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痹病

痹病總因外感風寒濕邪。其感受有偏輕、偏重的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亦常見有熱痹。其病多纏綿難愈,與人之體質強弱、陰陽盛衰有著密切關系。在治療上,宜祛邪、通經、活絡為主。但必須兼顧氣候變化、個人體質及患病部位方能奏效。對風寒濕痹,著重風、寒、濕邪的偏勝,分別主次進行治療;熱痹分清病勢輕重,用疏風瀉熱、育陰解毒之法。臨證時,隨其宜而用之。
寒痹
常×銀,男,40歲,工人。
初覺足部串痛,漸次兩手、肩、背皆痛,未治療。月余后,覺右手足麻木,有時動作亦感困難,脈象弦緩。斷為正氣不充,寒邪留阻經絡,而為痹證。治以補正驅邪、通經止痛之法。
處方:黃芪一兩,炒於術五錢,當歸五錢,桂枝尖三錢,陳皮三錢,白芍五錢,秦艽三錢,生姜二錢,土鱉蟲二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連服六劑,病已大愈,右手足已活動自如。按前方制丸藥服之,服盡病愈。
按語:《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塞脈絡,致使氣血流通受阻,而成本證。本方系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加土鱉蟲、乳、沒能活血通絡,散風止痛。所謂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故取效甚速。常用此方治痹痛、麻木、痿證。其證較虛,或實中有虛,虛中兼實者,用之皆效。風勝者加羌活、防風;寒勝者加姜、附;濕勝者加蒼術、防己;有熱者加知母等。
風痹
張×武,男,24歲,商人。
經年腿痛,逐漸加重。現右大腿痛,環跳穴處痛之尤甚,手按則疼痛減輕,有時左腿亦覺疼痛,右脈大而澀,左脈弱而不起。斷為風邪阻留及肝虛氣滯,致使氣血流通不暢,故現腿股部牽引痛。治以活血通經、養肝疏風之法。
處方:當歸五錢,乳香四錢,沒藥四錢,丹參四錢,柏子仁四錢,山萸肉五錢,土鱉蟲二錢,懷牛膝二錢,穿山甲二錢,桂枝尖二錢,明天麻二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每次送服散劑一付。
散劑方:三七粉三錢,虎骨粉二錢。共研細末,分為三付。
復診:連服二劑,腿痛稍減,但左脈仍弱。按前方加黃芪四錢,鹿角膠四錢。
三診:又服二劑,左脈見起,疼痛大減。將前方山萸肉改用八錢,黃芪改用六錢。
四診:又服二劑,脈象始見正常,腿已不痛,防止復發,遂制丸藥服之。
處方:山萸肉一兩,黃芪八錢,鹿角膠八錢,三七粉六錢,當歸六錢,乳香六錢,沒藥六錢,白芍五錢,懷牛膝五錢,桂枝尖四錢,炙虎骨四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三錢,早、晚各一丸。
藥盡病愈,證未復發。
按語:左脈弱為肝虛所致經氣不舒之象,故腿股牽引作痛,喜按者以援其舒;右脈大而澀,為邪阻經絡氣血運行之象。方用黃芪、山萸肉、柏子仁以補肝虛,加活血通絡散風之品,以倍增其效。
熱痹
邵×云,男,40歲,農民。
季夏全身關節劇痛,紅腫熱甚,轉臥不便,活動困難。延醫求治,旬日無效,為之診視。脈浮數,斷為熱痹。由于經絡蓄熱,又乘涼感寒,閉熱持久,寒亦化熱,積熱蘊煽而致紅腫熱痛。治療上,外則透發郁熱,以排散諸邪;內則滋陰降火,以消腫解毒。
處方:一味木通湯二兩,鮮茅根二兩。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復診:經服二劑,腫痛減半。將前方木通改為一兩,又連服二劑,紅腫熱全消,僅有微痛,亦能活動。改用鮮茅根三兩,分六次煎,每次送服歸芍末(當歸、白芍等量)一付,每付二錢。服盡,諸證悉平,其病痊愈。
按語:熱痹發病有緩急之分。如經絡蓄熱,風寒外束,閉熱壅阻,其證發作較速;如風寒濕邪,郁久發熱,其證發作緩慢。病因雖有別,而其主證相同。本證特點為紅腫熱痛,但遇冷則舒,甚易辨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德保县| 礼泉县| 清丰县| 北海市| 德安县| 永清县| 阿拉善右旗| 富宁县| 班戈县| 芜湖县| 怀柔区| 竹溪县| 修水县| 沐川县| 西乌| 龙南县| 麟游县| 惠水县| 沽源县| 兰溪市| 松潘县| 武乡县| 夏邑县| 武隆县| 洛浦县| 新绛县| 张家港市| 桂东县| 洛隆县| 沾益县| 清镇市| 石棉县| 焦作市| 景德镇市| 洛阳市| 大田县| 胶南市| 阿拉善盟| 达拉特旗|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