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592字
- 2021-05-25 18:31:26
2007年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439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30分)
1需求水平的變化
答:需求水平的變化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數量的變動。在幾何圖形中,需求水平的變化表現為需求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圖1 需求水平的變化
如圖1所示,當一種商品自身的價格變化時,將引起沿著需求曲線的變動和需求量的變動,如需求曲線D0上的點的移動。當任何一種其他影響購買計劃的因素變動時(即除商品自身價格以外的因素變動時),將引起需求曲線的移動和需求的變動。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D0移到D1),需求減少使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從D0移到D2)。
2國民收入的支出乘數
答:國民收入支出乘數是指支出(如投資)增長1單位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長的幅度。
具體來說支出乘數包括: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轉移支付乘數等。其中投資乘數和政府購買乘數為1/(1-b),稅收乘數為-b/(1-b),轉移支付乘數為b/(1-b)。
支出乘數發揮作用的條件:①經濟中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②投資和儲蓄相互獨立。③貨幣量增加能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
3凱恩斯的節約悖論
答:傳統的觀點認為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是凱恩斯卻提出了與之相矛盾的觀點。根據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國民產出由包含消費支出的總需求決定,也就是說,消費支出的增加會引起國民產出的增加,消費支出的減少會引起國民產出的減少,即消費變動與國民產出變動呈正向變動關系。同時由凱恩斯的消費理論知道消費與儲蓄具有互補關系,因而可得出儲蓄變動與國民產出變動呈反向變動關系。也就是說,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產出,使國家經濟衰退,對于社會來講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產出,使經濟繁榮,對于社會來講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儉悖論”。
4自動穩定器
答: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動穩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在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
但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采用更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措施。
5費爾普斯的經濟增長黃金律
答:資本的黃金律水平是指穩定狀態人均消費最大化所對應的人均資本水平,由美國經濟學家費爾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認為如果一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使穩態人均消費最大化,那么在技術和勞動增長率固定不變時,穩態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用方程表示為:f′(k*)=n。
上述結論可以用圖2來加以論證。如圖2所示,應選擇k*,這時穩態的人均消費等于線段MM′的長度。可以看出,在k*處,曲線f(k)的切線的斜率與直線nk的斜率應相等,由于直線nk的斜率為n,而曲線f(k)在k*處的斜率為f′(k*),故有f′(k*)=n。
圖2 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
黃金分割律具有如下兩個性質:①在穩態時如果一個經濟中人均資本量多于其黃金律的水平,則可以通過消費掉一部分資本使平均每個人的資本下降到黃金律的水平,就能夠提高人均消費水平;②如果一個經濟擁有的人均資本少于黃金律的數量,則該經濟提高人均消費的途徑是在目前縮減消費,增加儲蓄,直到人均資本達到黃金律的水平。
6流動偏好陷阱
答:流動偏好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靈活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證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證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證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流動偏好陷阱。
盡管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流動偏好陷阱的存在,但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沒有發現該經濟現象。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出現了類似于流動偏好陷阱的現象。
二、簡答題(40分)
1解釋在經濟分析中,“假定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概念的重要性。
答:經濟學的研究是通過對社會各種現象建立模型來進行的。通過一個模型可以簡單地表示現實世界的情況。一個經濟模型也無需描繪出現實世界的每一個方面。一個模型的力量在于能去除無關的細節,從而讓經濟學家把重點放在他要弄明白的經濟現實的基本特征上。
“假定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將經濟模型中的變量區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外生變量就是模型中固定不變的量,內生變量就是經濟模型將要考察的變量。“假定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可以對模型進行比較靜態分析,獨立考察某一變量對結果的影響。這一概念為經濟模型的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是局部分析的重要前提。
2假如現在發生一場巨大的石油價格沖擊,政府應當怎樣做出反應?請描述所運用的政策工具可能發生怎樣的不一致。
答:(1)石油價格沖擊屬于供給沖擊,供給沖擊會改變生產產品與服務的成本,從而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出現高價格水平和高失業。由于供給沖擊直接影響價格水平,所以有時稱其為價格沖擊。石油價格上漲是不利的供給沖擊,這意味著它們拉動了成本和價格的上升。
如圖3所示,世界原油價格上漲推動了成本的上升,使短期總供給曲線SRAS1向上移動到SRAS2,從而價格上升,導致物價水平上漲,同時產量下降到自然水平以下,此時經濟表現出滯脹狀態。
圖3 油價高漲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2)面對不利的供給沖擊,如果政府試圖以緊縮銀根政策和限制性財政政策來限制價格上漲,將使得產出和失業問題更加惡化。相反,假如政府試圖保持就業和產出水平,例如中央銀行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從而來防止產出的下降,如圖3所示,總需求曲線移動到AD2,如果總需求的增加與總供給沖擊是同步的,經濟立即從A點移動到C點,但這種調整的代價是永久性的更高的價格水平。
3在實際生活中,哪些情況傾向于減緩貨幣創造過程,并減小貨幣創造乘數?
答:(1)如果是活期存款,將通過活期存款派生機制創造貨幣,公式為D=R/rd和D=R/(rd+re)(D為活期存款總額,R為原始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re為超額準備率)。如果在存款創造機制中還存在現金流出,即貸款并不完全轉化為存款,那么貨幣創造乘數為:k=1/(rd+re+rc),其中rc為現金-存款比率。此時,僅把活期存款考慮為貨幣供給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貨都考慮為貨幣供給量,即M=Cu+D,同時,引入基礎貨幣H(銀行準備金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此時的貨幣創造公式如下:
可見,出現現金流出、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等情況會傾向于延緩貨幣創造過程。
(2)貨幣乘數又稱為貨幣創造乘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使活期存款總和(亦即貨幣供給量)擴大為這筆新增原始貨幣供給量的倍數。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
①現金漏損率。現金漏損率越大,貨幣創造乘數越小。
②活期存款法定準備金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金率越大,乘數越小。
③超額準備率。超額準備率越大,貨幣創造乘數越小。
貨幣乘數可以從兩個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銀行存款多倍擴大,又能使銀行存款多倍收縮。因此,中央銀行控制準備金和調整準備率對貨幣供給會產生重大影響。
4消費者剩余被定義為消費者為一種物品或勞務愿意支付的部分與實際支付的部分之間的差額。為什么廠商沒有抓住這個剩余?也就是說,為什么廠商沒有讓人們支付他們愿意支付的最大數額,反而是按市場決定的價格銷售?
答: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可以用圖4來表示。
圖4 消費者剩余
如圖4所示,反需求函數Pd=f(Q)表示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圖中的P0是市場價格,消費者剩余可以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表示,即圖4中的陰影部分面積所示。
廠商無法讓人們支付他們愿意支付的最大數額,因為只有在完全壟斷的情況下,廠商才能對每一單位商品進行定價,從而將所有消費者剩余轉化為生產者剩余,而完全壟斷的情況幾乎不存在。即便存在完全壟斷,壟斷廠商也不可能實現完全價格歧視,因為廠商不可能知道每個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的最高意愿支付價格,因此,廠商只能對所銷售的產品統一定價。
5“向大西洋傾倒石油事件沒有機會成本,因為沒有人為大海的航行或游泳而付費。”這句話是正確的嗎?試解釋。
答:這句話不正確。理由如下:
(1)機會成本是指將一定的資源用于某項特定用途時,所放棄的該項資源用于其他用途時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①資源是稀缺的;②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③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從而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機會成本的概念是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前提提出的。
(2)向大西洋傾倒石油事件的機會成本是將這些石油拿去賣或者拿去使用所產生的價值。該觀點所論及的成本,是石油傾倒對海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體現了傾倒石油的負的外部性。同時,由于大海屬于公共物品,在大海航行或游泳并不需要付費,其原因在于大西洋并不具有私有財產權。
三、計算題(50分)
1生產函數
所表示的規模報酬是遞增、不變還是遞減?
解:當λ>1時,由生產函數
可得:
即產量增加的比例不及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所以
所表示的是規模報酬遞減。
2某壟斷廠商的邊際成本線為MC=20+Q,所面臨的需求線為P=50-Q,其中P為商品價格,Q為產量。求均衡的產量、價格以及利潤。
解:壟斷廠商可以調整產量和價格,按照MR=MC的原則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
廠商的總收益為TR=(50-Q)·Q=-Q2+50Q;
則邊際收益為MR=50-2Q;
由MR=MC,得出50-2Q=20+Q;
解得:Q=10,P=40。
又TC=∫MC(Q)dQ=20Q+Q2/2+TFC=250+TFC。
故廠商利潤為:π=TR-TC=400-250-TFC=150-TFC。
綜上所述,均衡的產量為10,價格為40,利潤為150-TFC,此時壟斷廠商獲得最大利潤。
3在某一經濟中,假定消費函數、投資函數、政府賦稅函數和政府購買函數分別如下:C=200+0.8(NI-T),I=100,T=225+0.25NI,G=200,求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NI*。
解:由三部門國民收入恒等式NI=C+I+G可得:NI=200+0.8(NI-T)+100+200。
將T=225+0.25NI代入上式得:NI=200+0.8×[NI-(225+0.25NI)]+100+200。
解得:NI*=800。所以,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為800。
4假設一個只有家庭和企業的兩部門經濟中,消費c=100+0.8y,投資i=150-6r,實際貨幣供給m=150,貨幣需求L=0.2y-4r(單位都是億美元)。
(1)求IS和LM曲線;
(2)求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恒等式y=c+i可得:y=100+0.8y+150-6r。
整理得IS曲線表達式為:y=1250-30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L=m可得:0.2y-4r=150。
整理得LM曲線表達式為:y=750+20r。
(2)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均衡點位于IS和LM曲線交點。
將IS和LM聯立:
解得:r*=10,y*=950。即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的利率為10%,收入為950億美元。
5在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函數中,已知資本增速gk=2%,勞動增速gl=0.8%,產出增速gY=3.1%,資本的國民收入份額α=0.25,在這些條件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多少?
解: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用索洛余量來衡量。由國民經濟增長核算公式ΔY/Y=α×ΔK/K+β×ΔN/N+ΔA/A得到索洛余量為:ΔA/A=ΔY/Y-α×ΔK/K-β×ΔN/N。
根據題意,ΔY/Y=gY=3.1%,ΔK/K=gk=2%,ΔN/N=gl=0.8%,且由α=0.25可知β=0.75。
代入上式則有:ΔA/A=3.1%-0.25×2%-0.75×0.8%=2%。
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
四、分析論述題(30分)
1在1993年夏天,美國中西部發生了嚴重的水災,淹沒了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在1994年夏天,美國東南部發生了嚴重的水災,淹沒了大面積的花生和棉花作物。假定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缺乏彈性,利用供求圖說明水災帶來的影響。現在假定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富有彈性,利用供求圖說明水災帶來的影響。解釋這兩者的區別,并對遭受災害之后的農民收入做出預測。
答:(1)第一種情況: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缺乏彈性。在這種情況下,水災使農產品供給減少,價格下降所引起的需求的減少量較少,幅度較小,農民的收入不僅不會較少,反而會增加。
第二種情況: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富有彈性。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上升將使農產品需求大幅減少,超過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使農民收入下降。
如圖5所示。圖5(a)中矩形OP1E1Q1與OP0E0Q0之差表示農產品缺乏彈性時價格上升的收入增加量。受災之前供給曲線為Q0S,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分別為P0、Q0。此時農民收入為OP0E0Q0;受災之后供給曲線移動到Q1S,此時收入為OP1E1Q1,由于缺乏彈性,價格上升幅度大于供給減少幅度,因此OP1E1Q1大于OP0E0Q0,農民收入增加。圖5(b)中OP1E1Q1與OP0E0Q0之差表示農產品富有彈性時價格上升的收入減少量。受災之前供給曲線為Q0S,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分別為P0、Q0。此時農民收入為OP0E0Q0;受災之后供給曲線移動到Q1S,此時收入為OP1E1Q1,由于富有彈性,價格上升幅度小于供給減少幅度,因此OP1E1Q1小于OP0E0Q0,農民收入減少。
圖5 農產品缺乏和富有價格彈性的比較
(2)遭受災害之后農民收入增加。因為,農產品的需求價格一般是缺乏彈性的,水災使農產品供給減少,進而使價格上升,由于缺乏彈性,農產品的需求不會因價格上升而大幅降低。故預測遭受災害之后農民收入增加。
2試論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答:(1)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①再貼現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稱為再貼現,把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稱為再貼現率。中央銀行可以根據經濟運行情況改變再貼現率。當貨幣當局認為總支出不足、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就降低再貼現率,擴大再貼現的數量以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刺激投資。再貼現率的下降表示貨幣當局要擴大貨幣和信貸供給,再貼現率的上升表示貨幣當局要收縮貨幣和信貸供給。中央銀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貼現率時,用控制銀行準備金的辦法迫使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相應地降低或提高貸款利率。
②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準備金的一種政策手段。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穩定經濟的最經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靈活的政策手段。公開市場業務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風向顯示出總支出不足,因而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券,使政府債券價格提高到現有市場價格以上,而債券價格的上漲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當經濟風向顯示出總支出過多,因而價格水平有持續上漲的趨勢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賣出政府債券,從而引起收入、價格和就業的下降。
③改變法定準備率。法定準備率是銀行準備金對存款的比例,由于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稱為法定準備率。中央銀行逆經濟風向改變法定準備率。貨幣當局認為總支出不足、失業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時,可以降低法定準備率,使商業銀行能夠按更低的準備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數擴大貸款;也使商業銀行形成超額準備金,超額準備金擴大了商業銀行增加信用的基礎,增大了貸款能力。反之,貨幣當局認為總支出過多、價格水平有持續增長的趨勢時,可以提高法定準備率,使商業銀行必須按更高的準備金率也就是按較低的倍數擴大貸款;也使商業銀行準備金不足,從而減少了貸款能力。
(2)貨幣政策影響總需求的基本機制
貨幣政策通過法定準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影響貨幣供應量,在貨幣需求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影響利率水平變化,利率變化影響投資需求,繼而影響社會總產出。所以貨幣政策影響總需求的機制可以表達為:貨幣政策工具→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投資需求→社會總需求。
- 中國傳媒大學817綜合考試[藝術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經濟師《郵電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820經濟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6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寫作(第5版)
- 同濟大學數學系《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蔡繼明《微觀經濟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韓玉軍《國際商務》課后習題詳解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964英美文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7年法律碩士聯考考前最后5套題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精選考題訓練”名師精講【20小時高清視頻】
- 龍馭球《結構力學Ⅰ》(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708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高雄《常微分方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大連海事大學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