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制造業是利用制造過程,將制造資源轉換成可供人們使用或利用的工業品和生活消費品的行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它不僅為現代工業社會提供物質基礎,為信息和知識社會提供先進裝備和知識平臺,而且還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據西方工業國家統計,機械制造業創造了60%的社會財富,國民經濟收入的45%以上是由制造業直接完成的。
20世紀70年代,美國不重視制造業,把制造業稱為“夕陽工業”,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衰退。與此相反,日本在20世紀70~80年代非常重視制業,尤其重視汽車和微電子產品的制造,結果日本的汽車和家用電器占領了全世界的市場,特別是大舉進入了美國市場。1998年爆發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國家如果把經濟的基礎放在股票、旅游、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上,而無自己的制造業,這個國家的經濟就容易產生泡沫,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產生經濟危機。
自18世紀初期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制造業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發展過程,但最近30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械制造業又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考察制造技術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單件手工制作階段、批量生產階段、剛性自動化生產階段、柔性自動化生產階段及集成化制造等階段,目前正向虛擬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方向發展。20世紀末期,制造業開始經歷一場新的技術變革,其特點是: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用戶需求多樣化、大市場和大競爭、環保意識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等。在上述背景下,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提出了“現代制造技術”(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MMT)或稱為“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