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醫寄生蟲學實驗指導
- 杜愛芳
- 4433字
- 2020-08-14 13:45:38
實驗四 片形吸蟲、后睪吸蟲、歧腔吸蟲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
掌握片形吸蟲、后睪吸蟲、歧腔吸蟲的基本形態和結構,并且能夠在顯微鏡下或肉眼觀察識別這幾種吸蟲的種類,了解其寄生部位及中間宿主的種類,準確診斷這幾種吸蟲引起的吸蟲病。
【實驗內容】
1.觀察片形吸蟲成蟲及蟲卵的形態結構。
2.觀察后睪吸蟲成蟲及蟲卵的形態結構。
3.觀察歧腔吸蟲成蟲及蟲卵的形態結構。
【材料與設備】
顯微鏡、放大鏡、載玻片、病理標本、掛圖或投影儀、解剖針、蟲體染色封片標本、固定蟲卵標本等。
【操作與觀察】
一、片形吸蟲的形態觀察
對于蟲體比較小的染色封片標本應在顯微鏡下用低倍鏡觀察,而較大的蟲體染色封片應用放大鏡觀察。觀察蟲卵時取潔凈的載玻片,在其中央滴一小滴蟲卵保存液(內含有蟲卵),在蟲卵保存液上蓋以蓋玻片,置顯微鏡下暗視野檢查。必要時,用解剖針輕輕移動蓋玻片,以便能清晰辨認蟲卵結構。
(一)肝片形吸蟲(Fasciolahepatica)
1.外部形態(圖4.1):肝片形吸蟲成蟲背腹扁平,外觀呈柳樹葉狀,新鮮時為棕紅色,固定后為灰白色。蟲體大小隨發育程度不同差別很大,一般成熟蟲體長21~41mm,寬9~14mm。體表被有許多小棘,棘尖而銳利。蟲體前部較后部寬,前端伸展呈圓錐形突出,稱為頭錐。頭錐的基部突然變寬,呈雙肩樣突出。肩部向后逐漸變窄。口吸盤位于蟲體的前端,呈圓形,直徑約為1.0mm。腹吸盤在雙肩樣突出水平線的下方,較口吸盤大,位于其稍后方。生殖孔位于口、腹吸盤之間。

圖4.1 肝片形吸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2.內部結構:①消化系統由口、咽、食道和腸管組成。口位于口吸盤的中央,口吸盤的底部是口孔。口孔經咽通向食道和腸管,腸管高度分枝,外側枝多,內側枝少而短。②生殖系統為雌雄同體。雄性生殖系統包括兩個呈樹枝狀分支的睪丸,前后分布于蟲體后1/2~3/4的中央。每個睪丸發出一條輸出管,匯合成一條輸精管,進入雄莖囊,膨大形成貯精囊,下接射精管,末端為雄莖,經生殖孔開口于腹面腹吸盤之前,并與雌性生殖孔形成生殖竇。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個,鹿角狀,位于睪丸的右上方。輸卵管與卵模相通,卵模顯著,位于睪丸前方體中線上,周圍有梅氏腺。卵模與腹吸盤之間為盤曲的子宮,孕卵子宮呈褐色菊花狀,內充滿蟲卵,一端通向生殖孔,外生殖孔開口于腹吸盤的前緣附近。無受精囊。卵黃腺由許多點狀小濾泡組成,布滿于蟲體兩側,前起于腹吸盤,后達于蟲體末端,與腸管重疊。左右兩側的卵黃腺通過卵黃管左右橫向匯合于卵模的下方,形成卵黃囊,然后通向卵模。位于蟲體后1/4處的卵黃腺被透明的排泄囊所分隔。
蟲卵:呈橢圓形,金黃色,前端較窄,有一個不明顯的卵蓋,后端較鈍。卵殼薄而透明,由四層膜組成,卵內充滿卵黃細胞和一個未分裂的胚細胞。蟲卵長133~157μm,寬74~91μm。
(二)大片形吸蟲(Fasciola gigantica)
大片形吸蟲的形態(圖4.2)與肝片形吸蟲基本相似,其主要區別在于大片形吸蟲蟲體較大,長25~75mm,寬5~12mm,竹葉狀。前端沒有顯著的頭錐,在頭部后面即逐漸擴大至腹吸盤水平處,蟲體的兩邊幾乎平行,后端不縮小。腹吸盤較口吸盤大1.5倍。咽較食道長,腸管的內側分支很多,并有明顯的小支,睪丸分支較少,所占空間及其長度也較小,其內部構造和肝片形吸蟲相似。

圖4.2 大片形吸蟲形態(引自黃兵、沈杰,2005)
蟲卵:大片形吸蟲的蟲卵比肝片形吸蟲的蟲卵大,長150~190μm,寬75~90μm。蟲卵為黃褐色,長卵圓形。
(三)布氏姜片吸蟲(Fasciolopsis buski)
新鮮蟲體為肉紅色,大而肥厚,形似斜切的姜片(圖4.3),故稱姜片吸蟲。成蟲大小相差甚大,長20~75mm,寬8~20mm,厚2~3mm。體表被有小棘,易脫落。口、腹吸盤均在蟲體前端,相距較近。腹吸盤發達,呈漏斗狀,大小是口吸盤的4~5倍。消化器官有口、咽、食道和腸管。咽小,食道短,兩條腸管彎曲,波浪狀伸達蟲體后端,末端為盲腸。睪丸2個,高度分支,前后排列在蟲體后半部中央。兩條輸出管合并為輸精管,膨大為貯精囊。雄莖囊發達。生殖孔開口在腹吸盤的前方。卵巢一個,呈短的佛手狀分支,位于蟲體中部偏右側。卵模位于蟲體中部,其周圍為梅氏腺。輸卵管和卵黃總管均與卵模相通。卵黃腺位于蟲體兩側呈顆粒狀。無受精囊。充滿蟲卵的子宮彎曲在卵模和腹吸盤之間。

圖4.3 姜片吸蟲形態(引自陳心陶,1985)
蟲卵:呈淡黃色,長橢圓形或卵圓形,大小為(130~145)μm×(85~97)μm。卵殼很薄,有卵蓋。卵內含一個卵細胞,呈灰色,卵黃細胞30~50個,致密且相互重疊。
二、后睪吸蟲的形態觀察
(一)華支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1.外部形態(圖4.4):蟲體背腹扁平,狹長,呈樹葉狀。前端稍尖,后端較鈍,體表無棘,透明。大小為長10~25mm,寬3~5mm。口吸盤位于體前端,略大于腹吸盤,腹吸盤位于體前端1/5處。

圖4.4 華支睪吸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2.內部結構:①消化系統包括口、咽、食道及腸管。咽球形,食道短,兩盲腸直達蟲體后端。②生殖系統為雌雄同體。睪丸2個,呈樹枝狀分支,前后排列于蟲體后1/3處。從兩睪丸各發出一條輸出管,向前匯合成輸精管。其膨大部分形成貯精囊,末端為射精管,開口于雄性生殖腔。生殖孔位于腹吸盤前緣處。缺雄莖和雄莖囊。卵巢分葉,位于前睪丸之前。受精囊發達,呈橢圓形,位于睪丸與卵巢之間。勞氏管細長,位于受精囊旁邊,開口于蟲體背面。輸卵管的遠端為卵模,周圍有梅氏腺,均位于睪丸之前。卵黃腺由細小的顆粒組成,排列在蟲體兩側,起自腹吸盤,止于受精囊前緣。兩條卵黃管匯合后,與輸卵管相通。子宮從卵模開始,盤繞而上,直至腹吸盤,開口于腹吸盤前緣的生殖孔。排泄囊呈“S”狀,彎曲于體后部,向前伸達受精囊處。
蟲卵:蟲卵小,黃褐色,平均大小為29μm×17μm,形似電燈泡。前端較窄,有卵蓋,卵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后端鈍圓,有一逗點狀小突起。從宿主體內隨糞便排出時卵內已含有一個成熟毛蚴。
(二)貓后睪吸蟲(Opisthorchis felineus)
貓后睪吸蟲的形態與華支睪吸蟲相似,但略小,長7~12mm,寬2~3mm。體表光滑,頗似華支睪吸蟲。睪丸呈裂狀分葉,前后斜列于蟲體后1/4處。睪丸之前是卵巢及較發達的受精囊。子宮位于腸支內,卵黃腺位于腸支外,均分布在蟲體中1/3處。排泄管在睪丸之間,呈“S”狀彎曲。
麝貓后睪吸蟲的成蟲形態也與華支睪吸蟲相似。
蟲卵:呈卵圓形,淡黃色,大小為(26~30)μm×(10~15)μm。一端有卵蓋,另一端有小突起,內含毛蚴。麝貓后睪吸蟲蟲卵的形態與華支睪吸蟲卵相似。
(三)東方次睪吸蟲(Metorchis orientalis)
成蟲呈葉片狀(圖4.5),長2.4~4.7mm,寬0.5~1.2mm。前端稍窄長,后端鈍圓,體表被有小棘。口吸盤位于蟲體前端,腹吸盤位于蟲體前1/4處中央。兩條腸管伸達蟲體末端。睪丸大而分葉,前后排列于蟲體后端。生殖孔位于腹吸盤正前方。卵巢橢圓形,位于睪丸前方,受精囊位于前睪丸之前、卵巢的右側。卵黃腺分布于蟲體兩側,始于腸分叉的稍后方,終止于前睪丸的前緣。子宮彎曲,起自卵巢水平線上,向前伸達腹吸盤上方,內充滿蟲卵。

圖4.5 東方次睪吸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蟲卵:淺黃色,橢圓形,大小為(29~32)μm×(15~17)μm,有卵蓋,內含毛蚴。
(四)鴨對體吸蟲(Amphimerus anatis)
蟲體細長,前端稍鈍,后端尖細,大小為(19.58~24.63)mm×(1.14~1.39)mm(圖4.6)。口吸盤位于蟲體前端,腹吸盤位于蟲體前1/7處。口、腹吸盤大小比例為2∶1。兩條腸管伸達蟲體后端。睪丸呈長橢圓形,邊緣稍有缺刻,前后排列在蟲體的后方。生殖孔位于腹吸盤的前緣。卵巢分葉,位于前睪丸之前。受精囊膨大呈梨形,緊接卵巢之后。子宮位于腸支間,從卵巢處曲折前行,直達腹吸盤。卵黃腺分布于腸管兩側,每側明顯地分成8~9簇,自蟲體中部伸達睪丸之后。

圖4.6 鴨對體吸蟲成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蟲卵:呈卵圓形,頂端有小蓋,另一端有小突起。蟲卵大小為(25~28)μm×14μm。
(五)截形微口吸蟲(Microtrema truncatum)
蟲體背腹扁平,似舌狀,前端稍尖,后端平截,蟲體中部略向背面隆起,長4.5~14mm,寬2.5~6.5mm,厚1.5~3.0mm。體表被細棘。口吸盤位于蟲體前端,腹吸盤位于蟲體中央略后方。食道短,兩腸管與體緣平行,到達蟲體后端略向內彎。睪丸略分葉,左右對稱,排列在體后1/4處腸管的內側。卵巢位于蟲體中軸上,與睪丸在同一水平的略前方,呈三角形,由十余葉組成。梅氏腺在卵巢之前,受精囊為卵圓形,在其后有勞氏管。卵黃腺分布在體兩側的腸管之外,各有9~14簇。子宮彎曲于睪丸和卵巢之前,腸分叉處之后。排泄囊在體后端形成“Y”字形。
蟲卵:蟲卵小,深金黃色,前端狹,后端略寬,大小平均為3.35~18.1μm,有卵蓋,其另一端有一小刺,殼厚,表面有龜裂紋,內含毛蚴。
三、歧腔吸蟲的形態觀察
(一)矛形歧腔吸蟲(Dicrocoeliumlanceatum)
蟲體窄長呈矛形,棕紅色,表皮光滑(圖4.7)。長5~15mm,寬1.5~2.5mm。前部狹小,中部最寬,后端鈍圓。口吸盤比腹吸盤稍小,其后緊隨有咽,下接食道和兩腸管。腹吸盤位于體前端1/5處。睪丸2個,圓形或邊緣具缺刻,前后排列或斜列于腹吸盤的后方。雄莖囊呈長形,位于腸分叉與腹吸盤之間,內含有扭曲的貯精囊、前列腺和雄莖。生殖孔開口于腸分支處。卵巢近圓形,位于后睪丸之后,其后有受精囊和勞氏管。卵黃腺位于體中部兩側。子宮彎曲,充滿蟲體后半部,內含大量蟲卵。

圖4.7 矛形歧腔吸蟲形態(引自楊光友,2005)
蟲卵:似卵圓形,褐色,具卵蓋,大小為(34~44)μm×(29~33)μm,內含毛蚴。
(二)中華歧腔吸蟲(Dicrocoeliumchinensis)
中華歧腔吸蟲與矛形歧腔吸蟲相似,但蟲體較寬扁,體前1/3處兩側呈肩狀擴大,其前方體部呈頭錐狀。2個睪丸左右并列于腹吸盤后。蟲體長3.54~8.96mm,寬2.03~3.09mm。
蟲卵:與矛形歧腔吸蟲卵非常相似,大小為(45~51)μm×(30~33)μm。
(三)闊盤吸蟲(Eurytrema)
我國發現的闊盤吸蟲已有6種,其中以胰闊盤吸蟲(Eurytrema pancreaticum)(圖4.8)、腔闊盤吸蟲(E.coelo-maticum)和支睪闊盤吸蟲(E.cladorchis)三種分布最廣泛。胰闊盤吸蟲為小型吸蟲,蟲體活時為棕紅色,固定后為灰白色,蟲體扁平較厚,表皮上有細刺,成蟲時常已脫落。蟲體大小為長8~16mm,寬5~5.8mm。吸盤發達,口吸盤大于腹吸盤。咽小,食道短,兩腸支盲端不達體后端。睪丸2個,圓形或略分葉,左右排列在腹吸盤稍后。雄莖囊呈長管狀,位于腹吸盤前方與腸支之間。生殖孔開口于腸分叉的后方。卵巢3~6葉,位于睪丸之后,體中線附近。受精囊呈圓形,在卵巢附近。子宮彎曲,充滿于蟲體后部,末端在腹吸盤一旁作多個繞曲后沿著雄莖囊旁邊上行,開口于生殖孔。卵黃腺呈顆粒狀,分布于體中部的兩側。排泄系統的縱管沿腸支走向蟲體的兩側,排泄囊呈“T”狀,排泄孔開口于體后端尾突的中央。

圖4.8 胰闊盤吸蟲形態(引自黃兵、沈杰,2005)
蟲卵:呈黃棕色或深褐色,橢圓形,兩側稍不對稱,具卵蓋。大小為(42~50)μm×(30~34)μm。內含一個橢圓形的毛蚴。
【注意事項】
1.觀察蟲體時一定要識別其內部結構,根據蟲體大小選用顯微鏡或放大鏡。
2.觀察蟲卵時要注意調節顯微鏡光圈的大小或燈的亮度,使視野的亮度適中。
【思考題】
1.比較肝片形吸蟲、大片形吸蟲形態的異同。
2.布氏姜片吸蟲、華支睪吸蟲的形態特點是什么?
【實驗報告要求】
1.繪出肝片形吸蟲、華支睪吸蟲成蟲形態圖并說明各部分結構名稱。
2.繪制肝片形吸蟲、華支睪吸蟲蟲卵形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