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傳統和合之類型

和合學的理論公設,是和合學建構體系內諸構件和合的總體規則。反思中國傳統哲學范疇系統的和合的途徑,大致有四大類型,九種道路。茲作簡要敘述:

(一)一元和合類型

單一范疇特異化構成的和合道路:

1.太極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朱熹的太極論所體現的“理一分殊”思想參見拙著:《朱熹思想研究》(修訂本),183~187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226~23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 《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372~377頁。,及其反演,和合為太極之路。老莊的道范疇,管子的精氣范疇,王陽明的良知范疇參見拙著:《宋明理學研究》,571~58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都有相近于太極之路的和合結構。“月印萬川”為其意象境界。

[結構方式]:太極⊕“⊕”為和合加和運算符號。太極⊕太極⊕……?太極

從左向右?特異分化的太極(物之太極、人之太極)和合而為太極(本體之太極);

從右向左?反演過來,本體之太極分散為萬物眾生之太極(“物物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

[運演規則]:冪籌律及其反演。

[思維基礎]:思維的抽象化概括過程及具體化反概括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本質運動;主體意義追求的完整性及對差分的守恒性。

(二)二元和合類型

對偶范疇互補化生成的道路:

2.陰陽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 《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和合而為陰陽合一之道。文王八卦的生成模式,三極(才)之道各自的內部結構等,均屬陰陽和合道路。

[結構方式]:陰性⊕陽性?中和

從左向右?陰性范疇與陽性范疇和合而為中和之道(陰陽合為道)。

從右向左?中和之道反演,差分生成陰性范疇與陽性范疇(太極生兩儀)。

[運演規則]:中和律及其反演。此所指“中和”為現代術語,不同于《中庸》書中的“中”、“和”。

[思維基礎]:辯證思維的“合二而一”和“一分為二”,即思維的分析(對待化分析)過程和綜合(對待統一)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矛盾運動;主體意義追求的沖突性及其實踐解決。

3.內外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宋明理學的“內外合一之道”及“心無內外”、“理無內外”、“氣無內外”等學說思想中的范疇邏輯結構。

[結構方式]:內在⊕外在?存在

從左向右?內在者外化,外在者內化,和合而為無界際的存在。

從右向左?存在隨主體的確立而差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個有界際的實在。

[運演規則]:場化律及其反演。此所說“場”,是指無內外邊界的存在方式。

[思維基礎]:境界思維此所說“境界思維”,可從程顥的《識仁篇》、《定性書》中體貼其思維方式的“內外合一之道”的境界思維。的“一體化”過程及其“中心化”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交換運動或系統的開放化過程;主體意義追求的無限性及其主體相對性。

4.先后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朱熹的“理先氣后”說和“知先行后”說參見拙著:《朱熹思想研究》(修訂本),158~163頁,303~307頁。的邏輯結構。

[結構方式]:先趨⊕后繼?秩序

從左向右?先趨范疇與后繼范疇和合為一,生成秩序模型(先后有序)。

從右向左?秩序模型差分為先趨范疇和后繼范疇(序有先后)。

[運演規則]:線序律及其反演。

[思維基礎]:因果思維的推果過程和溯因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因果聯系和有序化運動;主體意義追求的秩序性和實踐達成的漸進性的統一。朱子學和陽明學“知行先后”之辯,除了語義、語用上的分歧,邏輯上的區別在于:朱熹認為,達到真知真行必須先致知后力行,工夫程序不可躐等。王守仁認為,真知真行(“知行之本體”)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秩序體,不是兩個“物事”。前者強調和合道路之漸進性,后者突出和合道路秩序的整體性。兩人實際上在同一條道路上,是“志同道合”的。

5.上下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邏輯結構。

[結構方式]:上位⊕下位?層級

從左向右?上位范疇與下位范疇垂直交流信息,和合為層級模型。

從右向左?層級模型反演,差分為上位范疇與下位范疇。

[運演規則]:級化律及其反演。

[思維基礎]:結構思維的建構過程及其解構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結構運動;主體意義追求的超越性和其實踐方式的現實性的統一或和合。

6.有無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同上書第四十章)。宋明理學中的有關“有無之辯”參見拙著:《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中的《有無論》,461~493頁。,其邏輯結構大略如是在宋明理學“有無之辯”中,有不少實質上是“上下和合之路”,如朱熹太極“無形而有理”,旨在使太極之道散殊為萬物之器,解決的是上下合一問題和太極一貫問題,跟上述引文中老子的有無和合之道,雖語形相似,但類型不同。古人缺少類型層次及其有規則轉換的明確認識。混同情況較多,以致理論人為復雜化。

[結構方式]:有實⊕無實?創生

從左向右?有特定實質的范疇轉化為無此特定實質的范疇,和合為減損式創生模型。如將實性范疇的某一特定實質內涵抽象減損,就創生出內涵更少、外延更大的虛性范疇關于實性范疇、虛性范疇的規定,參見拙著:《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從實性范疇到虛性范疇的運動就屬于“有的無化”的創生過程。

從右向左?反演過程,從無實范疇轉化為有特定實質的范疇,和合為增益式創生模型,如從虛性范疇向實性范疇的邏輯運動。

[運演規則]:生生律及其內在反演(有無反演)。

[思維基礎]:創造性思維的批判過程和發明過程的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生化運動及生物的生命過程;主體追求的理想化過程及其現實創造過程的和合。

7.天人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中國傳統哲學范疇邏輯和合道路的總道、大道、達路,是一條高濃度的復合道路,具有多維向、多層面;上述六條和合道路都是它的特異分道支路或偏性顯現,因此無單獨的特例。

[結構方式]:天道⊕人道?自然之道(道體、宇宙大道)

從左向右?天道與人道和合為自然之道,“道法自然”。

從右向左?自然之道差分為天道與人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熵增原理,走向渾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同上)(負熵原理,走向有序從現代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和非平衡熱力學耗散結構理論來看,老子講的天道損益方式是熵增加,均衡化,是走向渾沌和“死寂”(寂靜)的退化道路;人道損益方式是負熵增加,非均衡化,是走向有序和生動的進化道路。此“人之道”當理解為二義:自然生人之道與圣人養人之道。)。

[運演規則]:損益律及其天人反演。

[思維基礎]:智能化思維的生理最終死亡過程與心理終極永生過程的反演和合(此為天人合一之道的根本結構)。

[語義、語用]:生命運動及其精神過程;主體意義追求的終極性、虛幻性及其意義顯現的有限性、實在性的和合。

(三)三元和合類型

三極范疇中介化構成的和合道路:

8.三極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易經》和《易傳》的“三極之道”或“三才之道”,以及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后因地道式微,隱遁在方技、術數和工藝文化傳統中,學術文化中欠完善的三極和合之道。佛學中的“三諦”說,方以智的“∴”說,有形似之處,但語義、語用旨趣殊異,可不納入此道。

[結構方式]:主體⊕介體⊕客體?本體(即人⊕地⊕天?道或自然)

從左向右?主體通過介體此所說“介體”是指介于主客體之間的符號化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系統。其核心構件是科學技術和民主制度。與客體發生認識、實踐、價值等關系,和合為本體。

從右向左?本體差分化為主體、介體和客體。

[運演規則]:中介律及其反演。

[思維基礎]:主體智能活動的能動實踐過程和被動客觀過程的歷史分化與具體和合。

[語義、語用]:自然的人化運動和文化的自然運動的和合;主體意義追求的直接性(無中介)與實現意義的間接性(有中介)的和合。

(四)多元和合類型

范疇系統化構成的和合道路:

9.五行和合道路。

[范例舉要]:象數易學、中醫學中的五行生克制化循環道路。在學術文化中退化為組合式范疇,成為氣質化道路的一環,已不是范疇系統,而是一個范疇,故不在此道之中。

[結構方式]:順生循環之路(內含克)逆克循環之路逆時針運行方向。(內含生)。見圖3—4。

圖3—4

[運演規則]:循環律及其反演。

[思維基礎]:思維活動的周期性運動及其“圓圈”滾動式前進和合。

[語義、語用]:事物的周期性運動;主體意義追求的代際重演性和曲折進步性的和合。

上述九種和合道路,是比較典型的,此外由它們和合而成的更為復雜的道路網絡,如六十四卦的各種結構系統,儒學、佛學、道教的范疇邏輯結構系統等。但其基本道路運演不外上述四類九種和合道路。只是縱橫互補,意象叢生,更顯復雜、“神秘”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科技| 鄂托克旗| 永新县| 射阳县| 阜新| 县级市| 团风县| 曲沃县| 恭城| 赫章县| 左云县| 长海县| 龙陵县| 广昌县| 盈江县| 岢岚县| 余江县| 攀枝花市| 白山市| 名山县| 平乐县| 左云县| 大连市| 文水县| 石家庄市| 禄劝| 东丽区| 枣庄市| 周口市| 玛曲县| 香港 | 江孜县| 湖南省| 夏津县| 中山市| 方山县| 视频| 会宁县| 年辖:市辖区|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