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現狀述評及其意義

受制于中國歷史被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的慣性思維,中國旅游的進程也被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其中,1840—1949年是中國近代旅游的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為中國現代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是中國旅游發展進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鄭焱、楊慶武:《30年來中國近代旅游史研究述評》,《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具體表現在:吃、住、行、娛、游、購旅游六要素初露端倪并日益完善,顯現近代化的特征;在全球范圍,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業正漸成新興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不斷擴大。在這一背景下,現代意義上的旅游研究由此啟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僅據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1833—1949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增訂本)統計,就有《旅行月刊》、《旅外嶺東周報》、《旅行周報》、《旅行》、《旅行衛生》、《旅行天地》、《旅行雜志》、《旅行便覽》、《旅光》共9種旅游報刊,其中,創刊于1927年春季的《旅行雜志》出刊周期最長(1955年改為《旅行家》,存在28年,出版28卷)。旅游書籍除各種游記、旅行指南、名勝介紹不計其數外,《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和《民國時期總書目》著錄相關著作、譯作有數十種之多。這些論著立足現實,借鑒西方,內容包括旅游經濟理論、旅館飯店經營、旅行衛生、資源開發、景區建設、旅游審美、旅游文化。總體上,這些論著有明顯的“兩多兩少”的特點:一是因西方旅游近代化的實踐水平和理論研究都較中國領先一步,故研究中“拿來主義”的東西相對較多,自己創新的成分相對很少,如,論著中經常連篇累牘地引用西方旅游的各項統計數據,介紹各國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對策;二是研究者多數憑借個人經驗,基于感性認知,針對當時中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就事論事,現身說法,故研究中應用對策相對較多,理論思考相對很少,如,陳其英《廬山面目新認識》,蔣德敬《開辟浙東風景區 建設雁蕩山》、《建設浙江名勝區域》等。盡管如此,它們也為今天研究中國近代旅游保留了第一手的資料。賈鴻雁:《民國時期旅游研究之進展》,《旅游學刊》2002年第4期。

但是,一般人“從一種想當然的經驗出發,認為舊中國貧困落后,除少數官吏、富商和外國人偶爾的游山玩水之外,旅游業作為一個經濟部門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人們的印象中,旅游進入他們的生活空間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使“關于中國近代旅游的宏觀經濟分析,由于缺乏起碼的基礎研究,而大多語焉不詳,甚至付之闕如”張俐俐:《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序。。在此后的數十年間,研究幾乎停滯,鮮有成果。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面對旅游業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的沖擊、影響、利益和問題,以及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的深遠意義,尤其是隨著中國現代旅游業在經濟結構中地位的持續提升,“人們對研究旅游經濟現象和本質產生了廣泛、濃厚的興趣”,“旅游經濟學已成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中一個新興分支和應用型學科”張俐俐:《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這些研究同樣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仍然處于對西方研究成果介紹、引進和演繹的階段,而忽略了對中國自身旅游發展規律的探索以及歷史上經驗教訓的總結;二是著重關注旅游業的經濟屬性,而忽略了對作為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現象的旅游業尤其是中國旅游近代化的研究。與這一背景相關的論著并不少,鄭焱、楊慶武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國家圖書館數據庫的檢索,統計出1980年以來的30年間共有216種關于旅游的論著,其中,專著23部,期刊論文151篇,學位論文42篇,并按研究內容將其分為“近代旅游史總體研究”、“近代旅行社研究”、“近代特定人物及群體旅游活動研究”、“近代旅游思想研究”、“近代會展旅游研究”、“近代旅游地、游憩區建設研究”、“近代旅業同業公會研究”、“近代區域旅游史研究”、“近代出入境旅游活動研究”、“近代旅游企業建設研究”、“近代旅游經濟研究”、“近代旅游出版物研究”、“近代餐飲業研究”、“近代旅游交通研究”、“近代旅游文化研究”、“近代旅館業研究”16個類別。鄭焱、楊慶武:《30年來中國近代旅游史研究述評》,《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但就總體而言,將中國近代旅游作為分析核心的論著僅20種而已,主要有專著和論文兩大類。

專著類有:王淑良、張天來的《中國旅游史(下冊)》“近現代部分”,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分11章23節,敘述近現代旅游發展的進程,介紹各種旅游活動的模式及著名人物的旅游經歷,評點近現代旅游的思想理論,總結近現代旅游發展的經驗教訓。王淑良、張天來編:《中國旅游史(下冊)》,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但該書系旅游管理專業系列教材之一,事實敘述相對較多,理論思維顯得不足。張俐俐的《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分6章21節,從海關檔案和其他檔案中,收集1879年至1928年間中國出入境旅游人數、外國人客源產生地和入境目的地、國內旅游人數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國際旅游收入和支出的數據,運用旅游經濟的理論和方法,經過計量分析,對中國旅游近代化的發展狀況做了全面系統的描述,計算了其增長過程中存在的周期波動、隨機波動、季節波動,闡明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基本規律和影響因素;通過比較,考察了美國、日本、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追溯近代中國旅館業的發展狀況,揭示其管理水平、經營特點、運行規律等。該書完全以海關數據替代旅游數據,并以此分析中國出入境旅游人數、國際旅游收支情況,有夸大中國出入境旅游人數和作用等不足之處,但開創了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中國旅游的先河,其許多觀點、結論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性質,至今難以逾越。劉佛丁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劉佛丁主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之第八章“近代旅游業的產生和發展”,系張俐俐所作,資料、觀點、結論與上述《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大同小異。此外,現有的旅游史專著多以古代中國旅游部分為主,有關近代中國旅游的研究內容所占篇幅并不多,往往浮光掠影,甚至一帶而過,如,彭勇主編的《中國旅游史》,除導論外,分5章19節,有關中國旅游近代化的內容僅占1章3節。彭勇主編:《中國旅游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論文類有:在《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出版前后,張俐俐發表了《近代中國國際旅游客源市場淺析》張俐俐:《近代中國國際旅游客源市場淺析》,《南開經濟研究》1997年第6期。、《中國、日本、美國近代國際旅游收支比較分析》張俐俐:《中國、日本、美國近代國際旅游收支比較分析》,《南開經濟研究》1998年第5期。、《近代中國第一家旅行社述論》張俐俐:《近代中國第一家旅行社述論》,《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三文,其中《近代中國第一家旅行社述論》根據檔案和報刊中的文字記載,對中國第一家旅行社的發展狀況和經營管理進行了微觀分析,梳理出許多值得借鑒的歷史教訓。賈鴻雁有《民國時期文化名人旅游特點淺析》、《民國時期旅游研究之進展》、《略論民國時期旅游的近代化》三文。第一篇總結了民國時期文化名人旅游的5個特點:踏跡訪古,鐘愛歷史文物;心與物游,重視美感體驗;游必有記,促進文藝創作;考察之旅,服務科學研究;奔走天下,長懷救國之心。賈鴻雁:《民國時期文化名人旅游特點淺析》,《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第二篇概括介紹了民國旅游研究的主要進展,指出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賈鴻雁:《民國時期旅游研究之進展》,《旅游學刊》2002年第4期。第三篇按照時間順序,將民國旅游的發展進程分成抗戰以前、抗戰期間、抗戰之后三個階段,并從規模、內容、方式、文化等層面分析了旅游近代化的特征,指出民國時期在旅游實踐和旅游理論研究上取得的成績,表明該時期是中國旅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由古代旅游向現代旅游轉型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賈鴻雁:《略論民國時期旅游的近代化》,《社會科學家》2004年第3期。呂偉俊、宋振春《陳光甫的旅游管理思想與實踐》呂偉俊、宋振春:《陳光甫的旅游管理思想與實踐》,《東岳論叢》2002年第2期。,鄭焱、易偉新《中國早期旅游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兼析企業文化建設與研究起于何時》鄭焱、易偉新:《中國早期旅游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兼析企業文化建設與研究起于何時》,《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潘虹、莊東芳《陳光甫之中國旅行社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潘虹、莊東芳:《陳光甫之中國旅行社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等文,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和探討了民國時期中國旅行社的經營業務、思想理念及其影響。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游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一文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公園由西方傳入中國后,最早出現于上海租界,再向華界逐步擴展,民國時期由沿海開放口岸向內陸城鎮發展,成為人們旅游娛樂休閑的主要場所,并隨著殖民主義的滲透成為政治空間,“折射出在近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中西文化融合、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沖突的發展軌跡”,體現了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在殖民主義影響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本質特點。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游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張進《近代商人與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一文,以張謇、榮德生、榮宗敬、陳光甫等近代商人營造地方社會環境、保護修復旅游資源、規劃建設旅游景區、配套旅游服務設施為切入點,考察了近代商人在推動近代中國旅游事業現代化演變中的作用,認為近代商人發展旅游事業既是對近代旅游理性認識的現代反映,也是愛國愛鄉、學習西方、發展公益的思想境界和人格追求的具體表現。張進:《近代商人與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李艷純《近代上海都市旅游研究(1912—1936)》李艷純:《近代上海都市旅游研究(1912—1936)》,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姜濤《近代廣東旅游的興起與開發(1930—1927)》姜濤:《近代廣東旅游的興起與開發(1930—1927)》,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潘研《俄日殖民統治大連時期的旅游業》潘研:《俄日殖民統治大連時期的旅游業》,《大連近代史研究》2007年。、包振山《近代青島旅游客源研究》包振山:《近代青島旅游客源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胡孝林《蘇州旅游近代化研究(1912—1937)》胡孝林:《蘇州旅游近代化研究(1912—1937)》,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吳常燕《近代山東旅游研究(1840—1937)》吳常燕:《近代山東旅游研究(1840—1937)》,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等文,分別研究了上海、廣東、大連、青島、蘇州、山東等地的近代旅游。

有關近代杭州旅游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幾乎接近空白,至今僅有幾篇論文涉及。在周峰主編的杭州歷史叢編之五《元明清名城杭州》中,如《元明清杭州的飲食業》、《元明清杭州的西湖園林》、《明清西湖畫舫》、《元明清杭州的旅游》等周峰主編:《元明清名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杭州歷史叢編之六《民國時期杭州》中,如《杭州最早的市內公共汽車》、《杭州民間娛樂事業》、《杭州西湖園林》等10周峰主編:《民國時期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或多或少有敘述近代杭州旅游的內容,但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論文。《民國時期城市政府行為與杭州旅游城市特色的顯現》一文認為:1927年正式設市是杭州城市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關節點之一;截至抗戰爆發前的十年時間內,杭州市政府依據城市特色,確定杭州旅游城市的發展方向,并以西湖風景區開發為重點帶動市政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從而使杭州城市功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旅游城市的特色顯著增強;杭州獨特的城市發展道路,從—個側面說明了民國時期作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設主體的城市政府,已初步顯現推動城市發展的主導性作用。趙可:《民國時期城市政府行為與杭州旅游城市特色的顯現》,《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2期。《杭州旅游業和城市空間變遷(1911—1927)》一文,考察了1911—1927年間杭州城市從“鬧市區”到“新市場”的空間變化,以揭示杭州和周圍農村、杭州和大上海之間,在社會和文化關系上的重大變遷,認為變遷影響了杭州對自己城市的重新定位,以提供新的服務并替代正迅速轉移到其他地方的產業,而最終導致新的旅游業的出現。“像現代杭州這樣的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了上海這樣的城市”汪利平:《杭州旅游業和城市空間變遷(1911—1927)》,《史林》2005年第3期。。《民國時期杭州近代旅游業研究》一文依據相關檔案文獻史料,從民國時期杭州旅游景觀的改舊增新入手,重點研究了民國時期杭州的三大旅游支柱產業:以“中國旅行社杭州分社”為代表的旅行社企業,以中西式旅館為代表的旅游住宿業,以鐵路、公路為主的新式交通客運業。特別關注這三大行業中具有近代旅游特征的經營活動和營銷策略,力圖探求杭州近代旅游業的發展軌跡,進而探討新興的旅游產業給近代杭州城市和社會帶來的種種影響。雷利娟:《民國時期杭州近代旅游業研究》,杭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對中國旅游近代化也包括近代杭州旅游研究的簡單回顧,表明雖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相關學術成果并不豐碩,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更顯不夠。正因如此,加強對近代杭州旅游的研究,無疑是一個富有意義、充滿挑戰的課題。而學術研究的基本任務和可貴之處在于面對困難,勇于探索,不斷創新。以下是選擇對近代杭州旅游進行研究的緣由:

第一,如上所述,多年以來對中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古代或傳統旅游的考察上,而缺少對旅游近代化的具體解讀,有關近代杭州旅游的研究也相應地很薄弱,幾乎就是一片空白,至今僅有寥寥數種論著。因此選擇某個地區某個時期的旅游進行具體研究,探索其盛衰變遷的歷史及特定歷史條件下旅游活動的本質、規律和特點,可以為研究中國旅游發展的進程提供一個典型的案例,彌補過去重中國古代旅游輕中國近代旅游的研究缺憾。

第二,工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體系,“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頁。。在整個19世紀,工業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誕生,改變了旅行速度,催生了旅游近代化的發端。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西俗東漸與價值觀念的衍變,市政建設有序展開,城市功能開始顯現,中國旅游業已開始近代化的進程。而要深入了解中國旅游近代化的基本狀況、發展水平,以及對當時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必須解剖某一個案,通過還原當時交通工具、基礎設施、服務設施、資源開發、旅游活動、客源市場、旅游文化的面貌和情景,以具體地區、具體時期為研究的切入點,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旅游近代化的進程提供實證支持。

第三,社會發展是一種歷史的現象,表現在發展的前后連續,今天的發展必定以昨天的存在為基礎。近代是中國歷史也是中國旅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考察旅游近代化如何經過艱難曲折,逐步地、緩慢地向前邁進的不可回避的歷史環節。杭州自宋室南渡定都后,漸成東南地區繁華之地,同時也是著名風景名勝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作為杭州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獲得了迅速發展,2015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200.67億元。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9.31億美元,接待入境游客342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1.2億人次;擁有各類旅行社685家;星級酒店186家,其中,五星級酒店24家,四星級酒店46家;A類景區54個,其中,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34個。杭州市統計局等編:《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15統計公報》,2016年。《杭州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確定的未來杭州旅游發展的目標是:東方休閑之都,品質生活之城。并構建“一心一軸七區五翼”的旅游空間格局。所謂“一心”,是“旅游增長與創新中心”,即,杭州的中心都市區,特別是以西湖為核心的城市建成區;“一軸”,是以“三江一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為旅游發展軸;“七區”,是七大“優先發展區”,包括西湖風景旅游區、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京杭運河杭州旅游帶、湘湖旅游度假區、錢江觀潮旅游區、千島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天目山自然旅游區;“五翼”,是杭滬、杭寧、杭甬、杭徽和杭金衢旅游合作翼。因此進行近代杭州旅游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將從某一側面展示時代的特征和社會的風貌,揭示杭州從傳統旅游邁向近代旅游的軌跡,從中獲得可以借鑒的經驗教訓。

可以預期的是,首次梳理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揭示杭州旅游近代化的進程,有利于喚起人們對杭州以致人類所有歷史文化遺產更多的珍惜和呵護,為共建共享歷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東方品質之城,朝著建設世界名城目標大步邁進的杭州提供歷史的注腳和說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阿克| 女性| 贵南县| 浪卡子县| 巴东县| 六枝特区| 康定县| 共和县| 吉木萨尔县| 武城县| 永福县| 巴中市| 黑水县| 鹰潭市| 东光县| 札达县| 福海县| 荆门市| 肇东市| 乌拉特中旗| 五常市| 阿克陶县| 株洲市| 桦川县| 林州市| 辽阳县| 噶尔县| 本溪市| 沂源县| 澜沧| 普安县| 东宁县| 克东县| 邮箱| 五峰| 望都县| 兴化市| 耒阳市| 城口县|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