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發明
- (明)皇甫嵩 皇甫相
- 1342字
- 2021-06-11 20:24:46
校注說明
《本草發明》作者為皇甫嵩、皇甫相父子。皇甫嵩號靈石山人,明代武林人。他搜輯方書,推本《內經》,爰及諸家本草及李東垣、朱丹溪之論,參閱考訂,求其旨要,著為《本草發明》六卷。
關于皇甫嵩生卒年及生平,史料不詳,僅從其自序題曰“萬歷戊寅”,即萬歷六年(1578)可做些推測。萬歷之前的皇帝為隆慶及嘉靖。隆慶皇帝在位僅六年,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皇甫氏能著書,當在三十歲以后,可以推知他生活在嘉靖至萬歷年間的可能性較大。從其自序“承祖、父業”可知,其家世業醫,從其祖父、父親學醫。從其“于儒暇究心于醫”可知,其為儒而兼醫者。
本書卷一總論藥性及制方之義:卷二至卷六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論各藥。皇甫氏對藥物功效之原理進行了解釋,寫作風格簡明扼要,易于理解。其中不乏經驗之談,如某藥專治某病,某藥監其藥,以某藥為君,其藥佐之為引,各有所宜。
《本草發明》存世版本不多,今存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刊四卷本、上海圖書館藏明刊六卷本、日本抄本。經考察,發現《本草發明》僅刊刻過一次。上海圖書館藏明刊六卷本為足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刊為四卷本,缺第五、第六卷,為殘本,日本抄本為據明刊本抄寫而成。本次整理以上海圖書館藏明刊為底本,以日本抄本為對校本,以200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十年甲申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黃帝內經》、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張存惠晦明軒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明刊《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湯液本草》、明萬歷元年周氏仁壽堂本《本草蒙筌》、金陵本《本草綱目》為他校本整理而成。本次整理所采用的處理方法如下:
1.采用簡體橫排形式,用新式標點,對原文重新加以句讀。
2.凡底本中繁體字、俗字、書刊匠字、異體字,予以徑改,不出注。對底本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原文不改,于初見處出注說明。底本中避諱字,不影響文義者不改,影響文義者改正,并出校說明。
3.凡底本中有明顯脫誤衍倒之處,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記。無明顯證據者,出校存疑。本書引《黃帝內經》之文,明顯有誤者,據《黃帝內經》改。又本書撰寫于明代,其中引《神農本草經》等書之內容,顯系引自《證類本草》,故有些誤字據《證類本草》改。此外,本書撰寫過程中,暗引《本草蒙筌》多處,故有些誤字亦據《本草蒙筌》改。若非明顯脫誤衍倒,則不作改動,僅于注中出注說明。
4.對于“已”“巳”等易混字予以徑改,不出注。
5.書中藥物字形不規范者,除藥物異名外,均以藥物規范字律齊。
6.凡底本與校本文字有異,義皆可通者,原文不改,出注說明。而校本明顯有誤者,不再出校注。
7.中醫歷史源遠流長,許多病名常有多種寫法及稱謂,本書不做改動。如天花,因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擊虜所得,故呼為虜瘡。隋朝稱為宛豆瘡,唐朝稱為天行發斑瘡,宋稱為豆瘡,宋代龐安時又不再稱“瘡”,而改豆作痘,明清以后,又稱天痘、痘疹、天花。本書稱天花為豌豆瘡、踠豆瘡、痘瘡等。為保留原貌,不做統一。
8.古人引書多用簡稱,有簡稱同而實非一書者,于注中一一注明。如本書引《液》之內容,有些出自《湯液經法》,有些出自《湯液本草》,故于書中出現之處均注明所出書籍。
9.將原文中的方位詞“左”“右”,改為“下”“上”。
10.底本每卷卷首均有本卷所載藥物目錄,今均刪去,統一移至本書卷首目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