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8585字更新時間: 2021-05-25 18:31:26
2008年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30分)
1經濟利潤
答:經濟利潤是指屬于企業所有者的、超過生產過程中所運用的所有要素的機會成本的一種收益。企業的會計利潤,是廠商的總收益與會計成本的差,也就是廠商在申報應繳納所得稅時的賬面利潤。但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并不僅僅是會計利潤,必須進一步考慮企業自身投入要素的代價,其中包括自有資本應得利息、經營者自身的才能及風險的代價等。這部分代價的總和至少應與該資源投向其他行業所能帶來的正常利潤率相等,否則,廠商便會將這部分資源用于其他途徑的投資而獲取利潤或收益。在西方經濟學中,這部分利潤被稱為正常利潤。如果將會計利潤再減去隱性成本,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利潤的概念,稱為經濟利潤,或超額利潤。上述各種利潤關系為:
企業利潤=會計利潤=總收益-顯性成本
經濟利潤=超額利潤=會計利潤-隱形成本=會計利潤-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隱性成本
2邊際產品價值
答:邊際產品價值指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在生產中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生產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品的價值,等于邊際產品(MP)與價格(P)的乘積,即:VMP=MP·P。
因為存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這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邊際產品遞減,從而邊際產品價值也逐漸下降,所以邊際產品價值曲線為一條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產品價值(VMP)曲線與邊際收益產品(MRP)曲線互相重合,該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同時就是其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從而也就是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對該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MR、AP、P三者不全相等,廠商必須降低商品價格才能出售更多的產品,因此邊際收益產品必然小于邊際產品價值。VMP、MRP兩條曲線不再重合,此時僅有廠商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代表了對該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3引致需求
答:引致需求指由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引起的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這種需求來自廠商。相對而言,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稱為直接需求。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在產品市場上,需求來自消費者,而消費者購買產品是為了自己的消費,從中獲得滿足,一次購買過程到此為止。在生產要素市場上,需求來自企業,而企業購買生產要素是為了生產,從中獲得利潤。企業購買生產要素并不是一次經濟行為的終結。
一個企業能否獲得利潤并不取決于其自身,而是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要看消費者是否愿意為其產品支付足夠的價格。如果不存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則廠商就無法從生產和銷售中獲得收益,從而也不會去購買生產資料和生產產品。或者說,消費者對產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
4貨幣幻覺
答:貨幣幻覺指各種經濟行為主體只看到經濟變量名義值變化,而沒有看到經濟變量實際值變化的現象。
就消費支出來說,貨幣幻覺有兩種形式。假設價格水平和名義收入水平同比例增加。第一種貨幣幻覺指只看到名義收入增加,而沒有看到價格水平增加,因而他們以為自己的實際收入增加了,從而實際消費支出增加;第二種貨幣幻覺指只看到價格上升,而沒有看到名義收入增加,因而他們以為自己的實際收入下降了,則實際消費支出減少了。
但是,在沒有貨幣幻覺的情況下,實際消費支出應該不變。這兩種貨幣幻覺都存在,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某種貨幣幻覺占主導地位。
5靈活偏好陷阱
答:靈活偏好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證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證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證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靈活偏好陷阱。
盡管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靈活偏好陷阱的存在,但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沒有發現該經濟現象。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出現了類似于靈活偏好陷阱的現象。
6自動穩定器
答: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動穩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在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
但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采用更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措施。
二、簡答題(50分)
1比較不同市場組織的結構特征和經濟效率。
答:經濟效率是指利用經濟資源的有效性,高的經濟效率表示對資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低經濟效率表示對資源利用不充分或沒有以最有效方式生產。不同市場組織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市場組織的類型直接影響經濟效率的高低。
(1)不同市場組織的結構特征
完全競爭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每一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質的,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信息是完全的。
壟斷市場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
壟斷競爭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問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個生產集團中的企業數量非常多,并且廠商的生產規模比較小,因此,進入和退出一個生產集團比較容易。
寡頭市場是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這樣一種市場組織,是比較接近壟斷市場的一種市場組織。
(2)不同市場組織經濟效率分析
判斷經濟效率的高低一看平均成本高低,二看價格是否等于長期邊際成本。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價格與LAC曲線最低點相等,均衡價格最低,均衡產量最高。壟斷競爭廠商長期均衡時經濟利潤為0但均衡點位于LAC曲線最低點左邊,產量更低,平均成本更高。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產量更低,均衡價格更高。
由此可得,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效率最高,壟斷競爭市場較高,寡頭市場較低,壟斷市場最低。可見,市場的競爭程度越高,則經濟效率越高;反之,市場的壟斷程度越高,則經濟效率越低。
2分析外部性為什么會導致資源配置失當?
答: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可分為正的經濟性和負的外部性,一項經濟活動存在正的經濟性時,人們從該項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會小于社會利益,而存在負的外部性時,人們從事該項活動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會小于社會成本,在這兩種情況下,自由競爭條件下的資源配置都會偏離帕累托最優。
令VP、VS和CP、CS分別代表某人從事某項經濟活動所能獲得的私人利益、社會利益、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1)當存在正的外部性時,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則此人顯然不會進行該活動。這表明資源配置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因為從上述兩個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這一新的不等式說明,社會上由此得到的好處(VS-VP)大于私人從事這項活動所受到的損失(CP-VP)。可見,盡管從社會的角度看,該行動是有利的,但個人從理性角度不會采取該項行動。這說明,存在外部經濟的情況下,私人活動的水平常常低于社會所要求的水平。
(2)當存在負的外部性時,有CP<CS,再假定CS>VP>CP,則此人一定會進行此項活動,從上述兩個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說明,進行了這項活動,社會上其他人受到的損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處,從整個社會看,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私人活動水平高于社會所要求的最優水平。
因此,上述兩種情況均導致了資源配置失當。前者生產不足,后者生產過多。
3根據基數效用推導消費者個人需求曲線。
答:基數效用論者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建立在該規律上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基礎推導消費者的需求曲線。
(1)基數效用論者提出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其推導需求曲線的基礎。基數效用論者指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隨著消費者對某商品消費數量的連續增加,該商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所以,消費者對每增加一單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是遞減的,即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2)在只考慮一種商品的前提下,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MU/P=λ。由此均衡條件出發,可以計算出需求價格,并推導與(1)中的消費者相同的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個人需求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個人需求曲線
4分別用策略式和擴展式描述“囚徒困境”博弈。
答:“囚徒困境”指兩個被捕獲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卻是困難的。具體情況如下:兩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們被關在不同的牢房里且無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兩囚徒都坦白,則各將被判入獄5年;如果兩人都不坦白,則各將被判入獄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則坦白方入獄1年,另一方入獄10年。
(1)囚徒困境博弈的策略式描述
囚徒困境博弈的策略式如表1中的支付矩陣所示:
表1 囚徒困境博弈的支付矩陣
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著被囚徒B利用的危險,因為不管囚徒A怎么選擇,囚徒B坦白總是最優方案。同樣,囚徒A坦白也總是最優方案。總之,可以看出,對囚徒個人而言,選擇坦白總比不坦白收益高。但從兩人的支付總和來看,雙方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
(2)囚徒困境博弈的擴展式描述
囚徒困境博弈的擴展式如圖2所示。首先考慮囚徒B的策略選擇,不論囚徒A選擇什么策略,囚徒B的最優策略都是坦白,從而可得最優支付組合為(-5,-5)、(-10,-1)。在上述兩種支付組合中,顯然囚徒A的最優策略是選擇坦白,最終均衡支付為(-5,-5),顯然小于雙方都不坦白的支付(-2,-2)。
圖2 “囚徒困境”的擴展式
5論述固定匯率制下資本完全流動的貨幣政策效應。
答:固定匯率制下資本完全流動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具體分析如下:
(1)世界上的匯率制度主要有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兩種。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內。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中央銀行宣布一個匯率值,并隨時準備買賣本幣把匯率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資本完全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間具有完全流動性,利率的微小變動都會引發資本的無限量流動。資本完全流動是資本自由流動的極端形式,這種情況是理論模型中的理想情況,在現實中并不多見。
(2)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的影響
假設一個固定匯率之下運行的中央銀行想要增加貨幣供給——例如,通過從公眾手中購買債券。這種政策的初始影響是使LM*曲線向右移動,降低了匯率,如圖3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銀行承諾按固定匯率交易本國與外國通貨,套利者對匯率下降作出的反應是向中央銀行出售本國通貨,導致貨幣供給和LM*曲線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通常是無效的。總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說明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影響總收入的效力取決于匯率制度。在固定匯率下,只有財政政策能影響收入。貨幣政策正常潛力的喪失是因為貨幣供給全部用在了把匯率維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
圖3 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擴張
6IS-LM模型與NI-AE模型相比有何優劣?
答:(1)凱恩斯的現代國民收入理論(以兩部門經濟為例)
在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均衡條件為: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AE=Y。其中AE=C+I,Y=C+S。因此AE=Y,即C+I=C+S,I=S。這就是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決定的恒等式。如果I>S,則意味著計劃總需求大于實際產量,廠商的非合意存貨減少,為了增加合意存貨,廠商必然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供給,直至I=S;如果I<S,則意味著計劃總需求小于實際產量,廠商的非合意存貨增加,出現非合意存貨大于零的現象,為了減少非合意存貨,廠商必然會縮小生產規模,減少產品供給,直至I=S。
(2)IS-LM模型
IS曲線是由一系列使商品市場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組合點連接而成的,表明均衡國民收入與利率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化的關系。在以r為縱軸,Y為橫軸的坐標系上,IS曲線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傾斜的。LM曲線是由一系列使貨幣市場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組合點構成的,以r為縱軸,Y為橫軸所畫的LM曲線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傾斜的。IS-LM模型就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分析使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情況。IS曲線與LM曲線交于一點,在該點上,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其數值可通過解IS與LM的聯立方程得到。
(3)綜上所述,簡單凱恩斯模型假設價格不變、利息率不變,用乘數理論刻畫財政政策效應。該模型對總產出決定和政策效應的分析實際上是總需求分析。
而IS-LM模型保持價格不變的假設,重點引入貨幣因素從而說明了利息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該模型在利息率可變情況下分析總產出決定,并分析了利息率決定。對財政政策效應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數效應,又引入了擠出效應。此外,還分析了貨幣政策效應。但是,該模型仍然是總需求分析。IS-LM模型是對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計算題(30分)
1假設某完全競爭行業有200個相同的企業,企業的短期成本函數為TC=0.2q2+q+15。
(1)求市場供給函數。
(2)市場需求函數為:Qd=495-95P,求市場均衡價格與產量。
(3)如果對每單位產品征收0.5元稅,求新市場均衡價格和產量。
解:(1)根據代表性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TC=0.2q2+q+15,可得出短期邊際成本,即:
SMC=dTC/dq=0.4q+1
廠商的平均成本函數為AVC=TVC/q=0.2q+1,可知短期邊際成本始終大于平均可變成本,因此代表性廠商的短期供給函數為P=SMC,即q=2.5P-2.5。
由于完全競爭行業供給曲線是各個廠商供給曲線水平相加,所以行業短期供給函數為:
Qs=200q=500P-500
(2)市場需求函數為Qd=495-95P。聯立求解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可得均衡價格和產量,即:
解得:P=199/119,Q=40000/119。即市場均衡價格與產量分別是199/119和40000/119。
(3)征收單位產品稅,意味著產品的成本增加,從而供給價格上升。因此,對每單位產品征稅0.5元后,行業的供給函數為:Qs′=500(P-0.5)-500=500P-750。
聯立求解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可得均衡價格和產量,即:
解得:P=249/119,Q=35250/119。即新市場均衡價格和產量分別是249/119和35250/119。
2設生產函數Q=10KL/(K+L),勞動的價格PL=1,資本的價格PK=5,資本的數量K=4,求:短期總成本函數、平均成本函數和邊際成本函數。
解:在短期K=4,則Q=40L/(4+L),可得L=4Q/(40-Q)。
從而短期成本函數為:
STC=PK·K+PL·L=20+4Q/(40-Q)=(800-16Q)/(40-Q)
平均成本函數為:AC=(800-16Q)/[(40-Q)Q]。
邊際成本函數為:MC=160/(40-Q)2。
3若貨幣需求L=0.2y-10r,貨幣供給m=200元,消費函數c=80+0.8yd,政府稅收t=50元,投資i=150-5r,政府開支g=50億元。
求:(1)IS和LM方程。
(2)均衡的收入、利率、投資。
(3)是否存在“擠出效應”?
解:(1)由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
y=80+0.8yd+150-5r+50=80+0.8(y-50)+150-5r+50
化簡可得IS曲線方程為:y=1200-25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L=m可得:0.2y-10r=200。
化簡得LM方程為:y=1000+50r。
(2)將IS曲線和LM曲線方程聯立:
解得:y*=3400/3,r*=8/3。
從而均衡投資為:i=150-5r=150-5×8/3=410/3。
(3)存在“擠出效應”。
若政府支出增加20億元,則此時由y=c+i+g可得:y=80+0.8(y-50)+150-5r+70。
化簡得新的IS曲線方程為:y=1300-25r。
與原LM曲線方程Y=1000+50r聯立可得:y**=1200,r**=4。
若利率保持r*=8/3不變,則國民收入為:y′=1300-25r*=1300-25×8/3=3700/3。
因此,擠出效應為:y′-y**=3700/3-1200=100/3。
四、論述題(40分)
1政府準備實行住房補貼政策,對消費者來說,是將住房補貼直接發給消費者本人還是將住房補貼發給提供住房的房東,試用無差異曲線分析哪一種選擇更好?
答:將住房補貼直接發給消費者本人更好。由于對房東補貼和對消費者補貼的目標均是提高補貼對象的住房支付能力,只是存在著作用方式的差異,即房東補貼表現為降低住房供應價格、消費者補貼則是增加補貼對象的住房消費能力。
如圖4所示,假設消費者有兩種消費傾向:住房消費以及非住房消費;消費者收入為M;住房消費量為X,住房價格為PX;非住房消費量為Y,非住房價格為PY,則消費者預算線A0B0為M=PXX+PYY,目標函數為消費者效用:maxU=U(X,Y)。
當代表消費者效用的無差異曲線U與消費者預算線相切時,消費者效用效用實現最大化。在此,假定政府目標是為了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為了住房消費最大化。
(1)政府將住房補貼發給房東時,房價下降t元,非住房消費及價格不變,則新的預算約束線為A0B2:
(PX-t)X+PYY=M
A0B2與無差異曲線U2在E2點相切,此時消費者消費點為(X2,Y2),代入A0B2,得:
(PX-t)X2+PYY2=M
(2)政府將住房補貼直接發給消費者本人時,作為彌補,消費者收入得到提高,預算線向外拓展。假設提供補貼為tX,即消費者收入增加tX,此時,消費者新的預算線A1B1為:PXX+PYY=M+tX。
將(X2,Y2)代入A1B1得:(PX-t)X2+PYY2=M。
這說明,A0B2與A1B1在E2點相交,所以,A1B1一定與無差異曲線U2在E2點相交,且與無差異曲線U1相切于E1點,而U1代表更高的消費者效用。
圖4 供給補貼和消費補貼對消費者的影響
2論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爭論。
答: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與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爭論,表現為凱恩斯主義者強調財政政策作用,而貨幣主義則強調貨幣政策的作用。
(1)凱恩斯主義者強調財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當處于凱恩斯極端時,LM曲線呈水平狀。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線右移,貨幣需求增加,并不會引起利率上升而發生“擠出效應”,于是財政政策極有效,如圖5所示。
圖5 財政政策有效
相反,這時政府如果增加貨幣供給量,則不可能再使利率進一步下降,因為人們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貨幣購買債券而寧愿讓貨幣保留在手中,因此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即利率不會下降,既然如此,想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資和國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貨幣政策無效,如圖6所示。
圖6 貨幣政策無效
(2)貨幣主義者強調貨幣政策作用的原因
當處于古典主義極端時,LM呈垂直形狀,變動預算收支的財政政策不可能影響產出和收入,相反,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則對國民收入有很大作用,這正是古典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和主張。因此,古典學派強調貨幣政策作用的觀點和主張就表現為IS曲線的移動(它表現為財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線區域即古典區域移動不會影響產出和收入,而移動LM曲線(它表現為貨幣政策)卻對產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財政政策無效
圖8 貨幣政策有效
LM曲線呈垂直形狀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導致債券價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資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貨幣政策極為有效。相反,實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則完全無效,因為支出增加時,貨幣需求增加會導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從而導致極大的擠出效應,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效果極小。
3評述新古典增長理論。
答:(1)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
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假設有:社會儲蓄函數為S=sY;勞動力按一個不變的比率n增長;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索洛得到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Δk=sy-(n+δ)k,這一關系式表明,人均資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儲蓄sy減去(n+δ)k項。(n+δ)k為新增勞動力所配備的資本數量和資本折舊,稱為資本廣化(即意味著為每一個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數量的資本存量);Δk為人均資本的增加,稱為資本深化(即意味著每個工人占有的資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為:
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2)穩定增長的條件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穩態是指一種長期均衡狀態。要實現穩態,則人均儲蓄必須正好等于資本的廣化。即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穩態的條件是:sy=(n+δ)k。
穩態中(人均資本不變,即Δk=0),總產量(或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和總的資本存量的增長率均等于勞動力的增長率,且這一增長率是獨立于儲蓄率的(等式中無s)。
(3)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結論
①穩態中的產量增長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為n,它獨立于儲蓄率s。
②盡管儲蓄率的增加沒有影響到穩態增長率,但是通過增加資本-產出比率,它確實提高了收入的穩態水平。
③產量的穩態增長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穩態增長率決定于技術進步率,總產量的穩定增長率是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之和。
④如果兩個國家有著相同的人口增長率、相同的儲蓄率和相同的生產函數,那么它們最終會達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兩個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儲蓄率,那么它們會在穩態中達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它們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相同,那么它們的穩定增長率也將相同。
(4)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經濟意義
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經濟意義是,勞動力的增長、資本存量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產量的增長產生直接影響。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 林肇信《環境保護概論》(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考研高等數學精選習題集
- 劉玉平《資產評估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年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英語精裝版講義(含英文翻譯和真題詳解)
- 國際關系學院711國際關系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憲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簡史》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新修訂本)
- 管致中《信號與線性系統》(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趙相林《國際私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小時高清視頻】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244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