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 蘇勇軍
- 2624字
- 2020-06-05 17:28:07
前言
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海洋開發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亦是關系國家盛衰的戰略利益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概念進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的現狀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突飛猛進。2015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近6.4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
海洋旅游(marine tourism)亦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提升空間。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部署了海洋旅游業的發展,提出要“科學規劃和開發濱海、海島度假區等建設。實施旅游精品戰略,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濱海黃金旅游帶”。2013年12月,國家海洋局與國家旅游局簽署了《關于推進海洋旅游發展的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啟動海洋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工作,適時推出一批全國海洋旅游示范縣、示范島和示范景區;支持一批重點海洋旅游景區發展成為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精品旅游景區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地旅游、三沙旅游和無居民海島旅游等新興旅游方興未艾。根據國際南極旅游業者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arctica Tour Operators, IAATO)統計,2013年至2014年度,中國登陸南極的游客人數已達3367人次,僅次于美國和澳大利亞。2013年10月,“椰香公主”號郵輪從海口秀英港碼頭出發,前往西沙海域永樂群島,三沙旅游正式開啟。2014年,海洋旅游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態勢,郵輪游艇等新興旅游業態發展迅速。全年海洋旅游業實現增值8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在整個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比例中穩居第一,占比達到35.3%,海洋旅游業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
浙江是我國的海洋大省,海岸線曲折綿長、海域島礁眾多、海岸類型多樣、港口海灣資源豐富、灘涂面積廣大、海洋漁業資源豐富。2011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的批復,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環節。根據規劃,浙江將充分挖掘豐富的“海洋生產力”,把海洋經濟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浙江省內濱海和海島旅游資源豐富,70多個島嶼擁有沙礫質海岸,沿海7大城市有2700個優良級單體,占全省的68.9%。優質單體相對集中在杭州灣北岸、寧波東南沿海、舟山群島、溫臺沿海一帶,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總體上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海洋旅游在浙江的旅游產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近10年來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海洋旅游收入已經占到全省旅游經濟總量的一半,在全省海洋經濟總量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6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了《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強調:“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大力推進海港、海灣、海島‘三海聯動’,打造覆蓋長三角、輻射長江經濟帶、服務‘一帶一路’的港口經濟圈,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上新臺階”,“加強重要海島開發和無居民海島保護利用,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綠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產業。”大力發展浙江海洋旅游產業,契合浙江發展的新時代要求。但在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開發隨意性、盲目性較大,海洋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導致產品定位雷同、層次較低、資源整體效益不高、盲目重復建設、缺乏創新等問題突出。另外,由于旅游管理和開發體制存在問題,“大旅游、小管理”的矛盾日益凸顯,造成調控乏力,旅游資源、資金、人力等有效整合困難,對浙江海洋旅游資源潛力的進一步發揮形成制約。如何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改善旅游管理部門職能,開發具有創新意義與符合時代潮流的海洋旅游產品,保持海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本書旨在全面解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海洋世紀”后,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海洋旅游產業發展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系統闡釋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層面,進一步發展海洋旅游產業、提升海洋旅游產業競爭力對實現浙江“十三五”奮斗目標的作用與意義,同時為當代浙江海洋社會經濟建設建言獻策。本書共八章:第一章主要闡述國內外海洋旅游研究的進展及發展方向;第二章主要梳理海洋旅游資源的分類、特征及發展狀況等基本問題;第三章在界定海洋旅游產品基礎上,對浙江海洋旅游產品體系構建及發展對策進行探討;第四章以專題的形式,探討了浙江海島旅游的發展情況;第五章則以郵輪產業為例,闡述了浙江海洋旅游新業態發展;第六章以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核心區寧波舟山為例,分析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的必要性與發展路徑;第七章對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與城市經濟之間的耦合協調進行了定性與定量分析;第八章則對浙江海洋旅游產業如何積極響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以上大致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框架,希冀本書的出版對廣大讀者了解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的構成、內涵、特色、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態勢有所幫助。
本書系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文化創新類)——“海洋文化研究創新團隊”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同時也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重大招標課題(項目編號:14HYJDYY04)研究成果之一。本書由項怡嫻、蘇勇軍負責提綱擬定、研討組織、全書統稿等工作,鄒智深負責書稿的校對工作,相關章節分工如下:前言及第三、四章由蘇勇軍撰寫,第一章由鄒智深撰寫,第二、六章由項怡嫻撰寫,第五章由沈世偉撰寫,第七章由周春波撰寫,第八章由周娟撰寫。
本書得以付梓,是與各方力量的幫助和支持分不開的。感謝浙江海洋文化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龔纓晏教授、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院長張偉教授、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等一直以來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吳偉偉老師為本書付出的辛勞。
本書期望能夠客觀、全面、深刻地思考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新時期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基本框架和運行體制,但由于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涉及面廣,書稿中難免有掛一漏萬之失;加之撰寫時間倉促,學力有限,書稿中難免存在不當或錯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本書廣泛吸收了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盡可能在書中一一注釋說明,若有遺漏,敬請見諒,在此一并感謝!
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創新團隊
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