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徑運動教程
- 李建臣 王永安 文世林主編
- 9字
- 2020-09-11 15:03:16
第五章 田徑運動場地
第一節 田徑運動場地平面圖
體育場的英文為“Stadium”,意思為露天運動場。古代奧運會開始時的競技比賽場地是古希臘奧林匹亞山宙斯圣廟前的廣場(圖5-1)。隨著田徑運動的發展及項目的逐漸增加和細化,田徑場地也從古代奧運會的競技場地逐漸發生著變化。
圖5-1 古代奧運會比賽場地奧林匹亞山鳥瞰圖
眾所周知,田徑運動是“運動之母”,田徑運動項目在奧運會比賽項目中是最多的比賽項目。按國際田聯的解釋,現代世界田徑運動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田賽、徑賽、公路賽、競走和越野賽。而在奧運會的田徑項目則包括田賽、徑賽、馬拉松和競走。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共設有257個單項,田徑為43項,占全部單項的16.7%。同時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IAAF)也是擁有會員最多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可以說田徑運動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直以來,奧林匹克及田徑運動一步步向前發展的同時,相關運動設施也在隨之發展。由于最初僅有一個比賽項目,為跑一個“斯塔第”(古代長度單位,相當于600個腳掌長度,大約176~192m),所以比賽場地最開始僅僅為單一跑道,一直發展到現在標準的400m半圓式田徑跑道,投擲場地等田賽設施也從很簡陋的設施發展到了今天的標準場地設施。
據統計,奧運會的田徑場地大致經歷了馬蹄式、籃曲式、三圓心式和半圓式的發展歷程。
一、“馬蹄形”運動場
從古代奧運會一直到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田徑項目比賽場地為一個彎道、兩條直道的“馬蹄形”運動場(也叫“U形”運動場),如圖5-2所示。在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主要包含田徑、游泳、舉重、體操和馬拉松等運動項目。但是這次的田徑運動比賽場地是在古奧運會比賽場地基礎上改造的,“U”形運動場的跑道全長為333.33m,直線跑道長為192m,彎道半徑很小,幾乎成直角,終點略高于起點,是一個“坡形”場地。故根據“馬蹄形”運動場地的構建結構,可以看出直道比賽的賽程是一個“上坡”,彎道比賽有一個“死彎”,因此運動員潛力無法完全展現出來,速度等能力的發揮被影響,成績不如現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瑪拉莫爾運動場舉行,此次運動會開展了100m、400m、800m、1500m、110m欄、跳遠、鉛球和鐵餅等項目的比賽。運動場的周圍和看臺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鋪成的,可容納7萬觀眾。
圖5-2 第一屆奧運會主會場
二、籃曲式田徑場
從1936年德國柏林的第11屆奧運會使用的田徑運動場開始采用籃曲式田徑場,由德國人迪姆所設計。籃曲式田徑運動場跑道是由兩個彎道和兩個直段組成的對稱的長圓形跑道。兩個彎道都是由三個60°的弧所組成,分別為一個大弧和兩個小弧,大弧半徑為48m,小弧半徑為24m,大弧圓心到小弧圓心的垂直距離為20.785m,兩大弧的圓心距為56.97m。一個直段長為98.539m,一個彎道長為101.47m。故彎道總長為202.94m,兩直段總長為197.078m,跑道總長度為400.018m。籃曲式田徑場地平面圖如圖5-3所示。
圖5-3 籃曲式田徑場地示意圖(單位:m)
三、三圓心式田徑場
三圓心式田徑場地是由瑞典人設計,它在籃曲式體育場之后發展起來的,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之后的奧運會開始使用。三圓心式田徑場與籃曲式體育場每個彎道均是由三個弧組成,即一個大弧和兩個相同的小弧。三圓心式田徑場彎道的大弧為90°,小弧為45°,大弧半徑長度為40.5m,小弧半徑的長度為27m,大弧的圓心至小弧半徑的圓心的垂直距離為9.55m,兩大弧的圓心距為73.94m,一個直線跑道的長度為93.03m,一個彎道的長度為106.97m,故跑道總長度為400m。三圓心式田徑場平面圖見圖5-4。
圖5-4 三圓心式田徑場示意圖(單位:m)
四、半圓式田徑場
1904年的第3屆現代奧運會在美國圣路易成舉辦,此次田徑運動會使用的比賽場地只有兩個半徑的橢圓形跑道,跑道總長度為536.45m,直線跑道的長度為220m。到20世紀前10年出現了半圓式田徑跑道,使田徑場地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辦的1912年的第5屆奧運會就用了這種跑道,這也是第一個用煤渣和石灰混合鋪成的跑道,而且跑道外側比內側高,但由于計算不準確,跑道周長為383m。
雖然在半圓式田徑場出現之后,又出現了籃曲式、三圓心式等田徑場布局,但通過實踐探索發現,最好的田徑場地還是半圓式田徑場。因為跑道的彎道半徑相等,運動員彎道跑的技術就比較穩定,有利于運動員充分發揮自身速度,并且只有一個半徑,使得場地的設計、計算等變得簡便并且準確。
20世紀30年代之后,田徑跑道的設計在世界各國達成共識,在此之后,大多數國家選擇修建半圓式400m田徑跑道。1920年比利時的第7屆奧運會開始使用400m田徑跑道;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后,正式把跑道周長定為400m,并一直沿用至今。雖然跑道周長確定為了400m,但彎道的半徑卻出現了好多版本。20世紀80年代前,多采用36m的彎道半徑,也就是跑道為兩個長85.96m的直線跑道和兩個長114.04m的彎道跑道。1984年第24屆奧運會至20世紀90年代末,彎道半徑多為37.898m,即跑道為兩個80m長的直線跑道和兩個120m長的彎道跑道。直至2003年,國際田聯《田徑場地設施標準手冊》中把36.5m半徑的半圓式田徑場指定為“標準田徑場地”,這種場地的直線跑道為84.39m,彎道跑道為115.61m。這種田徑場地包括了一個400m的跑道和一個標準足球場。為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田徑場地,在跑道內側合理的安排了田賽項目(圖5-5)。
圖5-5 標準田徑場地布局示意圖
1—鉛球場地;2—鐵餅場地;3—標槍場地;4—3000m水池;5—鏈球場地;6—跳高場地;7—跳遠、三級跳遠場地;8—撐竿跳高場地
隨著田徑運動的不斷發展,田徑場地的材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土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在1912年以前,當時的人們沒有意識到田徑比賽場地對運動員成績的影響,所以對比賽場地的材質沒有特別的要求。直至第2屆現代奧運會,這次奧運會沒有修建專門的場地,田徑比賽只有在馬場賽道舉行,但由于馬道土質松軟,坎坷不平,給田徑比賽帶來了很多困難,這才使人們意識到田徑運動場地對運動員比賽的影響。
第二階段:煤渣跑道
這一階段的時間是1912~1968年。隨著田徑運動的不斷發展,田徑場地鋪裝材料在1912年的瑞典第5屆奧運會首次由自然土更改為煤渣和石灰混合土。煤渣跑道是由一定直徑顆粒的煤渣與一定比例的石灰和黃土攪拌混合而成,由于煤渣呈空心狀,與石灰和黃土配比鋪裝的跑道有一定的彈性,且不過分松軟,受到運動員的歡迎。
隨著田徑運動的不斷發展,田徑場地在1912年的瑞典第5屆奧運會首次由自然土階段轉變為煤渣和石灰混合土階段。這一階段的時間是1912~1968年。煤渣跑道是由一定直徑顆粒的煤渣與一定比例的石灰和黃土攪拌混合而成,由于煤渣呈空心狀,與石灰和黃土配比鋪裝的跑道有一定的彈性,且不過分松軟,受到運動員的歡迎。
第三階段:人工合成塑膠跑道
這一階段是1968年至今。墨西哥城在1968年舉辦的第19屆奧運會首次使用了人工合成材料的跑道,即塑膠跑道。塑膠跑道田徑場地的使用對田徑運動技術的發展,田徑運動成績的提高,以及田徑場地的項目布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塑膠跑道與煤渣跑道相比是田徑場地建設的一次飛躍,也是人類科學技術,物質文明對田徑運動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的具體體現。它解決了雨天無法進行田徑比賽的難題。由于合成面層跑道的使用,導致運動員跑動技術的改進和跑鞋的創新。可以講,合成面層跑道的使用對田徑場上比賽的大部分項目的技術和成績的提高都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