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脈陰陽
脈有三陰三陽:浮、滑、長為三陽,沉、短、澀為三陰。沉而滑為一陰一陽,沉滑而長為一陰二陽,浮滑而長時一沉為一陰三陽。浮而澀為一陽一陰,長而沉澀為一陽二陰,沉澀而短時一浮為一陽三陰。各以其經所在辨癥,須識順逆也。
浮之損小,沉之實大,為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為陽盛陰虛。
又,數來居寸口,數者主熱;沉之而得,則熱入于心;浮 之而得,則熱入于小腸。遲居左尺,遲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于腎;浮之而得,則寒入于膀胱。此以浮沉為陰陽也。
來疾去徐,為上虛下實,此以來去為陰陽也。
脈 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雖時 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脈 居陽部而陰脈反見者,為陰乘陽,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
又,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曰太過,減者曰不及,遂上魚 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者曰太過,減者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 ,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自死。以此脈而分陰陽也,大率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察其色,聽其聲,審其起居嗜好夢寐而參伍之,可以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