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名方驗方叢書:腦病治療名方驗方
- 秦東風
- 1799字
- 2020-01-03 20:05:07
四、古醫籍方
1.桂枝加葛根湯
處方:
葛根四兩(12克),芍藥二兩(6克),麻黃(去節)四兩(12克),生姜(切)三兩(9克),甘草(炙)二兩(6克),大棗(擘)十二枚(4枚),桂枝(去皮)二兩(6克)。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現代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解肌發表,生津舒筋。
主治:
面神經麻痹,證屬營衛不和,經脈不利。癥見口眼歪斜,伴發熱汗出,惡風,頭痛項強;舌苔薄白,脈浮緩。
本方原載:
漢·張仲景《傷寒論》。
2.牽正散
處方:
白附子1份,白僵蠶1份,全蝎(生用,去毒)1份。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3克)。熱酒調下,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3克,每日2~3次,溫酒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疏風散邪,解表通絡。
主治:
面神經麻痹,證屬風邪襲絡。癥見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覺異常,或有蟲蟻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緊不適,或耳周脹痛,面部烘熱;苔薄白或兼黃,脈浮。
本方原載:
宋·楊倓《楊氏家藏方》。
3.天麻黃芪湯
處方:
天麻三分(0.9克),芍藥三分(0.9克),神曲(炒)三分(0.9克),羌活三分(0.9克),茯苓三分(0.9克),人參四分(1.2克),黃連四分(1.2克),當歸五分(1.5克),黃芪六分(1.8克),甘草六分(1.8克),升麻六分(1.8克),葛根六分(1.8克),黃柏六分(1.8克),蒼術六分(1.8克),澤瀉七分(2.1克),柴胡九分(2.7克)。
用法: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溫服。
功能:
氣血雙補,潛陽熄風。
主治:
素有風證,因連日酣飲,其證復來,右口角并眼頗有側視,及左手、左腳腿麻木疼痛。
本方原載:
金·李杲《蘭室秘藏》。
4.大秦艽湯
處方:
秦艽三兩(90克),甘草二兩(60克),川芎二兩(60克),當歸二兩(60克),白芍二兩(60克),細辛半兩(15克),防風一兩(30克),黃芩一兩(30克),川羌活一兩(30克),石膏二兩(60克),白術一兩(30克),吳白芷一兩(30克),生地黃一兩(30克),熟地黃一兩(30克),白茯苓一兩(30克),川獨活二兩(60克)。
用法:
上十六味,銼。每服一兩(30克),水煎,去滓,溫服。(現代用法:上藥用量按比例酌減,水煎,溫服,不拘時候,每日1劑。)
功能:
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
面神經麻痹。癥見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微惡風發熱;苔薄微黃,脈浮數。
本方原載: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5.順風勻氣散
處方:
白術四錢(12克),天麻一錢(3克),沉香半錢(1.5克),白芷半錢(1.5克),青皮半錢(1.5克),甘草(炙)半錢(1.5克),人參一錢(3克),烏藥二錢(6克),紫蘇半錢(1.5克),木瓜半錢(1.5克)。
用法:
上述分作二貼,每貼水二盞,生姜兩片,煎八分,溫服。
主治:
口眼歪斜。
本方原載:
明·方賢《奇效良方》。
6.玉真散
處方:
防風1份,白芷1份,天麻1份,天南星1份,羌活1份,白附子1份。
用法: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一盅調服,更敷患處。(現代用法:為細末,過篩,混勻,每服3克,用熱酒或童便調服;外用適量,敷患處。)
功能:
祛風化痰。
主治:
面神經麻痹。
本方原載: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
7.全蝎散
處方:
川芎三錢(9克),黃芩三錢(9克),僵蠶(炒,去絲嘴)三錢(9克),赤芍藥三錢(9克),甘草三錢(9克),全蝎(炒)三錢(9克),朱砂三錢(9克),南星(湯洗,去皮臍,焙)三錢(9克),天麻三錢(9克)。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生姜湯調服,不拘時候。
功能:
化痰熄風,活血通絡。
主治:
小兒口眼歪斜,語言不清。
本方原載:
明·方賢《奇效良方》。
8.三蚣散
處方:
白芷半兩(15克),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熟,各去屎),南星(每個切做四段,逐個如蜈蚣法炮制)三個。
用法:
上為細末,入真麝香少許,熱酒調一錢,食后服。
功能:
祛風化痰。
主治:
諸口眼歪斜。
本方原載:
明·朱梓《普濟方》。
9.銀翹馬勃散
處方:
連翹一兩(30克),銀花五錢(15克),牛蒡子六錢(18克),射干三錢(9克),馬勃二錢(6克)。
用法: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現代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清熱解毒。
主治:
面神經麻痹,證屬上焦熱毒,壅滯經絡。癥見顏面紅赤,頭痛咽痛,口渴,小便黃赤;舌紅尖,苔薄黃,脈浮數。
本方原載:
清·吳瑭《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