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心情很煩躁
- 大唐神仙太子
- 篤糜
- 2007字
- 2020-05-31 21:44:22
“呵呵教什么?你做的已經很不錯了,為師很是驕傲呢。”
“真的么師父?徒兒感覺自己還有好多要學習的呢。”李承軒撓了撓腦袋,六年時間里師父還是第一次夸自己呢。
紫陽搖頭笑著說:“三年多的時間了,當初的那個小人兒都到了成親的時候了。”
聽到紫陽的話李承軒顯然很是激動,他能夠聽得出來紫陽是特意為李承軒的婚事而來的。
“師父您和孫師伯還有袁師叔都是來參加我的婚禮的?”
“是也不是,袁天罡測不出來你和雨兒的婚期,所以句來找我們幾個老頭子了,至于婚事的時間剛剛為師已經告訴陛下了,就在今年的九月。六月的時候為師打算在長安給你行冠禮。”
古代的男子18歲就要行冠禮,冠禮是漢族的一種為男子舉辦的成年禮。但其實古代的男子一般在二十歲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文化,在當時的父母很重視男孩子的成人禮。
其實在古代成年的意思也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具備擇偶成婚的資格了。父母在這時候就廣撒網,替自己的兒子找一位身份地位都不錯的女子,但這指的是家境很好的人家,貧苦人家也沒有多重視。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成人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
古語有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不同的年歲有不同的稱呼也該有不同的作為和思想,其實這遵循了人身心發展的特點,也代表了在這一時間段所要經歷的事情也會有所不同。
雖然說古代一般都是在二十歲或者十八歲的時候行冠禮,但是也是有不少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行過冠禮的。
至于李承軒行冠禮的主要原因還是他與秦雨兒之間的婚禮的原因,畢竟是成人才會成親的嘛。
這點李承軒倒是沒有什么意外,長孫皇后早就和他提過這件事的。而且不單單是李承軒提前行冠禮,就連秦雨兒也是提前及笄的。
不過古代女子十三四歲就卻是比較常見的,所以這里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師父,這回你們來長安之后還走么?”
“暫時還不走等你們的婚事完成之后在下定論吧。”紫陽很是慈祥的看著李承軒說道。
“哦。”李承軒點了點頭才接著說道:“師父你們幾個年紀也不小了,留在長安吧。正好徒兒打算在長安建一座學院,到時候你們就在學院里教教學生或者徒兒在長安給你們三個建上一座道館都行,您就別走了唄。”
紫陽笑著摸了摸李承軒的頭說道:“你的那座書院陛下已經和為師講過了,為師知道你所圖甚大,只是道家自有一套體系,不適合在書院。”
紫陽的意思李承軒知道,現在的道家更像是宗教,與其他的百家性質上是不同的,并不適合存在在書院中。
不過李承軒看中的可不是道家的那些神乎其神的書經和信仰,而是道家的那些煉丹師。
這些人其實就是早期的化學家,就像西方的那些煉金術師一樣,他們是最早接觸到化學變化的一群人,不過他們一個是為了追求長生,一個是想要點石成金。
化學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但又是一個很微觀的變化過程,當還沒有提出化學這個學科的時候,通過眼睛觀察得到的化學變化過程就給了他們很多的想法,試想一下,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一樣或者多樣的東西變成另外的一樣東西的時候,是不是很神奇。
當然我們現代的人接觸過化學,自然是習以為常,但是這些古人不知道啊,在他們的眼里,這就是他們完成他們的追求的方法,煉金術師和煉丹師就是這么來的。
中國古代的神話情結很重,盤古,女媧等等的這些神仙故事,這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深信不疑的,所以這些超出他們理解程度的東西就成了煉丹師眼中的法術。
而西方人更多的是對金銀的狂熱追求,通過發現物質之間的變化就衍生出了煉金術師這一群體。
不過在李承軒的眼中,這些人稍加“調教”就是最好的化學研究者,至于為什么想要挽留紫陽等人,不單單是為了起到一個宣傳作用,還有的是紫陽等人也是煉過丹的,即便是藥王孫思邈這樣的醫者,也會時不時的煉上一爐丹藥。
只是他們幾個所煉的丹藥之中是不會加入那些鉛汞這些有害物質的,大多是為了攜帶方便才用藥材煉制的丹藥。
“師父,徒兒早已經說過了,書院不會涉及到學派之間的爭斗,只是單純的培養學生,至于學生會不會加入到各個學派,都是學生自己私下解決,學院是不會允許百家中的任何一家強制學生加入學派。”
“至于邀請道家,徒兒可沒說過要邀請道教,道家是一家學說,道教才是一門宗教。”
“可是這有什么區別么?”紫陽疑惑的問到。
李承軒理所當然的回答道:“當然是有區別的,道家有黃老學說,精通岐黃之術,注重的是傳承,而道教則是信仰,香火。這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如此說來倒也是有理,聽聞陛下說起,你已經解除過墨家人了?”
“是的師父,其實墨家算是最先答應加入學院的學派,鬼谷一脈的縱橫一脈早已消失,不過徒兒這里還是有些書籍的,倒是可以培養,兵家法家已經融入到儒家了,找起來倒是不難,農家的話簡單,找些會讀書寫字,又精通農事的人就可以了,其他的那些學說,對徒兒來說,沒啥用,找不找都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