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回望中醫(yī)
  • 陳文塏
  • 4225字
  • 2019-12-20 20:21:19

第一節(jié) 自然哲學原理

自然哲學可以說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前身,在實證的科學出現(xiàn)之前,人們主要是通過觀察思考來解決自然界的哲學問題,包括自然界和人的關系,自然界的最基本法則等等。在自然哲學階段,人類產生了不少閃耀著智慧之光的重要理論,甚至成為現(xiàn)代科學的基石。我們了不起的祖先,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成就了偉大的自然哲學成果,成為中醫(yī)學的奠基。更確切地說,中醫(yī)理論是建立在我們祖先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以及自然與人類關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一、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它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地位顯赫,至漢代大儒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從此,天人合一成為傳統(tǒng)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對天人合一的闡述,內容十分豐富,亦多分歧,我贊成季羨林先生簡單明了的理解: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黃帝內經》對天人合一思想有自己的理解,其核心價值是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具體包括如下內容:一、天人相應。人如一小天地,天地的道理對人,甚至對社會也是適用的。《黃帝內經》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參也”,便是這個意思。二、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雖然是相互影響的,但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居于主導地位,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反自然,這是理所應當?shù)摹@献诱f得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層級,“人定勝天”是不能成立的。三、人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不可分,人本身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對于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在陰陽五行等內容中有具體的說明。

二、宇宙陰陽觀

《黃帝內經》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認為陰陽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是一切事物分類、變化、興衰的根源,是所有變幻莫測現(xiàn)象的原因所在。《黃帝內經》對陰陽給予了最崇高的評價,陰陽是支撐中醫(yī)最主要的理論基礎和貫穿整個體系的主線,可以說沒有陰陽便沒有中醫(yī)。

一般認為陰陽是來源于古人對陽光向背的觀察,向陽的一面明亮、溫暖、萬物趨向運動……而背陰的一面陰暗、寒冷、萬物趨向靜止……古人在形成陰陽的概念后,繼續(xù)深入觀察分析陰陽的規(guī)律,并以此來理解世間的一切事物,于是形成了陰陽學說。

陰陽的基本含義是:世間一切關聯(lián)的事物和事物內部,都可以分為相互依存和對立的陰和陽兩個方面,比如男和女,上與下,動和靜等等。陰陽兩方面既統(tǒng)一又對立的矛盾運動便是一切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比如陰陽的變化產生了晝夜和四季。

陰陽的基本內容有: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消長與陰陽平衡和陰陽轉化,最根本的是陰陽的互根與對立。陰陽互根是指陰和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沒有陽就無所謂陰,沒有陰也無所謂陽,就像沒有上便無所謂下,沒有女人也無所謂男人一樣。陰與陽具有不同的屬性,又是矛盾對立的,就如陽光和雨露,相互矛盾,但又缺一不可。陰陽消長與陰陽平衡是陰陽矛盾運動的具體表現(xiàn)。陰陽這對矛盾體,總是處于彼此的不斷消長的變化之中,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反之亦然。陰陽消長的動態(tài)變化總是圍繞著陰陽平衡而進行的,消長到一定程度便向平衡回歸,達到新的平衡。如果陰陽的相對平衡無法恢復,共存的條件消失,陰陽的統(tǒng)一體便瓦解,事物即告終結。陰陽轉化是說陰和陽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向對方轉化,陽可以轉化為陰,陰也可以轉化為陽。最具代表性的陰陽轉化便是物極必反。一天的明暗變化,一年的寒暑變遷就是陰陽消長與陰陽平衡和陰陽轉化的明顯例子。一天的晝夜變化,是由于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形成的,而中醫(yī)用陰陽來解釋日節(jié)律。黎明是陽勝過陰,于是白天開始,然后陽不斷增長,陰不斷減弱,到了正午,陽最盛,陰最弱;午后陰開始旺盛,陽開始減弱;傍晚陰開始超過陽,于是進入夜間;上半夜,陰仍然增長,陽繼續(xù)減弱;午夜是陰最盛,陽最弱的時候;下半夜,陽開始增長,陰逐漸減弱;到了天明的時候,陽超過陰,于是新的一天開始,如此周而復始。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這里,我們清楚地看見了陰陽互為消長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總是圍繞陰與陽的平衡線來運動的,不斷打破平衡,又不斷達到新的平衡。陰與陽達到最盛的時候,或者陰向陽轉化,或者陽向陰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就說過“反者,道之動”。當然,如果一天中陰陽不能形成既對立又互根的狀態(tài),有陰無陽,或者有陽無陰,那就會是無盡的黑暗或永晝,日節(jié)律便不復存在,“日”這個概念便不會有了。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陰陽互含的道理,只有陰陽互含,才可能有陰陽的轉化。男人有雌激素,而女性有雄激素,也是陰陽互含的表現(xiàn)。《黃帝內經》對陰陽的研究遠不止于此,對陰陽的表述還有太極圖、八卦等形式,特別是太極圖,形象、生動且寓意深刻,對我們理解陰陽學說很有幫助。

img

圖2-1 太極圖

太極圖是一幅美麗和諧的圖示,中有黑白陰陽魚相抱,黑陰白陽代表關聯(lián)又對立的陰陽雙方;反S的曲線不斷變化,體現(xiàn)了陰陽的不斷消長和相對平衡;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極化點”,顯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不斷消長變化到“物極”時出現(xiàn)陰陽的轉化,太極圖飽含陰陽的許多哲理。

《易經》對陰陽就有深刻論述,到老子便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陰陽學說在世界哲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報道說老子的《道德經》曾風靡歐洲,對德國的影響尤其巨大,“辯證法”這三個字就是根據(jù)太極陰陽八卦命名的洋名字,萊布尼茲、康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都是師從老子的。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陰陽學說的確是相當正確地理解了世界,是了不起的東方智慧,至今對陰陽的研究不斷也就不奇怪了。

三、五行系統(tǒng)觀

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五者相互資生又相互克制,形成事物的運動變化,行,有運動變化的意思,也有歸類的含義。將與金木水火土的基本屬性相近的事物歸為一類,如此推演開去,便將萬物分成了五個巨大系統(tǒng)。

五行歸類是根據(jù)事物屬性相近歸為一類,逐步延伸而成,具有無限的擴充性(表2-1)。

表2-1 五行歸類表

img

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是生克制化4個字。相生指促進資生,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環(huán)。相克指制約削弱,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對于超過正常的相克,叫做相乘(有趁機之意),如木乘土。如果某一行太強,可以反過來克制勝過自己的一行,叫反侮(欺侮),如土侮木。從五行生克的推演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生克中都有糾偏的制約機制,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可以克木,以制約過度相生;木克土,土生金,金可以克木,防止了克伐的過度。相生、相克中所含的制約機制,保證了事物的持續(xù)發(fā)展,這就是制則生化——制化的意思。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對五行有精辟的論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動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不難理解五行生克的道理。五行在歷史和現(xiàn)代均有積極意義。我對五行有三點看法:第一,積極看待五行。五行認為事物間具有相互促進和制約關系的認識是正確的,這類似于陰陽。五行將事物分成五大系統(tǒng)的觀點,有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思想的萌芽。特別是五行的制化理論,指出事物在矛盾運動中有自我保持穩(wěn)定的機制,非常可貴,很像控制論的負反饋。第二,靈活運用五行規(guī)律。不能刻板對待五的分類和五行生克規(guī)律,應以事實為準。五類劃分是一個概數(shù),中醫(yī)就有六腑、六淫、十二經脈等等,不能說萬物只能劃分為五類。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也不能絕對化,五行本身有反侮就是例證。比如,酸入肝,但不能認為酸味的食物或藥物只入肝,其他的味道便不入肝,《黃帝內經》只是說“酸先入肝”,強調了酸與肝關系特殊。總之,必須實事求是來看待從五行規(guī)律推演出的結果,機械刻板地使用五行規(guī)律會犯錯誤,甚至鬧笑話。第三,在中醫(yī)體系內,陰陽重于五行,五行主要用于系統(tǒng)歸類,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各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五行本身也具有陰陽屬性,木、火屬陽,金、水、土屬陰,可以把五行看成陰陽的補充和多樣性表現(xiàn)。

四、精氣本原論

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的“精”與“氣”,是古人追求宇宙物質本原而形成的概念,有本體論的意味,被引入中醫(yī)后,其含義已經與原始概念有所區(qū)別。“精”有精華的意思,是有形的。“氣”活動性很強,不可見,是無形的。精和氣都有物質本原的含義,精和氣代表了人體有形與無形的兩大類物質。有形與無形是可以轉化的,有形之精可以化為無形之氣,無形之氣也可以凝聚成有形之精,老子就說“有生于無”,而有形之精還可以變化成各種形態(tài),就像水的三態(tài)變化。

精氣概念為中醫(yī)理論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醫(yī)素有“陰精,陽氣”之說,在臨床實踐中多將精氣概念歸屬于陰陽學說,這與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氣為本原化生陰陽有所不同。

自然哲學常常被認為是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一個已經過去了的階段,但它卻是科學的前身。我國古代的自然哲學,是我們祖先“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通過對天、地、人的冷靜觀察與睿智思考得出來的結論,它是中醫(yī)理論的奠基石。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決定了中醫(yī)尊重自然、重視整體的兩大特色,并由此確立了中醫(yī)四時養(yǎng)生,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一系列法則。在整體思想的指導下,“有諸內,必形諸外”[1](《孟子·告子下》)成為中醫(yī)認識人體生命現(xiàn)象的基本法則,更是診斷學的主要原理。中醫(yī)另外一個主要理論基礎——陰陽學說在整個體系中無所不在,是中醫(yī)理論的骨架。可以說,我國古代的自然哲學是中醫(yī)的前身。

有人認為,科學是實證的,只有實證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而自然哲學是人們觀察思考的結果,是非實證的,未必靠得住。這種觀點值得商榷,我們知道,科學的奠基始于公理/公設,那么公理是什么?公理,是指依據(jù)人類理性的,不證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類長期反復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基本命題。比如任何兩點之間都可以用直線連接。知識告訴我們,抽象中的點和直線不是真實的存在,但我們仍然確定這條公設是合理的,因為它符合理性,能被無數(shù)接近這種抽象的事實所印證。但我們不能說,科學的,皆是實證的。看來,科學與自然哲學的出發(fā)點似乎都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關鍵是看基礎確立得牢與不牢,由此的推理是否可靠。

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從我國古代自然哲學轉化為醫(yī)學理論的中醫(yī),是否有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华容县| 合江县| 宁南县| 车险| 宜州市| 吴忠市| 达尔| 阿勒泰市| 六安市| 大荔县| 隆昌县| 郑州市| 吉木萨尔县| 扎赉特旗| 交口县| 甘南县| 明水县| 棋牌| 承德市| 富源县| 嵊泗县| 灵丘县| 温宿县| 女性| 沿河| 西乌珠穆沁旗| 和静县| 道真| 高碑店市| 西林县| 酒泉市| 峨眉山市| 保康县| 周至县| 金坛市| 罗定市| 宝清县| 聊城市| 安泽县|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