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名方驗方叢書:腦病治療名方驗方
- 秦東風
- 1875字
- 2020-01-03 20:05:01
四、古醫籍方
1.沉香半夏湯
處方:
沉香一錢(3克),人參半兩(15克),炮附子一錢(3克),半夏二錢(6克),南星一錢(3克)。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3錢,水2盞,加生姜10片,煎至1盞,空心服。(現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服,每日1劑。)
功能:
主氣去痰。
主治:
腦血管意外。癥見痰涎壅盛,堵塞氣管影響呼吸。
本方原載:
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
2.附子大獨活湯
處方:
白姜九兩(27克),人參九兩(27克),肉桂九兩(27克),干葛九兩(27克),芍藥九兩(27克),當歸九兩(27克),獨活十六兩(48克),附子九枚(15克),防風二十兩(60克),甘草二十兩(60克)。
用法:
上述劑量的三分之一,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主治:
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期。
本方原載:
宋·朱佐《朱氏集驗方》。
3.大秦艽湯
處方:
秦艽三兩(90克),甘草二兩(60克),川芎二兩(60克),當歸二兩(60克),白芍二兩(60克),細辛半兩(15克),防風一兩(30克),黃芩一兩(30克),川羌活一兩(30克),石膏二兩(60克),白術一兩(30克),吳白芷一兩(30克),生地一兩(30克),熟地一兩(30克),白茯苓一兩(30克),川獨活二兩(60克)。
用法:
上十六味,銼。每服一兩(30克),水煎,去滓,溫服。(現代用法:每日1劑,上藥按比例酌減,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
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
中風形氣俱虛,風中于絡。癥見半身不遂,新病未久(血壓不高者)。(形氣俱虛:表現為形體消瘦,胸廓狹窄,少氣,懶言。)
本方原載: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4.勻氣散
處方:
白術四兩(12克),沉香五錢(15克),天麻一兩(30克),烏藥三兩(9克),青皮五錢(15克),白芷五錢(15克),甘草五錢(15克),人參五錢(1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入散每服3錢。
功能:
行氣化滯。
主治:
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期。癥見腰腿痛,半身不遂,手足不能屈伸。
本方原載:
元·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
5.資壽解語湯
處方:
天麻錢半(4.5克),防風(去蘆)錢半(4.5克),酸棗仁錢半(4.5克),官桂一錢(3克),羌活一錢(3克),羚羊角一錢(3克),羌活一錢(3克),甘草五分(1.5克),附子(炮,去皮臍)錢半(4.5克)。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入竹瀝二匙。不拘時服。
功能:
熄風化痰,通絡開竅。
主治:
腦梗死。癥見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本方原載:
明·方賢《奇效良方》。
6.補陽還五湯
處方:
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15克),黃芪(生)四兩(120克),川芎一錢(3克),桃仁一錢(3克),地龍(去土)一錢(3克),紅花一錢(3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后遺癥,證屬氣虛血瘀。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氣短乏力;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沉緩。
本方原載: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
7.半夏白術天麻湯
處方:
半夏一錢五分(4.5克),天麻一錢(3克),茯苓一錢(3克),橘紅一錢(3克),白術三錢(9克),甘草五分(1.5克)。
用法:
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現代用法:每日1劑,加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能:
熄風,化痰,通絡。
主治:
風痰痹阻腦絡基礎方。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頭暈目眩;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本方原載: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8.壽石軒方
處方:
半夏粉錢半(4.5克),福橘皮七分(2.1克),通絡散五分(1.5克),福橘絡七分(2.1克),木防己一錢(3克),鹿銜草二錢(6克),制南星一錢(3克),路路通錢半(4.5克),桑寄生一錢(3克),川木瓜三錢(9克),絡石藤錢半(4.5克),仙鶴草(雞右翅血炒)錢半(4.5克),牽正散一錢(3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祛風除痰,強筋通絡。
主治:
腦梗死,癥見平素內虛外實,多濕多痰,出現半身不遂、麻痛,并步行不便,持握維艱,口眼歪斜,有時舌強,胸煩懊惱,入夜少寐;脈弦滑。
本方原載:
清·趙海仙《壽石軒醫案》。
9.鎮肝熄風湯
處方:
懷牛膝一兩(30克),生赭石一兩(30克),生龍骨五錢(15克),生牡蠣五錢(15克),生龜板五錢(15克),生杭芍五錢(15克),玄參五錢(15克),天冬五錢(15克),川楝子二錢(6克),生麥芽二錢(6克),茵陳二錢(6克),甘草錢半(4.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
平肝熄風,瀉火通絡。
主治:
腦梗死,證屬肝陽上亢,風火上亢。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紅或紅絳,苔薄黃,脈弦有力。
本方原載:
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