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閱讀
麻醉藥發明前的歷史
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或是摔破了膝蓋,那種疼痛的滋味有時是難以忍受的。可是如果在不麻醉的情況下做外科手術、開腸破肚,那種滋味更難以想象。好在現在有了多種麻醉藥:全身麻醉藥、局部麻醉藥,做什么外科手術都不會感到疼痛了。可是,你可知道在麻醉藥發現以前的情形嗎?
19世紀中葉以前,西方外科手術就是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的。那時的病人做外科手術就好像是犯人受殘酷的刑罰一樣。外科醫生的“鐵石心腸”讓人生厭。在西方的醫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病人在家中等待醫生來做手術,就好像是犯人計算著死刑日期到來的心情一樣一天天地挨過。手術的當天,病人提心吊膽,害怕醫生的到來,聽到醫生的馬車到了就開始緊張,傾聽著醫生走下馬車,一步步上樓的聲音……”
在各種外科療法之中,將脫臼的髖關節復位算是痛苦較小的手術。西方醫史上有這樣的描述:“病人被安放在一個特制的架子上,身體被繩子綁扎著,繩的一頭拉向一個滑輪系統,脫臼的下肢也用繩捆綁著牽拉向另一端的滑輪系統。幾名彪形大漢手執著直徑約1英寸的繩索,從兩個滑輪用力朝相反的方向牽拉。用力牽拉的壯漢和被牽拉的病人臉上掛滿了熱汗和冷汗。病人漸漸地忍受不住,開始呻吟,然后大聲嚎叫,直到在劇痛中昏過去,外科醫生開始動手將脫臼的關節復位。最后把滿臉汗水和淚水、面色蒼白的病人移送到床上,待其蘇醒。截肢手術也是按這種方式進行。將病人捆綁在手術臺上或由幾名大漢用力按住,醫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病人的嚎叫聲中將上肢或下肢截斷。”
醫生自己也承認這種手術令他們反胃。因此,無痛外科手術是病人乞求、醫生向往的。也有過一些方法,例如用冰水浸泡或淋洗欲進行手術的部位,使其冷凍麻木,或用力壓患處使之麻木,或讓病人飲酒至大醉,或在威士忌酒中加入鴉片等,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地減輕病人的痛苦。據說有醫生讓助手用木棒猛擊病人的頭部,使病人昏過去再做手術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外科醫生只能從手術的速度上去想辦法,盡量使自己的技術熟練,在兩三分鐘內解決問題。當時的外科手術不可能做細微的工作,只能進行切除表面的瘤子、截肢、拔掉患牙等手術。病人的劇痛限制了外科學的發展。
也許有人說,在我國后漢三國時期(約公元150年)就有了麻醉藥,華佗的“麻沸散”可以用來打開腦袋,開腸破肚地做外科手術。為什么沒有傳到外國去?《三國志》中確有有關華佗的“麻沸散”的記載,它比國外的麻醉藥要早1700年,可惜華佗死后“麻沸散”就失傳了。有人認為洋金花是“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但發現必須用相當大劑量的洋金花才能產生中樞神經抑制作用,還必須配合西藥冬眠合劑才能使病人進入麻醉狀態。因此華佗的“麻沸散”中究竟含有哪些中藥,至今仍是個謎。
對無痛外科手術的迫切要求促進了麻醉藥的發現。在西方,麻醉藥的發現與化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麻醉藥的發現是化學家與醫生密切合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