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醫寄生蟲學實驗指導
- 杜愛芳
- 2608字
- 2020-08-14 13:45:39
實驗六 其他重要吸蟲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
掌握棘口吸蟲、背孔吸蟲、嗜眼吸蟲、異形吸蟲、雙穴吸蟲、環腸吸蟲、梟形吸蟲的基本構造,并且能夠在顯微鏡下或肉眼觀察識別這幾種吸蟲的種類,熟悉寄生部位及中間宿主的種類,正確診斷這幾種吸蟲引起的吸蟲病。
【實驗內容】
1.觀察棘口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結構。
2.觀察背孔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結構。
3.觀察嗜眼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結構。
4.觀察其他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結構。
【材料與設備】
顯微鏡、放大鏡、載玻片、病理標本、掛圖或投影儀、解剖針、蟲體染色封片標本、固定蟲卵標本等。
【操作與觀察】
一、棘口吸蟲形態的觀察
(一)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 revolutum)
卷棘口吸蟲的新鮮蟲體呈淡紅色,長葉狀(圖6.1)。軀體向腹面彎曲,長7.6~12.6mm,寬1.26~1.60mm,體表有小棘。蟲體前端有頭領,其上有37枚頭棘,其中各有5個排列在兩側,稱為腹角棘;背側棘27個。口吸盤呈圓形,位于蟲體前端。口、腹吸盤直徑之比約為1∶3.7。兩睪丸呈圓形,邊緣完整,前后排列于蟲體后半部。雄莖囊位于腸管分叉處。生殖孔開口于腹吸盤的前方。卵巢近圓形,位于蟲體中部。子宮彎曲在卵巢的前方,內充滿蟲卵。卵黃腺發達,呈顆粒狀,分布在兩腸管的外側,前緣自腹吸盤后方開始,延伸至體末端,在睪丸后方不向體中央擴展。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有卵蓋,大小為(114~126)μm×(68~72)μm。

圖6.1 卷棘口吸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二)宮川棘口吸蟲(E.miyagawai)
與卷棘口吸蟲的形態結構極其相似,其主要區別在于此類吸蟲的睪丸分葉,卵黃腺于后睪丸后方向體中央擴展匯合。
(三)接睪棘口吸蟲(E.paraulum)
與卷棘口吸蟲的形態結構極其相似,但睪丸中部凹陷呈“工”字形,前后相接排列。
(四)曲領棘緣吸蟲(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
蟲體長葉狀,淡黃色。體長2~5mm。頭領發達,有頭棘45個,其中腹、角棘各5個。睪丸呈長圓形或稍分葉,前后相接排列。卵巢呈球形位于蟲體中央。卵黃腺在后睪丸后方向中央匯合。子宮短,內含少數蟲卵。
(五)似錐低頸吸蟲(Hypoderaeumconoideum)
蟲體肥厚,呈黃紅色,長7.37~11.0mm,寬1.10~1.58mm,頭端鈍圓,腹吸盤處最寬,腹吸盤向后逐漸變小,形似圓錐狀。頭領呈腎形,有頭棘49個,左右腹、角棘各5個,密集排列,其余39個排為兩列。腹吸盤發達,口、腹吸盤直徑之比為1∶6。咽橢圓形,食道短。睪丸呈臘腸狀,位于蟲體中橫線之后,卵巢類圓形,位于睪丸前。卵黃腺濾泡大,自腹吸盤后緣開始至蟲體亞末端,在睪丸之后兩側不匯合。子宮長,含蟲卵多。
二、背孔吸蟲形態的觀察
(一)纖細背孔吸蟲(Notocotylus attenuatus)
蟲體呈長橢圓形,前端稍尖,后端鈍圓(圖6.2)。活體時呈淡紅色,腹面稍向內凹。體長3.84~4.32mm,寬1.12~1.28mm。口吸盤圓形,腹吸盤和咽副缺。腹面有三縱列圓形腹腺,每列15個,各腹腺呈乳頭狀突起,中央有裂口。兩睪丸分葉,大小相同,左右排列在蟲體后端、腸管兩側。卵巢分葉,在兩睪丸之間。梅氏腺位于卵巢前方。子宮左右回旋彎曲,位于蟲體中后部、兩腸支的內側。子宮頸細長與雄莖囊并列,長度為雄莖囊的一半。生殖孔開口在腸叉的下方。卵黃腺呈顆粒狀,分布于蟲體兩側,自蟲體中部開始,后至睪丸的前緣。

圖6.2 纖細背孔吸蟲(引自陳淑玉,1994)
蟲卵小,呈長橢圓形,淡黃到深褐色,大小為(18~21)μm×(1.0~1.2)μm。卵的兩端各有一條卵絲,長約277μm。
(二)印度裂葉吸蟲(Ogmocotyleindica)
印度裂葉吸蟲也稱印度槽盤吸蟲。蟲體前端尖細,后端鈍圓,大小為(1.94~2.80)mm×(0.75~0.85)mm。蟲體兩端緣的角皮向腹面內側卷曲,形成一條深凹的槽溝。腹吸盤和咽副缺。睪丸呈橢圓形,不分葉,位于蟲體后部兩側,兩盲腸的后端。雄莖囊發達,幾乎呈半圓形,位于蟲體中部。雄莖經常伸出生殖孔外。卵巢位于蟲體的最后端,呈圓形或橢圓形,分4或5葉。卵巢前有梅氏腺。卵黃腺呈圓形或橢圓形,13~14個,分布在蟲體后部的兩側,幾乎與睪丸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并在梅氏腺前方匯合。子宮發達,占蟲體后部的1/2~2/3,一般有8~9個彎曲。
蟲卵金黃色,不對稱,卵圓形,大小為(15~22)μm×(10~17)μm,卵的兩端各具一根卵絲,絲長919~1364μm。
三、嗜眼吸蟲形態的觀察
蟲體中等大,呈長形、紡錘形或梨形,有或無體棘。口吸盤亞頂位,腹吸盤發達,位于體前半部或中部1/3處。咽大,食道短,兩腸支伸達體后端。睪丸前后排列、斜列或左右不對稱并列于體后端。生殖孔位于腸叉分支處。卵巢在睪丸之前的體中央,具勞氏管。卵黃腺分布于睪丸之前的蟲體兩側,形成對稱的“U”或“V”字形。子宮盤曲在睪丸與腹吸盤之間的兩腸管內側。蟲卵無卵蓋,子宮中的蟲卵已發育為毛蚴。
四、異形吸蟲形態的觀察
(一)橫川后殖吸蟲(Metagonimus yokogawai)
蟲體呈梨形或橢圓形,前端稍尖,后端鈍圓,長1.10~1.66mm,寬0.58~0.69mm。體表布滿鱗棘。口吸盤似球形,腹吸盤呈橢圓形,位于體前1/3處右側。前咽極短,食道較長,咽肌發達。盲腸伸達體后端。睪丸類圓形,斜列于體后端。卵巢呈球形,位于貯精囊的后方。受精囊發達,呈橢圓形,位于卵巢的略右側。卵黃腺由褐色的大顆粒組成,呈扇形,分布于體后1/3處的兩側。子宮盤曲于生殖孔與睪丸之間的空隙中,內充滿著蟲卵。貯精囊為橫向袋狀,位于蟲體1/2處的中央。生殖孔開口于腹吸盤的前緣。
蟲卵為黃色或深黃色,大小為(19.7~23.8)μm×(11.4~17.6)μm,有卵蓋,內含毛蚴。
(二)異形異形吸蟲(Heterophyes heterophyes)
蟲體小型,長1.0~1.7mm,寬0.3~0.7mm,呈梨形。體表被有鱗棘。生殖吸盤位于腹吸盤的左下方,上有70~80個小棘。睪丸呈卵圓形,斜列于體后端。卵巢甚小,在睪丸之前。卵黃腺位于蟲體后部的兩側,每側各有14個。
蟲卵淡褐色,大小為(26~30)μm×(15~17)μm,內含毛蚴。
五、環腸吸蟲形態的觀察
舟狀嗜氣管吸蟲(Tracheophilus cymbium)蟲體扁平、橢圓形,兩端鈍圓,活蟲體呈暗紅色或粉紅色,長6.0~11.5mm,寬2.5~4.5mm。缺口、腹吸盤,口孔位于體前端,咽圓球形,食道短,兩腸管在體后合并成腸弧。腸管內側有許多盲突。睪丸和卵巢均為圓形。卵巢位于腸弧之內的右側與兩個睪丸呈三角形排列。腸弧外側為卵黃腺。子宮位于腸管內側的整個空隙。蟲卵呈卵圓形,大小為122μm×63μm,內含毛蚴。
【注意事項】
1.觀察蟲體時一定要識別其內部結構,根據蟲體的大小選用顯微鏡或放大鏡。
2.觀察蟲卵時要注意調節顯微鏡光圈的大小或燈的亮度,使視野的亮度適中。
【思考題】
1.卷棘口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學特征有哪些?
2.纖細背孔吸蟲成蟲和蟲卵的形態學特征有哪些?
【實驗報告要求】
1.繪出卷棘口吸蟲和纖細背孔吸蟲成蟲形態圖并標明各部分結構。
2.繪制卷棘口吸蟲和纖細背孔吸蟲蟲卵形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