子上大部分人戶都是后來逐漸搬來的。趙家發家最早,在很長一段歲月里,至少明面上趙家是整個鎮子的執牛耳人物,趙家老爺也一直兼具鎮長的角色。再到后來是王家,王家的發跡中規中矩,基本都是一輩人一輩人積累下來的,各種香火情,人情來往等等等等。最后才是朱家,朱家最開始也是窮苦人家,但是架不住出了個驚才艷艷的子孫,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后來者居上,到現在已經有隱隱有勝過王趙兩家的意思。
趙老爺子是個有些呆板的讀書人,對于兒子趙小二尤其嚴厲,可以說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一天天的禮義廉恥,忠孝仁愛,讓趙小二尤其頭大,也就是年紀小,干仗還干不過他爹,否則哪里能這般服服帖帖。
至于為何一個刻板的讀書人要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小二,這完全是他母親賭氣的緣故。趙小二的母親不是那大家閨秀,是街邊小販之女,也沒念過多少書,最討厭就是那些故作斯文、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但卻偏偏嫁給了趙小二他爹。
緣分這個東西,妙不可言。
趙小二年紀和吳良差不多,也同樣跟朱擔他們一起玩耍,只是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埋頭苦讀,不過即便他在場,每次朱擔他們欺負吳良的時候,他也都沒參與過。
娘親有一句話他記得牢:我們不能約束別人,但至少可以管住自己。
要說吳良對于趙小二,好感自然沒有,只是相對來說,討厭的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