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恒久的現實,是那些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覺的人。人以自己的全部感官和感覺占有著整個外部世界。從這個角度考察精神交往的過程,是馬克思思想的深刻之處。從這一角度看交往,每個人都雙重地肯定了自己和他人,全面實現著自己的本質。這個過程被他仔細地分解為四個要點:(1)我把我的個性特點物化到了精神產品中(聲音、語言也是一種物質產品),在這類產品和產品的交換中,我可以直接感受到個性的存在和傳播我的個性特點的樂趣,并在我的活動中感受到個人的生命表現。(2)你在享受或接受我的精神產品時,我可以感受到我的勞動或活動滿足了他人(一般意義上的人)的需要,從而使我的社會本質得到了承認或物化。(3)對你來說,我又成為你與社會聯系的中介人,因為人的社會聯系實際上主要是通過人際關系建立的。你會意識到我是你的本質的補充,而我則意識到你的享受或接受證實了我本身。(4)在我個人的生命表現中,創造著你的生命表現,而在我的個人活動中實現著我的社會本質。(參見42卷37頁)總之,“直接同別人交往的活動等等,成了我的生命表現的器官和對人的生命的一種占有方式”。(42卷125頁)

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是從“我”出發的,“社會”是一種與人相對立的抽象。馬克思從“我”出發來分析社會交往,因而貼近了生活。每個從事精神活動的人只要仔細回味一下自己的精神生產和交往過程,不難呼喚出馬克思所指出的這四種體驗。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42卷126頁)。

要擁有上面的這種全面的交往,人必須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和他人。馬克思寫道:“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42卷123~124頁)馬克思把人的本質看作是人全方位與外界接觸的所有社會聯系的體現。人通過自己與外界交往的運動,將自己內在的社會本質力量轉化到與之交往的對象身上,在對象身上看到自身,并使對象與自己認可或認同(即“占有”)。例如愛,只有當被愛者接受愛時,才是有力的。在這里,馬克思把人的精神交往的幾乎所有器官和基本形式都講到了。他還指出:“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42卷125頁)這里的全部感覺,不僅包含所有感覺能力,同時也包含所有感覺性質(顯感覺和潛感覺)。他用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閃爍著無窮無盡的色彩,形容人的精神存在形式的多樣化。對那些只承認一種表現形式為真理的論調,他反駁道:“真理像光一樣”(2版1卷110頁),“精神的實質始終就是真理本身”(2版1卷111頁)。以人的全部感覺作為研究人與外界交往的基礎,而不僅僅局限于閱讀、聽或看,這是馬克思把握人的精神交往勝人一籌的地方。

在實際的精神交往中,馬克思講的這種完整的人的交往是不多的,因為它有一個明顯的必需的前提,即精神交往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如果這種交往是迫于外在的需要,而不是內在自然的表現,那么交往過程的四種情況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扭曲。例如不得不為了金錢或由于強加的政治主題而進行的文學創作和新聞報道、在強力的迫使下進行是與非的兩難選擇等等,都會從反面使人感受到對完整人的本質的否定。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珍視人的自然天性的發揮。馬克思反問道:“難道被貶低到行業水平的新聞出版能忠于自己的特征,按照自己的高貴天性去活動嗎?”(2版1卷192頁)當要求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意見完全一致時,恩格斯指出:“這是十分不近人情和極端違反人類本性的做法”(1卷700頁)。馬克思曾前后三次用幾乎同樣的話講到英國詩人密爾頓創作《失樂園》的動因,他說:“密爾頓出于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失樂園》。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動表現。”(48卷53頁)當然,在說這些話時他們不會不知道精神產品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政治的或階級的傾向,但他們更注重人的精神活動和交往的本來意義,因為人的活動比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更廣泛而深邃。

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是通過大腦動員全部感覺器官與外界的交往達到的。人的大腦和感官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即構成一部人的精神交往的發展史。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這一歷史作過論述。恩格斯認為,人腦的發展與人的感覺器官的發展密切關聯,由于大腦和感官的綜合作用,才使人在與外界的接觸中遠遠超過了動物。他指出:“正如語言的逐漸發展必然是和聽覺器官的相應完善化同時進行的一樣,腦髓的發展也完全是和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同時進行的。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識別東西卻遠勝于鷹。狗比人具有更銳敏得多的嗅覺,但是它不能辨別在人看來是各種東西的特定標志的氣味的百分之一。”(20卷513頁)恩格斯還談到觸覺和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人比動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主要由于人對自然界的關系逐漸由被動到主動,由盲目到自覺。人最初的感覺,所依靠的是現實對象傳遞過來的能量,這些能量一般構成了人在生物學意義上的本能的感性經驗。隨著人的社會逐步形成,人的本能感覺上升到思維,并且與感官一起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著自己的本質。“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42卷126頁)馬克思的這句話很精練地概括了人自身感官從何處來的問題。

也許是一種偶然的次序編排,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感官時,總是把眼睛放在第一位,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是這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資本論》中也是這樣。他說:“在視覺活動中,光確實從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23卷89頁)眼睛對外界信息的接受最快,并且具有全息的性質。人所獲信息的大部分來自視覺,看來馬克思了解這一點,因而多次把報刊比作“隨時睜開的眼睛”根據德文原文翻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無處不在的眼睛”根據德文原文翻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6卷,2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其次是耳朵,耳朵的發展與發音密切相關,就較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和交往而言,耳朵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例如欣賞音樂,馬克思說:“一個歌唱家為我提供的服務,滿足了我的審美的需要,……我所享受的是活動本身,是它引起的我的聽覺的反應。”(48卷57頁)他還注意到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句話:“理智是通過耳朵而來的。”(11卷305頁)不論何種感官,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形式,因接觸對象的性質不同而有各自的接收方式。“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于耳朵的對象。”(42卷125頁)

事實上人與外界的交往是各種感官和感覺的綜合運用。人的感覺不僅表現在感官和機體上,而且還表現在被現實無限充實著的知、情、意、想象、靈感以至幻覺等等的綜合思維上。通過這種綜合運作,表現著人對自身的全面占有和主體的豐富性與多樣化。即使是自身傳播這種交往現象,也需要人的感官和感覺全部運動起來才能完成。馬克思在說明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關于“一切感官都是真實東西的報道者”的觀點時,對這一“報道”過程作了論證,他寫道:“事物的這些形式不斷地從它們里面涌現出來,侵入感官,從而使客體得以顯現出來。因此自然在聽覺中聽到了它自己,在嗅覺中嗅到了它自己,在視覺中看見了它自己。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個媒介,通過這個媒介,猶如通過一個焦點,自然的種種過程得到反映,燃燒起來照亮了現象界。”(40卷232頁)僅有思維運動而無感官的運動,自身傳播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人是有感情和幻想的社會動物,因此精神交往表現得十分復雜,例如戀愛時人的交往就與常態恰恰相反,越是語無倫次越是準確地表達了意思。馬克思寫道:“熱戀所造成的詞不達意和語無倫次博得了被愛者的歡心,因為有反射作用的、一般的、從而不可靠的語言本性獲得了直接個別的、感性上起強制作用的、從而絕對可靠的性質。”(42卷183頁)這里起作用的不是那些不達意的詞匯,而是一種全身心傾注的情感。在文學創作中,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反映自然,例如馬克思談到的詩句的特點:“在詩的語言中還有這樣的說法:鐵在熊熊烈火中勞動,或者在鍛錘的錘擊下呻吟,勞動。甚至鐵在呼號呢。”(26卷Ⅲ冊195頁)這里需要的也不是直接反映自然,而是一種藝術幻想。許多對外界的感受,還需要思考,例如看太陽,馬克思曾注意到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的一句話:“太陽在德謨克利特看來是很大的,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并且是對幾何學有了完備知識的人;太陽在伊壁鳩魯看來只有約莫兩尺大,因為據他判斷,太陽只有看起來那樣大。”(40卷200頁)顯然,人的感官必須與思維共同運作,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按照馬克思的區分,人通過感官和感覺對世界的掌握(也是交往),有理論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如意志、愛)的四大類。人的精神交往不僅僅是蒼白無力的信息傳遞,而且靈氣橫生,處處顯示出自由自覺的能動性。馬克思說:“多樣化使人愉快”(26卷Ⅰ冊276頁)。交往的多樣化也是如此,它使人感受到自己本質力量的發揮。正是人的交往能力不斷運用,才使得人的感官更加靈敏,這又進一步強化了人對自身本質力量的體驗。就此馬克思歸納為以下的一段論述:“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42卷126頁)這使人想到當代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講的同樣的話:“多樣性和可能性是人的感覺中樞固有的,這真正是通向人類最高才華的鑰匙,因為多樣性和可能性是人類有機體的真正的結構。”[美]諾伯特·維納:《維納著作選》,39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可是二者相距了整整100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沒有廣播,也沒有電影和電視,主要的社會性交往手段是集會、報刊、戲劇、通訊社、電報等等,而他們關于人對自己本質占有的理論,卻設想著人們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的綜合運用,思維與感覺的完整體現,這為現代的廣播電視理論提供了值得回味的深層次的哲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垣曲县| 辽中县| 宁波市| 景德镇市| 盐山县| 古丈县| 绥化市| 文成县| 荣昌县| 常熟市| 高要市| 喀喇| 星子县| 红原县| 楚雄市| 河西区| 三明市| 乐陵市| 阜康市| 盘山县| 邻水| 宽甸| 天镇县| 乌兰浩特市| 上犹县| 庐江县| 泽州县| 阳新县| 都兰县| 海阳市| 张家口市| 南江县| 汪清县| 河北省| 永顺县| 郧西县| 恭城| 田林县| 莱阳市|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