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天下·文化中國:飛花令里讀詩詞·秋
- 琬如
- 688字
- 2020-04-13 16:44:31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1,杖藜扶我過橋東2。
沾衣欲濕杏花雨3,吹面不寒楊柳風4。
注釋
1系:聯結,拴。短篷:即小船。篷,船帆,代指船;短,小。2杖藜:拄著藜杖的意思。杖,拄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堅硬,可做拐杖,藜杖,指的便是用藜的老莖做的拐杖。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的雨。4寒:寒冷、寒涼。楊柳風:古時,人們將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楊柳風也是花信風的一種,指的是清明節前后的風。因為清明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所以稱楊柳風。
賞析
志南僧的詩,若芙蓉點面,別有幾分迷離嬌俏的意境。
詩是小詩,題材也很普通,寫的不外是細雨微風中拄杖閑游的春趣,但如此普通的題材,在志南筆下,卻變得格外巧致與生動。
詩上半部敘事,寫已然老邁的詩人駕一葉扁舟自瀲滟湖光中而來,近岸后,將小船泊在蓊郁的古木濃蔭之下,然后拄著拐杖登岸東行,走過一座小橋,無盡春色伴著東風便撲面而至。語句不算華美,但卻清新小巧,顯得格外別致,尤其是“杖藜扶我”一句,以一個“扶”字將藜杖徹底擬人化,讀之,更顯親昵貼切。
而詩的下半部,筆鋒一轉,由敘事轉向寫景,一路東行,春光明媚,蒙蒙的細雨中,杏花嬌媚爛漫,婀娜的楊柳舞動著東風,東風送暖,輕拂著人的臉頰,更撩動著人的思緒。其中,“欲濕”“不寒”二詞用的最妙。“欲濕”凸顯了細雨蒙蒙、若有似無的意境;“不寒”則間接表明了季節,春光融融,春風送暖,映著楊柳的風姿、杏花的嬌媚,色彩紛繁、畫面明麗,愈加凸顯了春的和暖、宜人與生動。而這份宜人與生動,恰恰又表現出了詩人春日遠足的愜意、安然與愉悅。全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無一絲斧鑿的痕跡,令人贊嘆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