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曝光參數選擇的重要性
X線攝影技術的臨床操作內容可分為攝影體位和曝光參數選擇兩大方面。前人設計的攝影體位沿用多年,早已標準化、規(guī)范化,通常攝影擺位時幾乎不會因人而異進行改變。X線攝影曝光參數則往往需要根據受檢者的情況進行個性化設置,是X線攝影技術的難點,也是X線攝影技術工作者研究的重點。
X線攝影曝光參數主要指曝光的管電壓(kV)、管電流(mA)和曝光時間(s)。在使用環(huán)境固定的情況下,面對確定的受檢者,曝光參數是可以人為控制、最終決定曝光量、決定影像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攝影距離也是重要的曝光參數,但對于確定部位基本是固定的,本書不作為重點進行討論。
曝光參數選擇的目的,首先是要使X線被人體吸收差別的特征能在X線照片影像上得以適當體現,即X線束要有足夠和適當的穿透力。然后,在屏-片系統應以適當的曝光量使照片達到適當密度,并獲得滿意的層次、對比效果。在數字X線攝影曝光劑量影響著影像的信噪比。同時,曝光參數和所涉及的因素還決定了受檢者接受的輻射劑量。所以,X線攝影曝光參數選擇無論在屏-片系統還是數字系統都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X線開始用于醫(yī)學,人們就十分注意曝光參數對影像的影響。1896年,美國舊金山的芙萊史曼(Elizabeth Fleischmann,1859?—1905)開設私人X線工作室,專門接受醫(yī)生的委托進行X線攝影。那時,一次X線攝影要曝光20分鐘至1小時。每天,她總是用自己的左手測試正確的曝光,校準照片密度,作為一天的標準程序。芙萊史曼是X線攝影技術的先驅,也是重視曝光參數和質量控制的先行者。
X線用于醫(yī)學檢查一百多年來,學者和廠家工程師都為X線技術的發(fā)展付出了巨大努力。X線攝影參數選擇的理論和控制技術都有了長足進步。這些進步簡化了操作,使放射師可以更專注于操作技術和解決受檢者的問題,提高了X線攝影的照片質量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