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霹靂大醫:李可
- 張存悌 卓同年編著
- 6628字
- 2019-12-25 18:45:11
總 序
《火神派著名醫家系列叢書》的出版是有關火神派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醫學術流派探討的一件盛事,作為叢書主編,借此機會談幾點看法,并就教于廣大同道。
一、火神派的主流應該肯定
近年來,火神派異軍突起,以其獨特風格和卓著療效引起廣泛注意,在醫壇上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反響,雖然不無異議,但其主流的發展是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這主要表現在:
1.有關火神派的幾十部專著相繼出版,其中如《鄭欽安醫書闡釋》《扶陽講記》《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中醫火神派探討》等書一再加印,堪稱暢銷書;特別是鄭欽安的著作《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及其著作的合集竟有多種版本先后上市,雖然不無跟風之嫌,但畢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需求。
2.從2008年起,全國連續召開了七屆“扶陽論壇”會議,媒體報道場面熱烈,頗有“爆棚”之勢。2012年11月在成都召開的第五屆“扶陽論壇”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專程到會,并致辭祝賀;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區還多次召開了有關火神派及吳佩衡、李可等人的專題研討會;《中國中醫藥報》和《中醫雜志》時有相關文章和報道發表。
3.發掘了一批近代火神派名家如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劉民叔、戴麗三等人的學術經驗,他們早年的醫案集相隔多年后又重新再版;鄭欽安以前的扶陽醫家亦有新的發掘,幾種著作新近上市,如《扁鵲心書》《素圃醫案》《吳天士醫話醫案集》等;涌現了一批當代火神派名家如盧崇漢、李可等人,病人門庭若市,甚至其弟子亦患者盈門;在民間則有相當數量的醫家以“火神派”著稱,在患者中有一定影響。
4.全國扶陽論壇2011年建立了“中國扶陽網”,為火神派的學術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民間的扶陽網站則場面興旺。有意思的是,相當一批中醫愛好者接受、推崇火神派,滿世界宣揚扶陽觀點,有些人甚至成為“火神派票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火神派熱”,這種局面應該說是多年來少見的。
盡管有人對火神派持有異議,挑出一些毛病,但上面所舉應該是火神派發展的主流,這一點應該首先肯定。即或有些不足,某些醫家言論不當,亦屬枝節問題,不影響大局。
二、火神派的主要學術思想
火神派是一個獨立的醫學流派,其學術思想是獨特的、系統的。作者歸納了火神派的主要學術思想:
1.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這是其最基本的學術觀點。鄭欽安“認證只分陰陽”“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的陰陽辨訣,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2.重視陽氣,擅用附子
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是火神派的理論核心;擅用附子,對辛熱藥物的應用獨樹一幟。所謂擅用附子,表現為廣用、重用、早用、專用附子等方面,其中以廣用附子為必要條件,其余三者為或然條件。
3.詳辨陰證,尤精陰火
對陰證的認識十分全面,對陰火的辨識尤其深刻,獨具只眼,此為其學術思想最精華的部分。唐步祺先生稱:“鄭氏所特別指出而為一般醫家所忽略的,是陰氣盛而真陽上浮之病。”此即指陰火而言。
4.陰盛陽衰,陽常不足
陰盛陽衰是對群體發病趨勢的認識,即陰證多發,陽證少見;陽常不足,陰常有余是對個體陰陽變化的概括。二者結合,可以說是火神派對人群發病的病勢觀。這是決定其強調扶陽、擅用附子的前提條件。
以上這些觀點前后呼應,一以貫之,形成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作者稱之為“四大綱領”。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重視陽氣,擅用附子。由此可以為火神派正名:所謂火神派,是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擅用姜附等辛熱藥物的一個獨特的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醫家被冠以“某附子”之類的雅號。廣義上說,一個醫家如果重視陽氣,擅用附子,就可以稱之為“火神派”。
火神派根源于傷寒派,所以選方用藥具有明顯的經方法度,風格十分鮮明獨特。除擅用附子外,選方以經方為主,加減不過三五味,精純不雜,法度謹嚴,絕不隨意堆砌藥物。具有這種風格者,作者稱之為“經典火神派”,即較為忠實地繼承了鄭欽安的用藥風格者。按此標準,吳佩衡、戴麗三、黎庇留、范中林、唐步祺、曾輔民、周連三等人可謂經典火神派的代表。作者認為,經典火神派是一種較為純正的境界,一般人需要修煉方能達到。
區分“經典火神派”和“廣義火神派”,純粹出于研究的需要。實際上,廣義火神派的眾多醫家以豐富各異的獨特風格拓展了火神派的學術內涵,比如祝味菊先生的溫潛法中用附子配以龍齒、磁石、酸棗仁、茯神,李可先生“破格救心湯”中四逆湯與人參、山茱萸的合用,補曉嵐先生的“補一大湯藥”熔溫辛于一爐,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思路等,都有著廣泛影響,豐富發展了火神派的學術內容。派內有派,在所有醫派內部包括傷寒派、溫病派等都是存在的。本叢書的宗旨就是要發掘包括“廣義火神派”在內的各位名家的獨特經驗。
三、火神派是經世致用的
火神派不僅有獨特的學術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是經世致用的,即有利于當世中醫,致力于提高療效,說通俗些,火神派治病是管用的。這個學派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療效才是它的生命力。
1.有大量的臨床驗案為證
無論是近代的《吳佩衡醫案》《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祝味菊醫案經驗集》及《魯樓醫案》《盧氏臨證實驗錄》等,還是當代的《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唐步祺的《咳嗽之辨證論治》等個人醫案專輯,以及近年出版的《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火神派當代醫家驗案集》等十幾種名家選集,都收錄了眾多火神派醫家的治驗病例,既有常見病,更有疑難重癥,其用藥風格之鮮明、辨證思路之獨到、病例之多、療效之高,都足以令人稱奇贊嘆,這才是弘揚火神派的最根本的基礎。
2.有一批醫家轉變醫風,欣然變法,成為火神派門人
認識并接受一個學派是需要親身實踐的。很多醫家在學習和實踐以后,認識到火神派的奧妙,接受其學術思想,一改多年醫風,棄舊圖新,轉入火神派殿堂,一如當年滬上名醫徐小圃、陳蘇生投入祝味菊門下,成為火神派一員。這從側面反映了火神派的效用和影響。下面引錄幾位醫家的感言,可見其變法的心路歷程:
陜西省扶風縣中醫爨(音竄)新德:“走上中醫之路40年,雖遵‘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之旨,但大多在云里霧里摸索,常感到胸中了了,指下難明,辨證論治漫無邊際。后接觸到中醫火神派醫著,看到火神派起死回生的醫術,為他們大劑量應用附子而驚心動魄,為其神奇療效而拍案叫絕,贊嘆不已。后在臨床中運用扶陽理論治療疑難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對火神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醫風為之一變,對時下西醫無法治愈的一些疑難癥的治療后,神奇療效不斷出現。”(《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學術思想研討暨紀念吳佩衡誕辰120周年論文集》,下同)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醫郭文榮:“余上世紀60年代步入中醫之門,從師攻讀經方……純中醫四十載,臨床每遇疑難病癥,自認為辨證無誤,選方用藥正確,經方、時方、名老中醫經驗等方法用盡,效果不佳,非常困惑。自近三年學習了唐氏的《鄭欽安醫書闡釋》、盧氏的《扶陽講記》及《吳佩衡醫案》、張氏的《中醫火神派探討》等火神派著作,猶如發現了新大陸,相見恨晚,臨床療效大大提高。由此認為,扶陽理論是中醫今后發展的方向,是中醫的捷徑。”
福建省南平市中醫余天泰:“自從學習火神派以來,特別是接受祝(味菊)師觀點(指‘陽常不足,陰常有余’論)后,一改30余年遣方用藥之風格,臨證治病注重溫陽扶陽,療效大有提高,從而也更加增添了我對中醫藥的信心。”(《第二屆扶陽論壇論文集》)
河南滑縣老中醫陳守義自謂:“學了火神派以后,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河南駐馬店市中醫傅文錄說:“學了火神派后,的確有大徹大悟之感覺。深深感悟到,臨床工作二十余年,苦苦地執著追求,卻百思不得其解。一入火神派門檻兒,可謂別有一番洞天,不僅有撥云見日、茅塞頓開之感,同時還有一種在一瞬間抓住了中醫之根蒂與精髓之感,也充分認識到中醫博大精深后面那真正的內涵與神靈。”
看得出,他們都是從醫幾十年、有一定聲望的老中醫,晚年變法,轉變醫風,說明火神派確實經世致用,引人入勝,一如當年齊白石58歲時毅然“衰年變法”,成就一番功業。如果征集這方面的事例,相信會有更多的醫家暢談變法感悟。
作為火神派的傳播者,作者還有幸接觸過不少中醫“粉絲”“票友”,慕名找到作者,述稱接受扶陽理念后,求醫轉用火神派方藥,療效明顯提高,許多久治不愈的痼疾竟然迎刃而解;有些“票友”還能仿照火神派方略給人治病,療效居然不俗。如果征集這方面的事例,同樣能有許多故事。
四、陽虛法欽安,何偏之有
火神派的興起乃至成為熱點無疑是好事,由此引起有關學派及學術的爭鳴,也是正常的。中醫學歷史證明,不同學派通過交流、爭論,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才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因此,鼓勵、支持包括火神派在內的學派研究,是中醫繼承、提高與創新的應有之義。
有關火神派爭議最集中的一點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許多人稱其重陽有偏,用附子有偏……總而言之,一個“偏”字了得!火神派是否火走一經,劍走偏鋒?這個問題應該辯證地看,所謂偏是偏其所長,偏得其所,有其長即有其偏,無所偏則無其長。
1.各家學說“無不有偏”
歷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議論必然有所側重,強調一說,突出一義。金元四大家分別以突出寒涼、攻下、補土、養陰而見長,旗幟鮮明地提出各自獨立的學說,構成了中醫豐富多彩的各家學說框架。由于強調一說,突出一義,議論與著眼點自然有所偏重,這是很正常的。劉完素主張“六氣皆從火化”、張子和“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李東垣把“大疫完全歸咎于內傷”、朱丹溪的“滋陰降火論”可謂皆有其偏,不了解這一點,就是對各家學說缺乏起碼的認識。
火神派強調陽主陰從,與陰陽并重的理論確有不同;強調腎元的作用,與東垣重視脾胃也不相同,唯其如此,才顯出其觀點的獨特性和側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各家皆有所偏,所謂有其長即有其偏,無所長則無其偏,這是各家學說的基本特點,不承認這一點,各家流派恐怕就無以存在了。清·李冠仙說得好:“殊不知自昔醫書,惟漢仲景《傷寒論》審證施治,無偏無倚,為醫之圣。后世自晉叔和以下,無不有偏。迨至金元間,劉、張、朱、李,稱為四大家,醫道愈彰,而其偏愈甚。河間主用涼,丹溪主養陰,東垣主溫補……前明王、薛、張、馮,亦稱為四大家,大率師東垣之論,偏于溫補,而張景岳則尤其偏焉者也。其實《新方八陣》何嘗盡用溫補,而其立說則必以溫補為歸。后人不辨,未免為其所誤耳……不善學者,師仲景而過,則偏于峻重;師守真而過,則偏于苦寒;師東垣而過,則偏于升補;師丹溪而過,則偏于清降。”(《知醫必辨·序》)
雖說“醫道愈彰,而其偏愈甚”之語說得有點過頭,但終歸指明了各家學說“無不有偏”的事實。
2.補前人未備而成一家言
從另一方面講,這種所謂偏確實又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并未超出經典理論的范疇,絕未離經叛道,否則它不可能流傳下來,因為它經不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從這一點上也可以說并不偏。明·李中梓說:“(金元)四家在當時,于病苦莫不應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謂補前人之未備,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卻相發明,豈有偏見之弊?”“子和一生豈無補劑成功?立齋一生寧無攻劑獲效?但著書立言則不及之耳。”孫一奎則說:“仲景不徒以傷寒擅長,守真不獨以治火要譽,戴人不當以攻擊蒙譏,東垣不專以內傷樹幟,陽有余、陰不足之談不可以疵丹溪。”(《醫旨緒余》)《四庫全書提要》對這幾句話大加贊賞,稱為“千古持平之論”,難道今人還不及古人公允?
火神派強調扶陽的主張不過是對《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觀點的發揮而已;強調腎陽的功用,與古人“腎為先天之本”“補脾不若補腎”的理論也有相近之處,并未離經叛道,何偏之有?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汪劍教授稱:“仔細研究火神派醫家的著作,便能發現火神派作為中醫學術體系范圍內的一種學術流派,其理法方藥始終遵循辨證論治的規范。”此論公允。
坦率地說,不排除有人“各承家技,始終順舊”,見到稍有創新之見,輕則認為偏差,重則斥為離經叛道,其實是保守思想在作怪,或者對各家學說缺乏常識。歷史上,各家學說均曾遭受非議和攻擊,可以說無一例外,有的還很激烈,看一看溫補派與寒涼派、滋陰派的爭論就可以知道。然而,這些流派今天仍被接受并予發揚,歷史證明了它們的價值和地位。這里,關鍵是對各家學說應持歷史態度和客觀分析,要“因古人之法而審其用法之時,斯得古人立法之心”,否則“窺其一斑而議其偏長”(明·孫一奎語),那才真正出了偏差。
3.陽虛辨治,獨擅其長
關鍵是要認識到各家流派各有所長,各具特色,“人譏其偏,我服其專”。不要求全責備,以偏概全,學者要善于取精用宏,博采眾長,“因古人之法而審其用法之時”,何偏之有?我們常說,“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醫雜著》),諸家各有其長,各司其屬,為諸多醫家所遵奉,沒有人嫌其偏,“果醫者細心參酌,遇熱癥則用河間,遇陰虧則用丹溪,遇脾虛則用東垣,遇虛寒則用景岳,何書不可讀?何至咎景岳之誤人哉!”(《知醫必辨》)
今作者聊為續一句“陽虛法欽安”——遇陽虛之證則參用鄭欽安之法。其他中醫學派都可以信奉,怎么輪到火神派就出偏差了?恐怕還是見識不夠。須知鄭欽安“于陽虛辨治所積累之獨到經驗,實發前人之所未發……千古一人而已!”(唐步祺語)大要在善用之而已,何至咎欽安之誤人哉!
清?齊有堂說:“六經原有法程,病在陽明,所怕是火,火邪實盛,足以竭陰,法當急驅其陽,以救其陰;病在少陰,所喜是熱,熱尚未去,陽即可回,法當急驅其陰,以救其陽。不明其理,肆謂某某喜用溫補,某某喜用寒涼,安知仲景之法條分縷析,分經辨證,確有所據,溫涼補瀉,毫不容混,烏容爾之喜好也耶?徒形所議之疪謬耳”(《齊氏醫案》)。意思是說病在陽明,當救其陰;病在少陰,當救其陽,“分經辨證,確有所據”。那些“不明其理”者,卻反說人家是率性而為,肆意稱其“喜用溫補”“喜用寒涼”等,實在沒有道理,“徒形所議之疪謬耳”——徒然顯示這種議論之謬誤耳。
當然有所偏不等于走極端,火神派主張陽主陰從不等于有陽無陰;重視陽虛不等于否認陰虛;主張扶陽并不廢止滋陰;廣用附子不等于濫用附子,等等,其實這些屬于常識范圍,一個成熟的醫家怎么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不管怎么說,火神派的興起乃至成為“熱點”都是好事,如果由此引起有關學派乃至整個中醫學術的爭鳴,都將促進中醫的繁榮和發展。
五、火神派是第八個醫學流派
火神派完全符合構建一個醫學流派的主要條件,即:有一個頗具影響的“首領”鄭欽安;有兩部傳世之作《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有以吳佩衡、唐步祺、盧崇漢等為代表的眾多傳人延續至今,民間擁戴者尤多。它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創制了代表本派學術特點的幾首名方如潛陽丹、補坎益離丹等,而其用藥特色之鮮明更是超乎尋常,其臨床大量成功的案例都表明這是一個特色突出而經世致用的醫學流派,與其他醫派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我們認為它是繼傷寒、金元四大家、溫補、溫病派之后的第八個醫學流派。作為建議,它有理由補充到高校《中醫各家學說》的教材中去。相信火神派的學術價值,必將越來越得以彰顯,薪火相傳。火神派熱也好,“冷思考”也好,都不會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它將按照中醫發展的規律展示自己的前程。
六、關于叢書編寫的設想
本叢書旨在進一步發掘、整理火神派的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形式上以醫家為單元,從廣度和深度來揭示入選名家的豐富各異的學術特點,進一步弘揚其學術精粹,促進當代中醫臨床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各家學說和基礎理論研究進行新的拓展。
我們擬分批推出這套叢書,第一批暫且選定鄭欽安、吳佩衡、祝味菊、劉民叔、范中林、戴麗三、唐步祺、周連三、李統華、曾輔民、李可等醫家作為選題目標,他們的火神派醫家身份應該沒有問題。
關于各書作者,像吳佩衡、戴麗三等都有后人或傳人,由他們來編寫,應該是理想人選。其他則遴選對某醫家有興趣、有研究者執筆,當然,他們應該是火神派傳人,至少應該對火神派有著相當的理論基礎。
每位醫家基本內容包括:醫家生平事略、師承、門人及人文掌故等,重點是其學術思想尤其有關火神派的內容,包括理論建樹、臨床經驗、醫案薈粹等,當然也包括非火神派方面的內容,以展示其學術全貌。中心是全面而深入地發掘各個醫家的獨特學術風貌。
總之,鼓勵和支持包括火神派在內的學派研究,是中醫繼承、提高與創新的應有之義。我們應該乘勢努力,通過火神派研究,推動整個中醫學的發展。《火神派著名醫家系列叢書》的編輯出版,在各家學說的研究中尚屬首創,這是一次嘗試,缺點在所難免,還望高明賜教。
張存悌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