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內經》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下迫與吐酸同言,可知其熱必屬肝經。仲景論下痢后重、便膿血者,詳于厥陰篇中,以痢屬肝經之旨。蓋痢疾多發于秋季,以秋季金氣旺而當令,金主收澀,而人之臟氣,肝主疏泄,當夏秋之交,人多蘊有內熱,則肝木乘熱恣肆,當斂而不斂,肆其疏泄之力,挾熱為虐,轉為里急暴注之痢證;更于飲食起居之間,受有寒涼,肺金乘之,施其收澀之權,于是金木相犯,交迫于腸中,其痢證因勢轉劇。然痢之發生,雖由于金木相犯,實又為寒熱交爭之故。其治此證,大致可分為三期:
一、痢之初得,時下膿血,后重腹痛,而所下者,膿則甚稠,血則甚鮮。其脈滑實者,可治以小承氣湯加白芍、甘草,以收滌腸化滯之功;其脈不實者,可治以化滯湯,即白芍、當歸、山楂、萊菔子、甘草、生姜等。
二、若因失治而腹痛加劇,所下者雜以脂膜,其脈略數或稍虛者,治以燮理湯,即:生山藥、白芍、金銀花、牛蒡子、甘草、黃連、肉桂,以之燮理陰陽,交平寒熱,預防腸中腐爛,恢復津液氣化;但脈象有實熱者,以燮理湯送服去皮苦參子仁 1,以去血熱而利腸澼。
1注:此處苦參子即鴉膽子,萬澤東沿用張易純之誤,誤以鴉膽子為苦參所結之子。
三、腹中時時切痛,后重轉甚,所下者多如爛炙,雜以脂膜,是其腸中已經腐爛,可以白頭翁湯加減治之,以化瘀生新,治腸中腐爛,滋其久耗之津液,固其已虛之氣。
實熱痢
孫×琴,女,31歲,家庭婦女。
仲秋患痢三日,每日七八次,下痢膿血,黏穢惡臭,后重腹痛,其脈大而兼滑,舌苔黃厚,口舌干燥,飲水無多,小便赤澀。
診斷:脈證相參,知系陽明胃腑,郁有實熱而成。雖病僅三日,但郁熱甚久,現陽明腑熱之實證,故脈大兼滑,舌苔黃厚,投以清降化滯之劑,小承氣湯加減治之。
處方:厚樸三錢,枳實三錢,大黃四錢,白芍六錢,甘草二錢,梔子二錢,黃芩二錢。
水五碗,煎至兩碗時,入大黃浸數分鐘,再煎剩一碗半,分三次溫服,二小時服一次。
復診:連服二劑,病見好轉,諸證大見減輕,腹亦不痛,每日僅痢二次,稍帶膿性物,已不見血。照前方將大黃改用一錢,余藥各減一錢,繼服二劑而愈。
按語:此證脈來洪滑,舌苔黃厚,日痢七八次,黏穢惡臭,故斷為陽明郁熱之實證,以承氣湯下其郁滯。大黃后入者,防減藥效。
赤白痢
王×義,男,31歲,農民。
秋日患痢證,晝夜以繼十余次,日漸加重,醫治數日不效,至第八日求為診治。脈來洪大,數近六至,但無滑象。所痢者赤白相雜,黏穢臭惡,帶有脂膜,口干舌燥,飲水無多,小便赤澀,后重腹痛,氣息甚弱。
診斷:患者適在壯年,當郁熱甚熾時,何以脈僅洪大,而無滑象?詢知其人素日體弱,乃實中有虛,故現此種脈象。知其熱郁胃腑,尚未成實。治以調陰陽、清郁熱、滋陰化滯之法。
處方:白芍八錢,生山藥八錢,金銀花五錢,牛蒡子二錢,甘草二錢,黃連一錢半,肉桂一錢半,白茅根四錢,去皮苦參子仁五十粒。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二小時服一次。先用白糖水送服苦參子仁二十五粒,湯藥二服后,再服二十五粒。
復診:腹痛后重及其他諸證皆減輕,仍予前方服之。
三診:腹已不痛,日間瀉痢減去三四次,脈數減退,病愈七八。以前方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白芍六錢,生山藥六錢,金銀花三錢,白茅根五錢,牛蒡子二錢,甘草三錢,當歸二錢,黃連一錢,肉桂一錢。
煎服如前,繼服二劑,病遂痊愈。
按語:本方系 《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載之燮理湯,最能化滯開瘀,清熱解痢,預防腸中腐爛,兼固下焦氣化,乃痢證之有效方劑。
久痢
李×成,男,15歲,學生。
患赤痢年余,時輕時重,求為診治。脈象數而無力,下痢膿血,雜以脂膜,兼有爛炙之物,且有腐敗之臭,每日六七次,腹中時時切痛,食少渴飲,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澀,身形瘦弱,不能起床。
診斷:此證經年不愈,內氣已傷,故脈數而無力,不能起床。其所痢者,膿血相雜,有腐敗之臭,腹中時時切痛,是其腸中已有腐爛之處,內熱蘊結,血液損傷,故現此種脈證。以此邪實正虛,實難為力,特疏方試治。
處方:生山藥一兩,白芍六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三錢,當歸三錢,滑石三錢,白頭翁四錢,山楂三錢,沉香八分,黃連八分,肉桂五分,漢三七粉二錢,苦參子仁四十粒。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每次送服三七粉和苦參子仁。
復診:連服二劑,所痢雖仍有膿血,但無爛炙,腐敗之臭、腹中切痛等癥已減過一半,復投以前方加減治之。
處方:生山藥一兩,白芍五錢,金銀花三錢,山楂三錢,甘草三錢,白頭翁二錢,黃連八分,肉桂六分,沉香八分,當歸二錢,滑石二錢,漢三七粉二錢,苦參子仁二十五粒。
煎服如前。
照方服二劑后,其病節節漸退,繼服三劑而愈。
按語:此證已經年余,氣液大傷,故方中重用山藥,以復其氣液;歸、芍、草,滋陰養血;沉、連、桂,燮理陰陽,調其肝氣;金銀花、山楂、滑石、苦參子、三七等,不但清熱解毒,更能防止腸中腐爛。合而為方,乃起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